传统洮砚制作技艺在当代的解决方案

2019-05-25 07:02高莉花
中国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砚石雕刻艺人

高莉花

一、洮砚制作技艺的历史溯源

洮砚制作技艺是以喇嘛崖的上好石料为原材料,通过严格的选材、设计构图、雕刻切削、打磨抛光等多道程序,制作砚台的传统手工技艺。

关于洮砚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根据安徽六安市附近曾出土的一方汉代洮石砚板,形制继承战国传统,可以推断,手工艺人至少在汉代已经开始了洮砚的制作。盛唐时代书法家柳公权的《论砚》:“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今指甘肃卓尼一带)。”这是现能找到的对洮砚最早的评价。孙敦秀曾说:“唐时洮砚制作较盛,当时和端、歙、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这说明洮砚雕刻技艺不仅盛于唐代,而且在唐代已经有了四大名砚的排序。郭光德的《尚水阁藏砚》中刊录一方唐代“洮河箕形砚”。明代陆深《俨山外集》说洮河绿石“唐以来名人多採之以制砚”。王如实的《洮砚历史有望改写——唐代箕斗型洮砚现身沪上》,介绍了一方出土于合肥市的唐代箕斗型洮砚。上海博物馆现存一方洮砚,经鉴定为唐代珍品。这些诗文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说明唐代洮砚的使用比较盛行。

宋代的文人雅士写下大量咏洮砚的诗文。如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称赞洮砚:“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珍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陆游《剑南诗稿》中提到:“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由于文人雅士的介入,洮砚的价值猛增,制作水平也达到一定高度。宋代后期,北方长期受辽、金、元的统治,高水准的洮砚制作技艺持续时间很短暂,多是以民间比较流行的手法制砚,地域特色非常明显。

明代,洮砚石材矿区属岷州十七里中的底藏里管辖。清袭明制,仍属岷州管辖。石料管理规范,贸易往来频繁,洮州、卓尼、狄道(今临洮)、巩昌(今陇西)、河州(今临夏)、兰州等地的雕刻艺人众多。“康乾盛世”时期,对洮砚的挚爱达到了新的境界。甘肃兵备道沈青崖视洮砚为终身伴侣:“肤如蕉宝叶嫩,波纹墨林,从今怀寸璧,助我老来吟。”清初史学家黄宗羲作七律喻洮砚为“寒山云”“开皇极”,认为洮砚品质远在端、歙二砚之上。乾隆皇帝有诗云:“临洮绿石,有黄其标,似松花玉,珍以平逢。”他钦定的《四库全书》视洮砚为国宝。

清代古砚

民国时期,当地土司为了应对各方关系,加重了对其属民的盘剥和榨取。作为贡物的洮砚年贡数猛增。石料的开采量增大,采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杀鸡取蛋,资源浪费严重。

1949年后,洮砚矿区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归农业社集体所有,石料亦由集体采取,矿区管理趋于稳定。20世纪60年代后期,甘肃省建立了制作洮砚的工艺美术车间,洮石产地所在县乡也成立了洮砚加工点,砚工人数大增,出现了一批制砚名家,如苗存喜、石长生、李茂棣、张建材等。20 0 9年,李茂棣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除在家族内部带徒授艺外,打破门户之见,广收外姓徒弟,彻底转变了制砚工艺的传承模式。2017年,卢锁忠又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卢锁忠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创新求变,设计出了顺应市场需求的洮砚作品。在他的带动下,洮砚制作技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洮砚制作技艺是一项艰苦细致的民间手工技艺,从设计到完工都需要高超的技艺。历代砚刻艺人主要是父子传承的家庭传承方式,他们通过自己的坚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洮砚文化。一千三百多年来,洮砚制作技艺历经风雨,以顽强的毅力传承着传统技艺的精粹。2 1 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洮砚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地政府更加重视对此项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大批砚刻艺人在雕刻工艺上传承创新,好多艺人被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命名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砚刻的艺人队伍不断壮大,洮砚精品不断出现。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作为传统书写工具的笔、墨、纸、砚被电脑所取代,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趋向于“无纸化”,电脑代替了手写。除了极个别的书法爱好者外,普通民众基本都不写毛笔字了,洮砚的实用价值基本丧失。尽管在卓尼、岷县、临潭、临洮、兰州仍有一批砚刻艺人在从事洮砚的制作,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制作的洮砚以工艺品为主,价格昂贵,超出了普通大众的消费水平。各地的洮砚销售门店门庭冷落,很少能见到顾客,有些艺人因生意无望而改从他业,如经营绘画、书法等作品的销售。洮砚乡有一大批砚刻艺人迫于生计的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以洮砚故乡著称的卓尼县洮砚乡基本成为空心村了。

传统松树砚

有着千余年传承历史的洮砚雕刻技艺,由于所处地域的偏僻,宣传展示的滞后,实用功能的丧失,逐渐远离了当代人的视野。从洮砚行业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原材料稀缺、设计观念滞后、作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价格无市场的现象极为严重。加之一大批砚刻艺人经历不了时代对砚台高水准要求的考验,更多的被淘汰出局。凡此种种,严重制约了洮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洮砚制作技艺流程

洮砚制作技艺工序繁杂,要经过严格的选材、设计构图、雕刻切削、打磨抛光等十多道程序。制作一方普通的洮砚一般需要两三天,大型洮砚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如洮砚雕刻艺人刘爱军先生制作的一方“千龙戏海”砚,耗时达5年之久。一般而言,制作洮砚需要以下九道工序:

1. 选材

选材方法是先外后内,主要看砚石的厚度,一般是越厚越好。厚度好的石材既可以安排多层次的高透雕图案,又可以取下砚盖,以保证底、盖的石质、石色、石纹的统一。整体石头以高奇、突兀为妙。石膘的分布面积越广、膘色越鲜艳、膘层越厚越理想。随后将选好的石材放入水中浸泡,洗净表面的泥土污垢,等到石头吃透水后捞出察看砚石的细腻程度、颜色、纹路、瑕疵的多少及在石头中的位置。等待砚石表面的水迹稍干时,检查砚石的完整性,采石时有无造成破损或裂缝。最后叩石听音,声音清脆响亮细腻的,石质纯净润朗;声音低沉松散带有破瓦片声音的,石质粗糙,通常有瑕疵,甚至有裂缝。

2. 拓坯

坯是砚的雏形,拓坯类似于画家的构图落幅和经营位置,分前后两道工序:一是总观砚石的整体形状,揣摸砚石潜在的艺术品质,适合拓制什么形状的砚坯,如当地砚工所说的“琢磨砚石像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成最好的砚台”,亦称“审石”或“读石”。有经验的砚工“审石”期间不急于做任何剥凿取舍,反复观察构思,有的砚工为了使一块难得的砚料雕刻出理想的作品,思忖数日、数月,甚至几年。二是构思结构及布局章法,一般是用刀尖划下粗线条及草图的轮廓,再根据砚石的厚度、表面的形状、石膘的位置、层理、颜色、石纹线条的特征等构图。

3. 开堂和取盖

开堂亦称“开堂子”“下堂”,就是根据构思在砚坯上开挖墨池和水池,堂的深浅一般根据石材的厚度决定。取盖主要对双砚制作而言,一般是在砚石较厚的部位同下堂同步进行,将墨堂的上半部截下作盖,以底、盖为一块石材所裁者最为理想。如果是配盖,要求底和盖石料质地统一,色纹相合。配盖的做法既省工,又能利用一些薄片砚石和下堂取出的堂心废料,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达到合二而一、珠联璧合的效果。

4. 合口

将砚底和砚盖相合,在工艺上要达到启合自如,严实无缝。合口讲究平、光、严。无论怎样转动砚盖,都平稳无翘角即为平;砚底、砚盖的扣沿光滑即为光;合口严实紧密,砚底、砚盖扣合严实无扣卡感,无松动感即为严。合口时的松紧及吻合的程度,是检验砚工水平高低的尺度。砚刻艺人带徒授艺时,以合口的吻合程度作为考核的标准,衡量徒弟所学技艺的优劣,也是决定是否出师的标准。

5. 落图

将构思好的图案用笔或刀勾画在砚体的相应部位,相当于工笔画的线条。落图时还要根据砚坯的雏形,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图案。

6. 雕刻

选料

线刻、浅浮雕、深浮雕、镂空等是自宋以来就有的洮砚雕刻技法,如今融合了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和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加之现代化切割、雕凿工具的应用,使洮砚的镂空技术也在原有上下镂空之外新增了水平镂空。部分洮砚雕花面积越来越大,水池、墨池面积愈来愈小,完全成为工艺品。雕刻的顺序是先主题,后装饰,先砚底,后砚盖,先图案,后文字。图案雕刻的规律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

7. 打磨和上油

打磨分粗磨和细磨两步进行。粗磨是将已刻好砚台的底、边、堂、盖等大面积部分残留的钻、铲、凿等刻过的痕迹清除锉平;细磨是用细锉刀、细油石和各种型号的砂纸仔细研磨,将砚面与图案无关的细微线条彻底清除掉,包括粗磨留下的痕迹,打磨到砚台手感细腻,石纹显现得越清晰越好。然后再刷上毛桃油、胡麻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或缝纫机油、变压器油等,使之更加光洁明亮,色泽艳雅。

裁切

8. 刻字

刻字亦称题词、落款、砚铭,无特定的格式,由篆刻者随心所欲地刻。内容多为诗词名句、警句、座右铭、图案点题、赠勉、家训等。

9. 制盒

洮砚的包装多以木盒为主,材质为松、榆、柳、野丁香、核桃、杏木等,也有用根雕木盒的。卢锁忠将小洮砚的包装改为刺绣工艺,将洮砚制作与刺绣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洮砚包装方面的一大创新。

经过上述九道工序,将一块普通的砚石变为一方精美的砚台,呈现着砚刻艺人精巧的艺术构思及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向世人展示着洮砚文化的精髓。

构思

开堂取盖

三、技艺传承与发展举措

洮砚制作技艺的传承是保护传承洮砚文化的有效手段,为了使此项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借力造势,借水行船,在石料的保护、雕刻艺人的培养、作品的设计、产品的销路等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索洮砚制作技艺的时代发展之路。

1. 加强对石料资源的保护

雕刻

千余年来,洮砚矿石的开采和管理权更迭不断,对矿区的管理时好时坏,造成了大量石料资源的浪费。尤其是清朝后期及民国时期,洮砚的社会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的混乱,出现大批乱采石料现象,石料资源浪费十分严重。1949年后,当地政府对洮砚生产较为重视,矿石开采权由集体所有。近年来,对喇嘛崖石料胡乱开采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大量石料的浪费,由喇嘛崖采出的石料越来越少,很多的矿洞因为采不出石料不得不废弃。水泉湾的重要石料开采点也遭遇着同样的尴尬。与此同时,引洮工程的核心项目——九甸峡水库开始兴建,将导致这一带的砚石矿区被全部淹没。

面对洮砚石材严重枯竭的现象,当地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的作用,切实负起保护洮砚石材的责任。当地领导干部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思考本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砚材管理办法及开采计划,把对洮砚石材的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对洮砚制作技艺的保护列入当地官员年度政绩考核之中,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切实抓好本地区洮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洮河石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部门要和负责九甸峡工程的相关部门商议,出台切实可行的洮砚石材保护方案,使砚材的开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2. 培养洮砚制作艺人

洮砚制作艺人是洮砚制作技艺得以传承的主体,目前的手艺人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占多数,识字的或读过高中的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他们的认识水平及技艺的提升都受到了限制,创作不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作品,导致他们的生计也产生了困难,洮砚的设计和制作得不到创新。迫于生计的压力,好多艺人放弃自己所掌握的技艺,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所谓手中拿着“金饭碗”,却外出讨饭谋活路。

因此,手工艺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整体文化素养,使他们所掌握的技艺成为生存之道,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对传承人群进行研修培训,整体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洮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充分考虑参训人员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进行教学,坚持问题导向与作品导向相结合、基础培训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保证课堂教学的通俗易懂。通过培训补洮砚艺人的文化修养之缺、美术基础之缺、设计观念之缺,市场意识之缺,帮助艺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传统工艺之美,学会将美融入作品。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艺人们加强文化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整体传承能力。

深藏不露砚

另外,现有的国家级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洮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人物,应该增强技艺传承的自觉意识,以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雕刻艺术中的精华,提高和创新所拥有的技艺,以满足时代的需求。不断扩大带徒授艺的范围,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传承人。同时让此项技艺进入校园,让广大的青少年接受它、喜欢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已成立洮砚艺术工作室,从洮砚的初步选料、石材认定、毛坯切割、创作构思、浅浮雕、透雕等工艺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授课及示范操作,承担起砚刻艺人培养的责任,全面地进行艺人的培养,为推动洮砚艺术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3. 设计上求新求变

洮砚的雕刻是以形定制,“应石象形,随形而饰,依形施艺”。洮砚的设计应充分尊重石料自身的形状。设计构思是决定洮砚制作成败的关键,故有“七分构思,三分雕刻”之说。一块优质砚石,能否制出一方优质的砚台,是艺人在绘画、篆刻、书法、雕刻造型乃至文学艺术等方面修养与造诣的综合体现。

砚台外形的变化与其实用功能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墨汁出现之前,砚台重在实用,工艺和造型都比较简单,呈现的是它的实用性。墨汁出现以后,砚台从实用器物逐渐演变为精致的工艺品,实用价值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相应提高。这就要求艺人必须改变设计思路,在刻工和造型上提高档次,制作出更精美的砚石作品。

近年来,砚台除了传统的花鸟龙凤图案外,艺人们开始尝试新的设计,讲求对称图形甚至连续纹样,有的采用变形手法提高其艺术性。人们对仿生砚并不陌生,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卢锁忠对雕刻技法进行全面改进,所做仿生物栩栩如生,让人感觉不到石头的存在。他设计的创意砚是他作品中的精华,也是他艺术追求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如“慧眼识乾坤砚”初看并不起眼,但仔细品读就会为他独具的匠心所打动;他的“新装砚”系列取材古装,造型简朴,线刻与浅雕结合,很好地传递了古代服饰的神韵;他有很多“双扇门式”的作品,即砚盖往往是两扇,像门一样可以开合,这样的设计会拓展砚的设计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是求新求变的时代,人们的文化水平及审美需求在不断提高,砚刻艺人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制作技法上融合雕塑艺术,追求造型和刻工的精致,在设计上求新求变。洮砚雕刻技艺与现代艺术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市场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洮砚作品的设计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设计思路,不只是做贵而精、高大上的高端作品,改变“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老思想。精致的洮砚作品是代表洮砚雕刻技艺的高精尖水准,同时,也要设计出一些大众的、价廉物美的砚石作品,让普通百姓用得起,让砚石作品走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当代普通大众的生活。

天敌砚

4. 建立洮砚雕刻技艺工作站

为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2016年3月起,文化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在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4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涉及刺绣、木雕、漆艺、金属锻制等多个门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各地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逐步形成了步子稳、有实效、出经验、拓思路的良好效应”。卓尼县洮砚乡已建成洮砚传承传习基地,旨在“保护洮砚文化,传承雕刻技艺,培养洮砚人才,强化洮砚文化宣传”。

2016年10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考察团一行9人对洮砚传承传习基地就洮砚文化的传承传习情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现场考察调研,对基地今后的发展前景及洮砚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现有的洮砚传承传习基地为基础,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考察团的考察为契机,汲取现有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功经验,在卓尼县建立洮砚制作技艺工作站。针对洮砚作品与现代生活脱节、从业者无以为继的问题,将工作站工作的基本路径定为“研究+培训+设计+N”,即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帮助从业者开阔眼界,将现代设计融入洮砚制作技艺,让此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知情、知艺、知辨”为教学目标,让传承人和从业艺人加深对洮砚制作技艺的理解,拓宽知识领域,掌握灵活创作的方法。这样就会大幅度提升参训人员的审美和接受能力,加强与设计师的沟通,学习新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师与从业者的合作中,共同研发走进现代生活的实用产品,推动洮砚制作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 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卓尼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的覆盖面广。实现精准脱贫是卓尼县“脱贫攻坚战”的重心所在。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是卓尼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砚石产品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体现着当代的审美观念和艺人的精巧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从业艺人是直接的受益人。卓尼县政府及相关单位有效利用当地的扶贫资金通过办培训班、“一带一”“一带十”的方式,让现有的手艺人带动贫困户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学习洮砚制作技艺,成立合作社,利用当地的洮砚协会,接收订单,让贫困人口根据自己所掌握技艺的精湛程度,参与不同水准订单的制作,使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靠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点带面,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并增加收入。让在外打工的人员回家乡从事砚石的雕刻,从而使孩子有人带,老人有人养,空心村现象得到改善,使人气和活力回到乡村。

6. 让洮砚文化走出国门

千余年来,作为洮砚故乡的卓尼默默地书写着洮砚文化发展的历史,宋代的“蓬莱山砚”被故宫博物馆收藏,明代的“十八罗汉洮河石砚”收藏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九九归一巨砚”作为甘肃各族人民的贺礼赠予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多向扶持,洮砚品种更加多样化,展示着洮砚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砚乡的艺人们已不满足现状,纷纷走出家门,到更能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地方谋发展,以包新民、李海平、李江平等为代表的一批艺人稳居兰州,以卢锁忠、杜宝涛、张斌等为代表的一批艺人雄踞临洮,以卓尼洮砚协会会长薛智明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在本乡本土进行洮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卓尼洮砚协会切实担当起了洮砚行业发展领头雁的责任,为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新品位、新视觉、新观念的洮砚艺术品和传统洮砚一起满足着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在砚石产品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想方设法开拓国外市场,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设计出受国际友人青睐的砚石产品,参与世界工艺品展览和比赛,相关政府部门积极与旅游等部门建立国内外合作伙伴,将砚石产品向国际市场推介,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扩大砚石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让洮砚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宣传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建立砚石产品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宣传洮砚精品,产生品牌效应,为国内外艺术家、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家及消费者搭建共同对话、交流与销售为一体的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砚石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结语

洮砚制作技艺是砚乡人民千余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特定时期砚乡政治、经济、文化及民风民俗的缩影。砚台作为文房四宝的必备品,承载了千余年洮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传统手工技艺在批量生产、高度复制的机械制造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电脑的应用对洮砚制作技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洮砚由历史上的书写工具变为今天的高雅艺术品,随之而来的就是手工艺人迫于生计的压力纷纷改行,将面临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价值观念的改变。洮砚制作技艺是甘肃特有的民间手工技艺,应充分抓住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有利时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利用各种有效资源,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求新求变,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洮砚制作技艺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历经风雨之后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矗立于中华文明之林。

猜你喜欢
砚石雕刻艺人
如何鉴别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On art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花灯艺人
做砚背后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