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2019-05-27 10:36易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易丹

摘 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居民,由国家和地方给予差额补助的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半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法,笔者先后与江西九江易村许多受保对象、村民、村干部及官员有过多次深入交流,发现在低保运转过程中存在着拼保、人情保、漏保、套保一些问题。

关键词:农村低保;低保标准;低保人口;低保漏洞

笔者先后在2014至2018年的寒暑假回到易村,通过半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法,先后与许多受保对象、村民、村干部及Q官员有过多次深入交流,发现在低保运转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拼保:官员与受保人“协商”分成

农村低保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的差额补助,其目标群体是贫困人口。《通知》(国发[2007]19号)规定,申请农村低保制度,一般要由户主本人申请。低保制度的目标群体应以农村贫困居民个人为基本单位,但在实践中却往往以户为单位发放低保金。所谓拼保,是指由指定的名义低保户与“隐低保户”共同均分低保金,从而在事实上由两户或两户以上的居民共同享受一份低保资金的现象。

受访的某位低保对象自述:“本来按文件的标准,我一年应得到3060块钱,但是我要把其中的一部分的钱分给Q官员”,在继续追问下,该低保对象透露了一个“穷人圈”都明白的潜规则,他说:“为了得到低保,必须要讨好这些官爷(Q官员),否则就难以得到这个名额,名额都是由他们决定的”。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这些受低保的贫困人群中非常普遍。Q官员常常以种种方式暗示,以回扣的方式分摊了受保对象本应足额拿到手的低保金,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则。这种“分配”方式实质上是对那些应该得到低保资金确实贫困的居民所应享受的国家帮助权利的剥夺,是对社会公平理念的实质性违背。

二、人情保:虚设穷人,假扮穷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在遭遇生活困境而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最低物质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现代社会每位公民应该享有的生存权利,也是国家对其公民应尽的义务。然而,在实践中,农村低保往往被一些经办人员利用而作为一种扭曲的乡村治理手段。

人情保,即未达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资格,而通过与低保资格评定人员的关系来享受低保补助的现象。包括两种:其一是依靠与低保资格评定人员的某种血缘或裙带关系而获得低保资格。其二是通过“拉关系”等方式与低保资格评定人员达成某种承诺从而取得低保资格。现实中,低保资格的评定权由村镇干部掌握,故而可将这种特权作为治理乡村取得居民支持的特殊手段。

在易村,根据Q官员提供的名单和地址,在我们访问的低保对象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的“受保对象”——“富裕的穷人”,他们住着两三层的小楼,家里冰箱、电视、空调等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个低保户,有些这样的低保户甚至拥有两个低保名额。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探访得知,他们之所以能申请到低保金,往往是因为与Q官员有一定关系,比如有的是直系亲属,有的是亲朋好友,也有的是利益关系。在申报农村低保时,如在同等低收入条件下,或是能伪造自己是低收入家庭,只要和该官员有一定关系,就相对地获得了优先权。

具体地,从人情保产生的基础来看,是村民与乡镇干部之间基于某种“潜规则”而产生的可以使申请者因获得低保而对村干部言听计从的需要,也可以是村民之间的“和谐相处”;本质上说,其目的就是对整个村庄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防止失范行为的发生。为了建构各自的支持系统,在低保对象确定过程中,村镇干部适时地稳固、重构或扩展自己的支持系统,由点及面地巩固和加强了私人间的关系。

三、漏保:低保没有发到真实的穷人手中

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696户低保户中,有436户是非贫困但享受了低保救助的家庭,占到60%以上,而有近8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

按常理,贫困户应该纳入低保制度,然而,从易村的访谈结果看,村里也有不少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

受访的某位村民自述:“我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大哥又不能干农活,只能放放牛,她只好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回家照顾父母和两个哥哥。两三年前,她听说贫困家庭可以申请低保,为此,她也去找过村委会申请,但申请了几次,都没有得到。”

绿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漏保率比较高,在已经获得低保救助的非贫困群体中,大多数是收入水平略高于扶贫标准的边远贫困群体,但大多数边缘贫困群体并未享受低保救助。社科院的数据调查结果与易村的调查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家庭收入的难以调查,这也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留了余地。

四、套保:经济自利行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基本与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缓解贫困。然而在实践中,在差序格局的村庄传统以及“理性人”的思维观念影响下,农村低保制度被赋予了另一种功能——村干部的获益手段。正如前文所述,在易村,低保名额的申请、低保资金的方法等工作往往是村镇干部代为管理。在缺乏有效的监督的前提下,一些村干部不仅在自身贫困身份的伪装下直接申请低保补助,而且也把低保资格的评定当一种手段来运用,通过村民的“礼尚往来”而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一)低保成为民政官员的自主财产

在Q官员提供的名单和地址中,还有一家更离奇的受保对象,竟然是当地一家最大超市的老板,访谈中,笔者很疑惑地询问,他为什么能得到这种低保,老板(受访者)似乎有些無奈地说,他得到这种社保其实带有一定的“强迫性”,Q官员主动给了他一个低保名额,但是钱虽然到了他(超市老板)这里,但Q官员许多生活消费用品,都从超市里面直接拿取,Q官员虽然说记账在那里,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要给Y官员很大的优惠甚至免费。超市只不过是低保基金的一个“中转站”,Q官员通过在超市购物间接换取低保金,超市老板一般只能从中得到很少利益。既然如此,超市老板为何昧着良心一同冒险,该老板说,在本地做生意必须跟政府打好关系,所以他提出的许多要求也要给予配合。

(二)低保金被干部截留

受访的某位低保对象半年来经常感到身体难受,春节刚过,去县医院检查了一下发现患了肝癌。由于没钱治病,就想到民政局问一下可不可以寻求一些帮助?结果到民政局一问,他已经是低保户了。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我的低保金都被村支书支取了,而我毫不知情。后来经追查,村支书把存折给了崔根山,并把领走了的低保金额存入了存折。

五、结语

通过以上诸如拼保、关系保、漏保、套保等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低保制度运转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问题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农村低保制度深入到农村这一“场域”之中,就意味着进入到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它只有服从这一“场域”的关系逻辑才能建构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威。村镇干部将农村低保制度运转过程中的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农村社会中的“伦理、哥们义气、私人利益”等非正式社会关系准则融入到了村镇干部的权力实践之中并成为权力运行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 A,C,庇古著,何玉长,丁晓钦译.福利经济学[M].上海: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边燕杰,林益民,涂肇庆主编.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3] 陈俊杰.关系资本与农民的非农化——浙东越村的实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 陈锋.连带式制衡——基层组织权力的运作机制[J].社会,2012(1).

[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24/c_114778359.htm.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SH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