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超级真菌”,对其恐慌“大可不必”

2019-05-26 14:26
家庭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致死率念珠菌耐药性

日前,一则“超级真菌爆发”的消息在网络中广泛流传。该消息称,“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而且,一旦感染这种真菌,致死率超过60%,近50%的感染者会在90天内死亡。该消息迅速“刷屏”,引发公众恐慌,更有甚者将其称为“生化危机”。所谓“超级真菌”,是一种名为耳念珠菌,可以在住院病例中引起严重感染的真菌。

据介绍,耳念珠菌既可以引起有症状性的感染,也可以在体内携带而无症状。耳念珠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为患有严重慢性基础病或使用免疫抑制的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患者等。同时,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患者、手术患者,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患者也可感染。身体健康的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

“超级真菌”真的“超级”可怕吗?多位病原微生物专家对记者表示,我国已发现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其实并不等同于“超级真菌”感染,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且“超级真菌”对健康人群不构成威胁,公众不必恐慌,也无需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

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

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伟说,要搞清楚“超级真菌”,首先要明确“菌种”和“菌株”的概念。他比喻说,如果把耳念珠菌这个“菌种”比喻成人类,“菌株”就像你、我、他一样,是不同的个体,“体质”也不一样。

“就像你怕热、我怕冷一样,耳念珠菌不同的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有的对药物就很敏感,有的就体现出高耐药性。”刘伟说,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所以不能一见到耳念珠菌就说它是“超级真菌”,这个概念在传播中极易混淆,造成公众误解。

我国检测出的耳念珠菌没有“暴发”“流行”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徐英春指出,“首先,此前媒体报道所述的18例感染病例中,检出的耳念珠菌菌株都比较敏感,通俗地说,现在绝大部分广谱的抗真菌药都可以治疗它。”

“其次,这些病例是在近年间从不同医疗机构陆续检验出来的,并不是某个时间段或几家医院集中出现的,是散发现象。”徐英春强调,“同时,从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CHIF-NET全国监测数据看,大约2万例菌株中才有1例耳念珠菌,因此不存在‘超级真菌在我国‘暴发或‘流行的说法。”

“超级真菌”致死率并没有那么高

“超级真菌”让人闻之色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药可治”。在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它们会乘虚而入,让患者“雪上加霜”,加速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

刘伟说,从科学上说“超级真菌”固然“危险”,但从各国的医学临床观察中,它的致死率与其他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并没有那么可怕。“其实真正危险的反而是烟曲霉、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菌种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因为它们在临床上更为常见。”

徐英春举例说:“比如美国统计的‘90天内约50%致死率的数据,很多患者本身就有很严重的基础疾病,在多种复杂病因下,真菌感染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很难界定。”

真菌感染需重视,但普通人不必恐慌

对于“超级真菌”引发的恐慌情绪,多位微生物专家都表示“大可不必”。因为易感染人群都是免疫力严重受损的人,如使用免疫抑制剂、肿瘤放化疗、长期滞留导管的患者等,健康人群无需担心会感染“超级真菌”,它也不具备相互传播的可能性。

徐英春说,“超级真菌”本来就存在于人体和环境中,只要人的免疫力没问题,完全可以与之和平共处。从它发现至今10年来,没有一例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例,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去探望此类真菌感染的患者。

做好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是关键

虽然不需恐慌“超级真菌”,但不能不重视预防“超级真菌”产生。究其根本,耐药性真菌、耐药性细菌产生的一个原因,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几天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从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等方面,部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要求保证医疗质量,遏制细菌耐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丁玉峰介绍,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細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且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甚至诱导产生“超级细菌”,使有效的抗菌药物效果变差,或者完全无效。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干预管理措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降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30%以内。

人类和细菌、真菌等病原菌的斗争,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攻防战。直到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人类才有了稳定而强大的对抗武器。但就像“矛”与“盾”的故事一样,致病病原菌也产生出药物适应性,出现了“药石罔效”的个体。

2016年,我国发布《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成为与抗生素和耐药性斗争中少数具备全面计划的国家之一。但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表示,气候变化正加剧微生物的全球化迁徙,将以不可预估的方式让“超级真菌”变得更加危险。

专家表示,真菌作为真核生物体,比细菌更为复杂,但有关病原性真菌规范化的菌种鉴定、耐药性检测方法以及传播规律研究却开展得很不够。“超级真菌”在各国陆续被发现,应引起全球公共卫生人员注意。

猜你喜欢
致死率念珠菌耐药性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信鸽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治
临产孕妇念珠菌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调查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