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预后分析

2019-05-27 06:47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泼尼松免疫性

张世恒 杨月明 韩怡波 刘 伶*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0)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过度破坏,引起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形成的疾病,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内脏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1]。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有比较多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但是治疗效果一直有待提高,且目前尚无特效疗法[2]。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起效快、临床症状缓解快等优势,但是长期使用也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激素依赖[3]。随着药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免疫球蛋白开始广泛应用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本文具体探讨了丙种球蛋白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与疗效的影响,以明确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效果与机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诊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8例,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12岁;患者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依从性好,资料完整,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系统疾病患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4.11±0.56)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丙种球蛋白组40例与泼尼松组28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泼尼松组:给予泼尼松治疗,第一次口服泼尼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 mg/(kg·d),当患者血小板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100×109/L)后逐渐减半剂量或者1/4剂量。丙种球蛋白组:在泼尼松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S10950016,成都蓉生药业)200 mg/(kg·d),连续治疗5 d。两组治疗观察时间点为治疗第4周。

1.3 观察指标:①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最新制定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本组例数×100.0%,根据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分别判定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②测定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后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5 mL,采用自动血球仪(美国产CELL-DYN3000型)测定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使用软件SPSS21.0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通过百分比、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对比方法分别为t检验、卡方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总有效率对比: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总有效率为92.50%,泼尼松组为75.00%,丙种球蛋白组显著高于泼尼松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血小板计数变化对比:丙种球蛋白组与泼尼松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都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也高于泼尼松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109/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109/L,±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丙种球蛋白组 40 25.43±5.83 123.11±19.33 <0.05泼尼松组 28 25.30±5.93 75.56±17.55 <0.05 P>0.05 <0.05

3 讨 论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外周血小板减少、出血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病多发于儿童,且发病人数逐年增加[4]。

目前研究认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产生的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防止或延缓机体功能进行性恶化为主要治疗目的[6]。糖皮质激素属于控制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损害。波尼松是一种前体药物,可抑制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也可在进入体内时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抑制炎性细胞的附壁,具有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7]。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总有效率为92.50%,泼尼松组为75.00%,丙种球蛋白组显著高于泼尼松组。丙种球蛋白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抑制吞噬细胞与血小板的结合和吞噬,避免血小板的破坏,可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减少血小板抗体,从而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提高治疗效果。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波尼松可通过抑制氨酸激酶活性及NF-κB的活化和转化,抑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阻止淋巴细胞的信号传递和核转录,抑制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8]。本研究显示丙种球蛋白组与泼尼松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都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也高于泼尼松组(P<0.05)。主要在于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发挥协同治疗的作用,可发挥强大的调节免疫的作用,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但是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小,且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剂量分布也无明确,可能存在研究偏倚,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总之,丙种球蛋白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升高血小板计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泼尼松免疫性
合理用药科普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泼尼松联合伐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甲氨蝶呤联合羟氯喹和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患者部分炎症指标的影响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