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闪电

2019-05-26 02:16姑苏云烟
学与玩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避雷针雷暴航天局

姑苏云烟

闪电的威力是巨大的,在一次雷雨闪电中,闪电刚刚放电时的电压约等于5亿伏。如此巨大的威力难免让人胆战心惊。这对于电闪雷鸣中的飞机来说,有没有影响呢?人们又有哪些方法与之抗衡呢?

20世纪中期,美国空运界日益感到有必要研究闪电对飞机的影响了,他们将此事委托给美国航空航天局。航天局在弗吉尼亚州成立了一个雷暴公害研究中心。专家认为,要揭开闪电之谜,最好的办法是深入闪电现场。

航天局选用了一架F-106B战斗机作为工具。实际上,这是一间飞行的闪电实验室。机舱内布满了各种仪器、仪表,它们都是观察闪电的“耳目”,一旦碰上闪电,就能记录它的频率、幅度、电流、电压和持续时间等。

一个夏天的早晨,乌云密布,F-106B驾驶员布朗显得既兴奋又紧张,他立即驾驶飞机直插云霄,迅速进入雷暴区域。“它像一条无头无尾的蛇,快得难以置信,弯弯曲曲地向飞机奔来。开始像是在我前方发生了一次爆炸,一条非常

明亮的曲线一下裂成了许多细丝,并即刻包住了机身前部,随即一声巨响……”布朗事后回忆道。

F-106B自投入工作以来,进入雷压采样区近1400次,被闪电击中近700次,让人们对闪电有了较多的了解。每次飞行归来,机身总是布满烧焦的斑迹,那是闪电给它留下的纪念。它平均每年飞行50次,通常在雷暴区飞行2~3分钟。有时,它在地面雷达指挥下,进入电荷密布的云层,去触发闪电。此时的情况与上述迥然有异:闪电好似一分为二,被剖成上、下两个层面,像是两段橡皮带,披在机身之上,可长达200米。

精巧的仪器为我们揭开了许多闪电的秘密。例如,通常看到的一次闪电,其实并非一次,而是由20多次组成的,其电流可达20万安培;

而总的能量,要比人们想象的小得多,仅相当于美国一个家庭一年的耗用电能。由于闪电放电时间短促——1/200万秒,所以功率很大。

一般来说,闪电对飞机的危害很小。因为金属的机身就像一根避雷针,绝大部分电流都在机身表面通过。电流的“集肤效应”,也就是电流集中在飞机的“皮肤”部分,使得机内的人和物都安然无恙。

如此说来,航天局的研究是否没有什么价值呢?不。得出上述“避雷针”的结论正是时候。因为进入21世纪,为使飞机变得更轻、更坚韧、速度更快,机身都采用铝合金和树脂纤维的混合材料。这样失去了全金属机身屏蔽的飞机,一旦遇上闪电,机内电子系统将受到明显的影响,危险性提高,那么遇到闪电怎么办?

为此,有关专家在飞机的外壳中植入了一层类似纱布的金属网,而这层金属网贯穿着整个飞机外壳。这层“皮肤”仅在飞机外部导电,电流是无法进入内部的。当然,连接燃料箱的电子器件都被严格屏蔽,不会受到外部脉冲干扰。这样,飞机即使在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中飞行,也不会受到影响。

说了这么多,闪电是不是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益处呢?当然不是了。闪电能合成臭氧。每当雷雨之后,人们在乡村田野或城市公园中,常会闻到一股清香,这就是新产生的臭氧。在地球大气层臭氧被大量消耗、臭氧保护圈日渐变薄的今天,闪电补充新的臭氧是很可贵的。此外,闪电能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氮化物,这些新生成的氮化物是极好的肥料,它们随着大兩降落大地,给耕地送来了天然肥料。

这些还不算,闪电还跟人类起源有关呢!这话怎么说?原来,在探索生命起源的研究中,科學家发现闪电和雷击是生命诞生的催化剂。如果没有闪电促使氨基酸的合成,生命的诞生将被大大推迟。可见,闪电是有功劳的

猜你喜欢
避雷针雷暴航天局
新德里雷暴
避雷针的发明
“歪打正着”的避雷针
牙克石市图里河地区雷暴特征统计分析
避雷针的由来
1961—2012年西宁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57—2013年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避雷针为什么不怕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