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

2019-05-27 10:36石志琴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关键词:极端化民粹主义

石志琴

摘 要:西方国家兴起的民粹主义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具有冲动、专横、夸张等特性的群体心理是驱动民粹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群体心理的驱动作用下,民粹主义可能走向极端化,对国家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以及社会稳定状态构成威胁,政府和社会大众需要对利用群体心理驱动的民粹主义运动有一定的警惕意识。通过公民个人、社会组织、政府三个层面主体积极发挥作用和协调配合,能够有效降低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对国家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群体心理;民粹主义;极端化

社会大众对社会的变化感受深刻。一些政治群体性事件往往就发生在社会变化之际,旧的社会状况无法适应社会的新发展,而新的社会规则和秩序尚未成熟。普通大众的利益在这一时期常常被忽略,由此他们会产生对社会不满心理,联合起来表达利益诉求,民粹主义在其中不断滋生。矛盾经过长期积累最终达到爆发点,不利于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民粹主义概况

(一)民粹主义概况

民粹主义既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极端平民化倾向的社会思潮,也可以被视为一类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政治群体性运动,还可以被视为主张推翻精英政治,呼吁政治权力回归大众的批判性社会理论。民粹主义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经济衰退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巨变带给民众不适感,政党腐败,文化冲突以及他国民粹主义的渗透等。尽管政府对经济衰退、失业、贫富差距、移民和恐怖主义等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改革力度不能让选民满意。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国家对社会问题的处理能力低下,忽略普通民众的利益需求,民粹主义者迎合大众的心理和利益需求。

(二)群体心理与民粹主义的关系

在民粹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典型的社会事件往往存在需要深入解析的心理学现象。群体心理的特征强化了民粹主义者群体的情感和目标,表现出激进的不稳定的行为。一方面,民粹主义是群体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以及目标的体现,另一方面,群体心理的特征有助于民粹主义的壮大,在群体心理的驱动下民粹主义很可能向极端化发展。从心理上讲,民粹主义是一种群体性情绪的表达,它是出于对正义、平等等的追求而表现出对现状、现体制的不满。这种群体心理下的民粹主义一旦采取行动往往会给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制造社会问题,对政府精英产生压力。群体心理是群体行为和群体意愿产生的催化剂,群体行为和群体意愿是民粹主义行动的主要依据。民粹主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我们需要了解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极端化发展危害,防范群体心理片面的导向以及引导民众力量良性发挥起到一定作用。

二、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极端化发展危害

群体行为和民粹主义结合在一起,会产生轰动的效应,而这种效应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受到高潮情绪和群体心理驱动则非常容易向极端化发展。欧洲难民问题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最直接的体现是不同国家的难民与本国民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社会、经济、政治、人身安全等问题,然而政府没有适当的处理措施,加深民众的不满,社会大众通过暴力事件要求政府给予反应。

(一)国内政策不稳定,甚至极端化发展

民粹主义者不断推广反精英的政治理念,争取获得更多群众的心理认同,壮大民粹主义队伍。民粹主义者喜闻乐见群体的壮大,他们不断推广平民价值观企图引起社会大众共鸣,扩大群体队伍,利用群体的影响力表达政治诉求,争取政治利益。群体通过声势浩大的民粹主义运动直接给政府施压,来促成自己所需要的政策的出台,阻碍民主体制正常运行,加深了西方精英民主体制的危机。随着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壮大,不断获取国家政治权力,民粹主义者能够在国家政策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民粹主义者反精英治理,否认精英在国家政治领域的能力,希望通过社会大众的意愿直接反映在政策层面。民粹主义引发反全球化的浪潮,在国内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发动民众拒绝参与全球化的经济行为,这对全球化的发展是不利的。民粹对民主体制的冲击和破坏结合了群体心理的冲动、专横、易变特点,他们不担心个体会受到国家暴力机关的惩罚,对于群体的力量充满信心,因此在民粹主义领导者的带领下,超常释放情绪,忽略理性地参与到各类组织和运动中。这会导致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二)激化社会阶层矛盾,破坏国内统一

民粹主义者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到政策领域是两极对立的状态。两种民粹主义势力的扩张,增加了当政的政府精英的执政压力,加大了政府决策的难度,降低行政效率。无论最终是哪一方取得勝利,另一方大众的利益会受到侵害,积累对社会的不满,致力于获取下一次政策操控的权力,因此制定的国家政策往往被不断的修正、废除,增加了政策的不稳定。两种民粹主义的倾向很难达成妥协,因为他们的利益获取点在一根木棍的两端。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以特朗普为首代表的所谓右翼民粹主义,他的主要支持者是国内经济、政治地位受到损害的中产阶级美国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反对非法移民,鼓励减税改革;而另一边民主党代表人物桑德斯低调参与竞选,他拥有大量经济政治地位低下的草根支持者,他极力推进的是美国国内经济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反对美国金钱政治,这些政策主张迅速赢得左翼民粹主义者的支持。两种相反的政策主张,在美国同时存在,而且都拥有相应的政治人物和社会阶层作为支撑。两种社会大众的政治倾向反映的是不同阶层的美国公众,政府政策会激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比如特朗普当选后产生的游行抗议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不利于国内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破坏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冲击民主体制

群体中个人的智力水平和理性自制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容易被一时情感驱使做出激烈的行为。在民粹主义运动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群体心理的巨大影响力。民粹主义者希望直接参与政治过程,更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得到,然而由于对政治精英极大的不信任和反感,民粹主义者寄希望于政治态度明确的新的领导人,并为其组织轰轰烈烈的竞选活动或者组织规模性的群体运动。群体能够对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造成变革性的动荡,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政治精英只能与普通大众达成妥协以维持精英的政权。民意推动选票,选票决定政治,普通大众试图支配政府议会,议员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下降。事实上政治治理对专业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民粹主义下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决策科学性无法保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需要体现公众的利益诉求,需要运用政治精英的专业能力对于当前国家发展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通过简单的群体行动很难达到现代民主的要求,民粹主义的极端化发展可能导致多数暴政,因此应当重视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对于国家民主体制的影响。

三、防范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极端化发展的措施

分析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的危害并不是在完全否定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在增加大众政治参与热情、争取社会大众的利益的各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一旦民粹主义完全被群体心理所操控,丧失理性,加之某些具有特殊政治目的人煽动,那将对国家产生极大的冲击。本文从公民、社会组织、政府三个层面提出防范群体心理驱动下的民粹主义极端化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个人政治素质,理性参与政治生活

作为公民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珍惜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了解政治参与的合法途径和有效途径,在不损害国家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下争取自己的利益。即使为了利益的更好表达形成群体也应该尽力保持自身的理性,理性表达政治诉求,克制群体心理的弊端,以防止被别有用心的民粹主义者利用。西方民主国家重视公民的选票,作为公民个人应该关注到的是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政策,肯定政治精英的专业能力,理性科学的进行投票,避免盲目、冲动地否定精英政治,参与并推广民粹主义。

(二)发挥社会组织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鼓励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种专业性群众组织合法地建立,充分发挥它们在政治参与中的中介作用。一般而言,公民把团体组织作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要比盲目的个人行为更能达到目的。社会团体和组织需要增强自身民主性、多元性,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组织的利益需求,既能够有效防止渠道单一的民粹主义运动扩大,也能够表达社会群体不同的意见,缓和社会矛盾,成为各阶层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效渠道。

(三)政府积极完善制度建设,为公众提供利益表达渠道

政府提供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应当同公民要求参与政治的热情相适应。政治精英应当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保障,保证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政府能够积极倾听社会大众的意愿,及时予以回应,把社会群体控制在法律范围内,而不是抑制社会群体的发展,忽略群体的利益诉求。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群体在群体心理弊端驱动下激进参与政治生活,最终演化为极端的民粹主义运动。政府完善政治制度,把民意纳入政府决策过程之中,平衡政治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政府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公信力,才能够有效引导社会大众参与稳定的政治生活。

四、结语

民粹主义关注普通大众的利益诉求和心理期望,吸引公众加入民粹主义群体,利用群体心理特性,扩大民粹主义群体的影响力,达到特定政治目标。防范民粹主义的极端化发展,必须深入研究群体心理,从群体心理层面给出有效的措施。同样,国家需要提供有效的政治参与途径引导大众理性参与群体行动,缓和大众与政府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佟德志.解读民粹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17,38(02):9-24+6.

[2] 林紅.当代民粹主义的两极化趋势及其制度根源[J].国际政治研究,2017,38(01):36-51+5-6.

[3] 刘瑜.民粹与民主:论美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J].探索与争鸣,2016(10):68-75.

[4] 周穗明.21世纪民粹主义的崛起与威胁[J].国外理论动态,2016(10):1-11.

猜你喜欢
极端化民粹主义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中国去极端化的立法起点及发展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相关内容评述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极端化事件难题破解
巧用极端化求解取值范围问题举隅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