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大学英语女教师科研薄弱的成因探析

2019-05-27 10:36陈红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关键词:访谈科研成因

摘 要:高校教师承担的工作主要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科研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而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女教师。为此,笔者以访谈的方式,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点探究了家庭→工作冲突、低成就动机、“从众”心理、亲和性动机等影响大学英语女教师科研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科研;大学英语女教师;访谈;社会性别视角;成因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推动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因此,高校教师承担的工作主要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根据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只有成为一名好的研究者,才是一名好教师。传统智慧模型(The Conventional Wisdom Model)也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两者常融为一体。可见,科研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发现并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形成科研成果,实现教学和科研互促互融。

然而,国内多项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较低,尤其是构成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主体的女教师的科研现状差强人意。对于女教师的科研现状,有学者指出,“对于主持课题研究还没有大范围的调查和统计数字,但通常看到的情况是,各类重大科研课题的主持人或学术带头人以及教材、专著的主编人多数为男性,而女性多为科研课题的参研者、参编者或副主编,女教师的论文、论著数量也相对少,且质量不高”。笔者对宁波市A院校50名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成果存在着性别差异。为此,笔者采用访谈工具,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分析大学英语女教师科研薄弱的原因。

一、社会性别视角

“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女性和男性的作用和责任,也包含对女性(女性化)和男性(男性化)的特点、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期望。”因此,社会性别不同于生物性别,侧重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化过程,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构建出的性别特点、态度、行为、角色、作用以及责任,其主要内容涉及到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社会性别制度等。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社会性别视角“不是知识或主要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它为研究社会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科研方法和工具,将那些与女性相关的问题置于社会性别中的权力机制予以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动机、科研态度、科研成果方面都存在着性别差异。为此,社会性别理论为探究大学英语女教师科研薄弱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访谈设计

(一)研究问题

①哪些社会性别因素影响了大学英语女教师的科研现状?②这些社会性别因素是如何造成大学英语女教师的科研困境?

(二)被访谈对象

3位被访谈对象都来自宁波市A院校大学英语部,她们有着20年左右的教龄,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对教学和科研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见解,其个人信息详见表1:

可见,3位被访谈教师总体上呈现出年龄大(40岁以上)、职称低(都是讲师)、学历低(都是本科生)、近5年来科研成果几乎是空白。可见,近五年来,这3位教师的科研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三)访谈内容

针对研究问题,本次访谈的内容涉及被访谈对象入职动机、科研历程、影响科研的个人因素及组织因素、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看法、男女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的性别差异看法、以及促进科研发展的措施建议等。

(四)资料收集

此次访谈采用结构式访谈,以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全过程,利用录音转文字软件,将访谈对话转换成文本,再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编码及归类,以找出造成3位女教师科研困境的成因。本文重点探讨影響其科研的社会性别因素。

三、研究发现和讨论

通过对3位女教师的访谈以及访谈文本的分析,笔者发现影响大学英语女教师科研的主要因素都具有社会性别符号。

(一)家庭→工作冲突(family(to(work conflict)

家庭→工作冲突(family(to(work conflict)是指个体因家庭需求阻碍其履行工作责任义务而产生的一种角色间冲突,对个体和组织均有负面影响。被访谈的3位教师在工作都经历了强烈的家庭→工作冲突。

A教师:家里没有人看孩子,真的是愁得睡不着觉,我都想过干脆辞职算了,但还好我熬过来了。

B教师:我的时间和精力家庭占去至少要一半。

C教师:我要照顾家庭,所以我就不能把大块的时间投入到学习或进修。

早期的“社会分工”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社会角色观念对中国女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具有高等学历的大学英语女教师。虽然她们就职于高等院校,她们仍要扮演着传统的家庭角色,承担着更多的家务负荷。 Coser(1974)提出了“贪婪的制度(greedy institutions)”的说法,用来指那些“寻求排他的和不可旁分的忠诚”的机构,这些机构“给它的成员施加压力,使他们弱化甚至切断和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的可能会与现有职责冲突的联系”。科研学术工作和“母亲角色”都是这样“贪婪的”制度,都需要女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两者相遇,形成家庭-科研工作冲突时,女教师通常会遵循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以家庭为重,从而科研产出率相对较低。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家庭→工作冲突对女教师的学术成果产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指出内在要求卓越、独立、坚持、对困难任务的偏好、高学术成就以及明晰的目标都是高成就动机关键性因素。据此标准,3位被访谈教师都表现出程度不等的低成就动机。

A教师:我不大会应付那种外面的争来争去的东西…… 自己有点懒散,就觉得保持现状也蛮好的。

B教师:我不想做科研,我这样挺舒服,习惯这种稳定的环境,不想走出这种舒适圈……为什么这么喜欢厨房。后来我发现因为它可以让我立刻马上满足成就感。

C教师:就觉得做科研动力不足,那么辛苦搞这个东西,人生的乐趣在哪里呢?

科研相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来说难度更大,3位教师没有科研意识、找不到科研方向、没有职业规划、发论文、申报课题都觉得很困难,她们更愿意生活舒适些,在科研方面表现出了低成就动机。社会性别角色期望造成了女教师低成就动机。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社会对于男性的工作角色期望高于女性,而对于女性的家庭角色期望高于男性,男性和女性会遵循这些性别角色期望产生不同的性别角色表现。社会对女性在工作中的低期望和家庭中的高期望,使女教师的工作中心度低于男性,即相对于家庭而言,工作的重要性没那么大。国外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具有传统价值取向的女性其成就动机低于非传统价值取向的女性,且女性在学术信念和竞争意识方面比男性弱,这从成就动机层面解释了男女科研产出的性别差异。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心理学现象。“从众”,是人类的普遍心理。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的是“从”同性之“众”,重视同性间的参照。3位教师在大学英语科研状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女性“从众”心理。

A教师:部门科研氛围太弱了,尤其是女教师,很少有做科研的,缺少女科研榜样。

B教师:科研嘛,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处于迷惘状态,好像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大家玩的也都挺开心,反正周围人也没有人在努力……我也无所谓了。

C教师:周围的同事都安于现状,她们也都不满意,但是他们也不怎么行动,所以我也没什么行动。但是如果同事都去做科研评职称,那我肯定也要拼了!

女性的“从众”心理,使她们易受环境影响。在访谈中,笔者反复听到“周围环境不好”或“氛围不好”等说法,3位女教师都将科研氛围视作影响科研的重要因素。女教师“从众”的对象是女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女教师因重视同性间的参照互补,忽视和男性间的参照互补,这容易造成女性自觉意识弱。在女教师占绝对主体且很少做科研的环境中,女教师又缺少对科研能力强的男教师的参照互补,她们的科研意识自然就薄弱了。女教师的“从众”心理还是源于男女性别社会化。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使女性多与家庭私人领域活动相关,使女性在精神上的独处能力弱,需要与别人,尤其是同性之间的沟通来克服精神上的孤独,她们需要融入同性群体,并与其看法一致来实现这一目的,即“从众”。正如A教师在访谈中提到“现在我开始做点科研了,人家就会说,‘你现在和我们不同了,以前大家吃喝感情挺好的,现在却有些疏远了。”

(四)亲和性动机(affiliation motive)

Bardick(1971)根据成就动机的分类-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self(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e)和亲和性动机(affiliation motive),把成年女性分为传统性女性、双重成就的女性和角色革命者三种类型。女性的成就表现常常含有亲和性的因素,即倾向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完美的亲和性动机。从事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动机。与成功相比,她们更重视家庭安全,追求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完美。大学英语女教师在工作中偏好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此次访谈,表明三位女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动机。

A教师:我如果今天上课,学生配合很好,整个课堂感觉很好,我就会这几天都有很愉悦的感觉。

B教师:我觉得和学生相处蛮愉快的,上课感觉还是蛮开心的……好像一堂课上不好,会影响自己整天的心情。

C教師:教书教好了,我就觉得有一种满足感。

在“亲和性动机”驱动下,三位教师都偏好教学,而且上课感觉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心情。她们在教学中期望与学生关系融洽。为此,她们会在教学方面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稀缺模型(The Scarcity Model)认为教师拥有的时间和精力总是一定的。一个教师在教学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多了,在科研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大学英语女教师对教学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与科研学术工作形成了冲突。访谈中,笔者还听到“我不关公司,老公就要离婚,所以还是关了”,“家里的男人这么混,整个家都会被人看不起的”等,这是传统女性的亲和性动机在家庭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她们重视家庭稳定胜过对成功的重视,将老公甚至子女的成就视为自己的成就,具有“间接成就动机(vicarious achievement motivation)”。亲和性动机大于成就动机妨碍了女教师事业进取心,影响了她们对科研工作的付出和投入。

(五)科学和学科的性别化

在学术界,科研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与“科学知识”紧密联系的。而“科学知识”的性质及研究方法都与社会性别制度密切相关。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女性气质被认为是感情的、柔顺的、消极的、顺从的、以关系取向的、直觉的等等,这与科研的精神气质相悖,后者更多的与传统性别社会中的男性气质契合,即:理性的、逻辑的、客观的等。随着科学主义的盛行,精确性和实证性成为量度一切知识的标尺,科学研究强调独立于主体经验的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看重理性、抽象和定量。科学知识的性质与研究方法使具有女性气质的女教师被边缘化了。

此外,在社会化过程中,女性接受了如“女孩擅长文科而非理工科”、“女孩语言能力强”、“女孩子做教师挺好的,稳定”等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从而更青睐于“英语专业”之类的“女性学科”,毕业后,大量的女性涌入大学英语学科任教。然而,在国家引导学科迈向实用主义的背景下,大学英语学科由于缺少“实用性”被认为是极其边缘的“女性学科”,使大学英语教师无法获得与“男性工科”相等的科研资源。访谈中,3位教师多次提到“学校不大重视大学英语”,“现在的实证科研方法不会”,“写的东西多是经验式的总结,达不到论文要求”“人家理工科一个课题就几百万”等。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中,大学英语女教师在性别和学科两方面被“科研”边缘化加剧了她们的科研困境。

四、结语

大学英语女教师科研薄弱这一现象绝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其背后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性别因素,如社会分工、社会角色期望、女性心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女性价值取向等。在目前重“科研成果”的高校教师评价体制下,薄弱的科研能力已严重阻碍了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甚至引发了心理问题。为此,笔者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用访谈方式特有的“同情”和“反思”探究大学英语女教师科研薄弱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以期唤起相关管理部门对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视。由于笔者自身的局限性,此次访谈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访谈样本单一、访谈提纲不够合理、资料分析不够深入等。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曹爱华.大学教师科研激励制度的前提假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7(4).

[3] Hattie,J.& H.Mar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A meta(anlysis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4).

[4] 张晓红,邹辉,朱勇华.高等教育中妇女参与状况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5] 林志斌,李小云.社会性别与发展导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海生.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63-66.

[7] Carkson.D.S.Kacmar;K.M.,&Williams,L.J.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work(family conflic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2).

[8] Coser.Greedy lnstitu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74.

[9]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4.

[10] McClelland,D.Assessing human motivation[M].New York:General Learning Press,1971.

[11] Eagly, A.H.).Sex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 social(role interpretation[M].Hillsdale:NL:Erlbaum.1987.

[12] 乐国安,管健.社会心理学(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3] Bardwich,J.The seasons of a womanslife[A],in McGuigan,D,(Ed.),Womens Lives: New Theory,Research & Policy[D],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0.

[14] 陆书根,顾丽娜,刘蕾.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学研究,2005(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第九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资助,编号ZGWYJYJJ2018B41。

作者简介:陈红美(1976.11- ),女,四川广汉人,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學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访谈科研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