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双向性

2019-05-27 16:24骆承烈
时代报告 2019年4期
关键词:孝亲侍者刘邦

骆承烈

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美德,也是人间的美德之重。父母生养子女含辛菇苦,父母疼爱子女无偿无私,子女对父母一定要感恩,具体表现为多方尽孝。对此,我曾在国际会上从八方面进行了阐述。即:养亲(衣食住行奉养父母)、关亲(时时对父母关怀、照顾)、敬亲(尊重父母使其精神愉快)顺亲(听从父母的良言)、礼亲(在大原则上与父母一起保持正能量)、光亲(良好的道德,工作的成效,为父母增光)、谏亲(父母有错及时谏诤)、延亲(生儿育女,延续后代)。对此“孝亲八方”,子女都应做到。有时子女条件差,但也要量力而为,尽力做好。

在履行孝道方面,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孝的双向性,即一个人孝敬父母,他女子也孝敬他(她)。如果他(她)不孝敬父母,子女也不孝敬他(她)。

《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人间的道德有各种内容,大约概括为“仁、义、礼、智、信”“真、善、美”等,这一切的根本就是孝。人生下来,首先在家族内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始便是孝道教育,一个“教”字是由孝亲的“孝”及有文化的“文”字组成。因此,“无孝不成教,有教孝当先。”即孝为“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殷继夏礼,周继殷礼,体现文化的继承性,道德也有继承性。作为“德之本”的孝当然也有继承性,就是说一个人对父母孝敬,其子女也会孝敬他(她)。自己对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来说是“无声的命令”,是子女要学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尽孝是好榜样,不尽孝是坏样子,对子女都有直接的影响。大人怎样做,孩子也会怎样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人是鲜艳的朱色,孩子也是漂亮的朱色。大人是黝黑的黑色,孩子也是难看的黑色。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此理。

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不只空讲道理,往往拿出古时、今时的一些具体实例叫孩子们学。当讲到古今圣贤、英雄、好人时,首先说自己向他们学习,自然叫孩子们也向他们学习。尤其是孝道的内容,不只是吃喝穿戴,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给孩子做出榜样,全家人便依次向好处学,向好处做。

历史上上行下效的例子太多了,如《史记》记载温(今河南温县)有个“万石君”(即一家五个人都是当年能领到二千石俸禄的大官)石奋,当年随刘邦起义,多次建功,官至太子少傅,但对父母恪尽孝道。其四个儿子:石建、石甲、石乙、石庆也学习他,孝亲敬老,循规蹈矩。如其长子石建,虽年老发白,仍每天向父母问安。怕侍者照顾不周,偷偷地从侍者手中拿来父母骯髒的内衣,亲自洗涤。日后其子孙都向老一辈学习,人称“孝贤之家”。

汉高祖刘邦,早年不懂礼仪,看不起儒生。但當皇帝后知道“马上能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要稳定江山,就要用儒家思想,尤其孝道。当他读到《论语》中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时,知道孝道能使天下稳定,自己正应带头尽孝,在国内才可推广。他当皇帝后,对其父五天一拜见,如百姓一样。侍者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今高祖虽子,王也;太公虽父,人臣也。主不应拜臣。”刘邦说:“在外我是皇帝,在父母面前我是儿子,应该拜。”有一次探望父母时,见父亲正在扫地,马上扶起,次日百官上朝时正式宣布:父亲刘太公为比皇帝要高的“太上皇”。刘邦孝亲的目的就是让天下人都行孝,大孝为忠,日后汉朝各代均明示“以孝治天下”。《孝经》第二章“天子之孝”正是此意。

关于孝的双向性,有一个反面资料:山东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之武梁石室第三石左侧,刻“孝孙原谷”的故事,原谷之父不孝,嫌祖父年老无用,做了个木架,把祖父及木架一起扔到郊外。原谷暗自跟随前去,把木架杠了回来。其父问为什么?原谷说:“等你老了,不能干活了,我再扔你。”其父惭愧悔悟,把自己的父亲从郊外接回来,重新奉养。日后他儿子也照样孝敬他。

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在家中摆错了位置,对自己的儿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爱护备至,宠为“小公主”“小皇帝”,对父母却照顾不周,对老人不够尊敬,显然不对。

今天的父母、老人是什么人?是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是埋葬蒋家王朝的战士及革命群众,是抗美援朝时前后方作战及支援的人民,是在新中国一穷二白基础上奋斗奠基的人,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吃糠咽菜,低工资,高投入的人。今天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他们在各条战线做出贡献的人。水有源,树有根,今天的幸福生活,不能忘记老一代的辛勤劳动。

猜你喜欢
孝亲侍者刘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早已提前死去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各有安宁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
它在仰泳
笑容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