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2019-05-27 10:36龙文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伦理

摘 要:社会工作伦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外来品”,尤其是在伦理方面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鉴于此种境况,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推进社会工作在我国顺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分析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目标等,继而论述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了“本土化”的潮流,其主旨主要是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方法以及先进模式等引入到本国,而且努力使其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最后整合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先进经验或者理念的一个过程。就当下而言,我国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代,社会问题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经常会遇到一些天灾人祸等,因而对于社会工作的需求就显得相对迫切,这也就要求国家必须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抚与救助。社会对于社会工作需求的逐步增加逐步推动了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发展,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社会工作从西方引入到中国之后,西方的一些理念显得非常格格不入,与此同时还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社会习俗习惯等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所以社会工作很难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功效。社会工作是蕴含道德特质的工作,理论学、价值学是其生命线。鉴于此,我认为我国必须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从而能够保证社会工作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建设与发展。

(二)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意义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十分重要,对此莫雷里斯和雪佛曾专门提出了一整套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提到,“打造一只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倡导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来说,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是我国众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有价值观本土化、实务操作本土化、文化本土化适应以及理论本土化等众多领域。对于一个社会工作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而言,加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重要且十分必要的。

二、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

(一)专业伦理与工作者个人价值的矛盾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因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一门“舶来品”专业,它原本的价值理念、教育模式和操作规范等必然与我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行为习惯等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一些感情介入的伦理问题上,在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一直强调着,当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之后,工作者与案主的专业关系就已经可以结束,但是遵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说,“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而在现实情况中,如果工作者回绝服务对象的一些现实要求就会被人們认为不讲“人情味”。另一方面,服务对象中肯定存在一部分是通过熟人或朋友介绍而来的,从他们自身角度而言是希望获得异于常人或者可以说是特别的关照,此时的社会工作者将怎样处理这种“人情”因素而又不至于伤害彼此熟人关系成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伦理过程中的一非常的难题,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将自信带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使其缓解社会焦虑,增强其社会正功能。

(二)工作者个人价值与案主价值的冲突

不容否定,时至今日“伦理本位”、“差序格局”的文化传统在我国仍然存在,这必然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导致现在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所以社会工作者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价值两难困境更是让人难以抉择。其实,笔者认为在我国本土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不能够一直拘泥于西方社会工作所崇尚的自决原则,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在保持案主主体独立性的基础上做出最合乎伦理的决定。

(三)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困境

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尊重案主,还要保护案主隐私。笔者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在这个严峻的问题上面临的真正困境在于,无法回避的基础上必须有所作为。所以社会工作者要遵守自主性、无害性、受益性、公正性、诚实性这五项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实预先规定了我们对人格、尊严的不同方面将会有着的不同理解,而且任何针对它的冒犯或忽视往往会激起人们激烈的心理和情感反应,所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在这个困境上有着高度的警醒,才能够使自己免于困扰。

(四)专业伦理与社会价值的冲突

在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中,一直强调着社会工作者认为人是有获得资源以解决问题并发展潜能的权利、人的价值和尊严与生俱来、人的独特性和个别性应被尊重等三个方面。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即社会工作者自身对于一个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及其价值判断,可能会对这些资源分配和相关救助方案的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一些相对特殊的情况下,相关的公共资源无论是分配给谁都是正当的,或者说无法证明此次分配它是不正当的,这种时候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观就起着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三、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实现途径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很难只依据一些关于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论述就能够做出既符合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又符合各方面利益的选择,因为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可能远比理论要复杂丰富得多。并且,由于从个人出生的背景、生长的环境、个性特征再到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持有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案主可能各有差异,这就造就了社会工作者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所以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且迫切。为了社会工作发展更美好的明天,在此,笔者就试着提出一些关于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的一些方法:

(一)革新社会工作制度

如何让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不免要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非常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一个良好的制度模式将会是实现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有力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国家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首先应该要建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让社会工作者能够明确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强化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观,对服务对象真正担负起伦理责任,Baretlett,H.M.:“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让每一个人克服困难,达成自我实现”。

(二)挖掘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当然是离不开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支撑,因此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整合。在我国,如果想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就必须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整合与利用,而且要积极的汲取我国传统的利他主义理念的营养。我国的利他主义理念源远流长,这其中孔子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所谓“仁爱”,就是主张人们在爱家人的同时也要给予其他人爱,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利他主义伦理。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利他主义伦理”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通过教育并致力于了解社会多元化的本质以及关于民族、种族、年龄、婚姻状况、或身心障碍等问题。正如Morales所言:“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要能够展现对案主文化的敏感度,也要能分辨不同人群和文化群体间的差异,相信所有的人均应受到关怀与尊重,协助每个人与他人互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守则内开展工作。另外,墨子关于兼爱”、“非攻”的主张,佛教一直积极倡导的“慈悲为怀”思想等,都体现出来了明显的利他主义思想,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营养”。鉴于此,中国在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进程中要重视中国传统的利他主义伦理思想,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营养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这样才能够正确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帮扶弱势群体,并且清醒地意识到专业的使命、价值、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并能付之于实践。

(三)融合现代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思想

我国在推进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的现实,而是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融合现代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思想。在政治领域,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在每一个重要时期提出的重要伦理思想引入到我国的社会工作之中;在社会领域,要将当前所倡导的关于人人平等的理念引入到社会工作之中,另外在开展具体的社会工作活动时也要注重融合人情、孝道等一些占据主导性地位的伦理思想;在经济领域,社会工作要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利他主义伦理思想相一致,追求诚实守信的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例如我国的现存的大量社区机构作为我国最基本、也是主要服务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性质的重任,这一单位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是以广大的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并且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各种权益,因此在其社会工作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其实是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这正是当前我国是所倡导的主流伦理思想。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方面以人为本,尊重居民的社会主体地位,正如徐亚丽的概括: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保护被救助对象的隐私,注重保密工作,这是今后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必须重视的经验。另一方面,社区非常注重发挥社区居民的群体力量,在开展社会工作活动的过程中也注重调动社会的力量,能够充分的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对广大社会的伦理责任,这正是我国当前在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需要借鉴和融合的重要伦理思想。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一步步实现。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今后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明确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所需要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条件,加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注重革新社会工作制度、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以及融合现代居于主导地位的伦理思想,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和途径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伦理体系,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谢莒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解决方式[J].社会工作,2009年第6期.

[2] 孙健.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魏永娟.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执行与问责体系探析[J].社会工作,2010年第10期.

[4] 徐亚丽,崔丽.中西社会工作“爱”的思想对比[J].才智,2011年第3期.

[5] 罗肖泉,尹保华.社会工作實践中的伦理议题[J].学术论坛,003年第3期.

[6] 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美]史蒂文·卢坡尔,陈燕译:伦理学是什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 江娅.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社和价值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9] 袁君刚.论社会工作的伦理承诺与伦理困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龙文生(1994.10- ),男,河南光山人,社会工作硕士,从事社区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本土化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