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019-05-28 07:37
甘肃农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汪勇绿色通道草莓

本刊记者 魏 翔 文/图

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走在4月的陇南,处处鸟语花香,可谓美丽乡村入画来。

近年来,陇南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了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转变,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让农户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实现了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大棚

樱桃树

草莓

尹步东

“绿色”转变天地宽

在成县抛沙镇广化村,一颗颗翠色欲滴的樱桃树和被誉为“水果皇后”的草莓吸引了不少游人。

时下,正是草莓批量上市的光景,尹步东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从2018年12月份开始到今年5月份,一直有人来采摘,一亩草莓的收入大约在6万元左右。”尹步东喜上眉梢。

75个白色温室大棚渐次排开,远远看去,也是颇具规模了。

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尹步东率先成立了成县广化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1100亩(其中贫困户27户398亩,示范园区702亩),采用生物有机肥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生物法防治病虫害,确保产品的绿色无公害。

尹步东介绍说,他之前从事矿业,如今,他从事果蔬种植已经15年了,还成立了成县广华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走向了专业种植果蔬的道路。

2009年,被“带把”(大樱桃)的樱桃吸引后,尹步东一直尝试着种植,但屡试屡败。

“我从山东买来的幼苗,尝试着种了,虽然结果了,但产量特别低。”尹步东介绍说,后来,通过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后,获得了成功,产量大大提高。

从2009年到2015年,尹步东持续流转1100亩土地种植果蔬。然而,果蔬种植并非易事,村民的工资、瓜果蔬菜的出售与质量,都曾让他苦恼。

2013年,在当地农牧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尹步东开始打造绿色果蔬种植,并成功通过鉴定验收,示范园大樱桃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后,在网上销售特别火爆,价格最高时每斤卖到了60元左右。

“浇水采用滴灌,在挂果期不打农药,收获后打药时,也严格按照国家允许的农药及标准打药。”尹步东介绍说:“肥料的进货渠道也有详细的记录,我们生产的产品通过自检后,还要邀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监测,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时才面向市场出售。”

从幼苗检测、土壤检测到农药检测,从始至终,各级农产品检测部门严格把关,使其质量得到了保证,百姓也可放心食用,销量迅速扩大,获得了兰州、西宁、九寨沟等地消费者的喜爱,价格也随之上升。

“草莓以采摘为主,春节期间价格最高,最高时1斤60元,目前1斤十几块钱,大樱桃等主要销往外地,每年总产值该有1100万,附近的村民每年在我这里务工,平均收入有1.8万。”尹步东说。

同时,尹步东还指导周边群众建大棚种果蔬1300余亩,由他提供果蔬质量安全技术及保障,极大地带动周边群众走向富裕。

秀色可餐的草莓

智能温室大棚一角

尹步东介绍说,2018年,成县广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值达910万元,其中大樱桃产值460万元,草莓产值27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大樱桃2100亩,草莓610亩,年吸收务工人员300多人次,仅支付务工人员工资就达到100多万元。

今年62岁的陈淑琴是广化村的村民,正在草莓大棚务工的她告诉记者:“我家流转的地少,我主要是在这里务工呢,一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离家近么,也不耽误照顾家里的事情,我们也挺高兴的。”

从“百草园”到“百果园”

在成县店村镇新村,记者走进成县晨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智能温室大棚里的南瓜苗、辣椒苗等长势正好。

大棚里的草莓也是秀色可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不时有前来采摘新鲜草莓的游人。

晨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农技中心农艺师汪勇向记者介绍说,该合作社占地50亩,涉及群众44户(其中贫困户3户3.57亩),建有钢塑结构蔬菜大棚59座,日光节能育苗温室1座380平方米,连栋智能温室1座1036平方米。

作为致富带头人的汪勇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当年,他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中专的时候,所有人都为他惋惜,认为他如果选择继续读高中的话,肯定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做为一个从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的农家孩子,他觉得只要能尽早参加工作,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再大的牺牲都值得。1994年,汪勇毕业于陇南农校,被分配到苏元乡农技站工作,成了一名农技干部。“选择了这条路,我从来都没有后悔。”汪勇告诉记者。

1998年,全县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大搞蔬菜产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发达地区去学习先进技术。汪勇被选派到山东寿光学习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

在寿光学习的三个多月里,他吃住都在菜农家里,每天和菜农一起在温室里翻地、施肥、育苗、嫁接移栽,大雪天在温室上揭盖草苫,凌晨两点多和菜农一起去寿光批发市场卖菜,从蔬菜种植、管理到销售,全过程学习了解当地蔬菜产业技术和发展情况。寿光学习归来,汪勇就和蔬菜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年,县上选派技术人员到村上担任科技特派员,我被派到索池乡大川村,负责大川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建设。”汪勇介绍,他和农民一起建大棚,手把手教农民育苗、栽培和管理。

通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大川村由一个边远的落后村变成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最好的富裕村。

2016年,汪勇被选派到店村镇担任科技副镇长。一上任,他便组织了几名蔬菜种植能手,承包了当地一处荒废的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大力修复整理,重新恢复生产。拥有核心示范基地65亩,钢塑结构蔬菜大棚60座,日光节能育苗温室1座。

经半年多的努力,园区重新焕发生机,不只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保证了农户土地流转费和贫困户务工问题。

“农业生产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下功夫。”汪勇说,从一开始,他就将园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和推广,同时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园区示范基地利用日光温室、育苗穴盘、喷灌等育苗设施进行工厂化育苗,利用双膜覆盖钢塑大棚进行反季节栽培,采用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节水滴灌设施和太阳能杀虫灯、诱虫黄板、防虫网、生物菌肥等技术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

而且,基地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严禁使用禁用农药,严格控制化肥用量,有详细的生产记录和生产档案,所有产品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定期检测,真正做到质量有保证、产地可追溯。如此一来,他们出售的蔬菜得到了社会各届的关注,反响十分良好。

2017年,汪勇注册成立了成县晨兴蔬菜种植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踏上了带领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同年8月,合作社申报了无公害认证,并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生产的辣椒、黄瓜、西红柿已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随后,合作社改造升级,建成一座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用于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的示范推广。

为了增加合作社示范园区的农业休闲观光功能,2017年后半年,汪勇在园区种植了20个大棚的草莓,开展无公害草莓采摘体验。

汪勇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自去年元月开始采摘草莓以来,因为安全的品质保证和良好的口感风味,游客络绎不绝,供不应求,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汪勇

南瓜苗

翠色欲滴

草莓花开

去年,汪勇又引进新品种火龙果、反季节草莓、甜瓜、香炉南瓜、蛇豆、砍瓜等36种,全部试种成功。

“经济效益高,可逐步推广种植。”汪勇说道:“我们还尝试发展观光农业,吸引了山丹县、陇南市八县一区的2000多名干部和农民科技带头人到合作社参观学习。”

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汪勇成功实现了合作社由“百草园”向“百果园”的蜕变。

去年,合作社为农户土地分红5万多元,为贫困户发放务工工资12万元,带领30户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同时,对易地扶贫搬迁户 318人进行入股分红和产业带贫,年人均入股1400余元,保底人均分红140余元,年分红45800余元。

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生产模式,业务包括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信息咨询、业务培训。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他们这里生产的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实行规范化管理,都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档案。其生产模式已覆盖店村镇新村、大寨、卯堡、张寨等主要蔬菜主产区和店村镇石关村、黑山村两个深度贫困村。

“合作社出资6218多元给石关村115户贫困户种植的259亩核桃购买了近52万元的种植业保险,让他们种植的核桃实现收入有保障。”汪勇介向记者绍说,他们吸收了新村、石关村村经济发展资金30万,按年12%进行保底分红,去年分红3.6万元。

今年以来,合作社又承担了全县所有南瓜产业的育苗任务,实行集约化育苗。目前,已开展10多个南瓜新品种营养钵育苗10000多株。签订了1000亩剁椒生产200万株辣椒苗的育苗任务。

绿色红川,生态基地

近年来,成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县乡两级监管责任,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着力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切实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能力,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甘肃红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国有红川酒厂的基础上改制的民营控股、国有参股的股份制纯粮白酒酿造企业。走进红川镇,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酒香。公司副总经理张博介绍说,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从酿酒原料购进、酿造过程严把质量关,以质取胜赢得市场。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上缴税收近2亿元。

“我们这里麻雀也能喝二两。”该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员和记者幽默地开起了玩笑。

一直以“纯粮酿造”形象被社会推崇的红川酒业,多年来把绿色生态做为重要的发展理念,成为陇酒行业的领军者。

2018年初,这个荣获“国家级放心酒工程示范企业”“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多项荣誉的老字号酒企,在2017年申报的纯粮天香、锦绣陇南、金成州、经典成州、45%vol金红川、50%vol金红川六类产品又一次性成功通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一次性通过如此大规模的产品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尚属首例。可以说,凭借着不断自主创新,坚持品质,红川酒业成功地在陇原大地树起一根挑战白酒行业领先的高标杆。

“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骨”,环境资源更是红川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红川酒厂,坐落于具有“陇上江南”之称的陇南市成县红川镇。这里地处于秦岭南麓徽成盆地中心腹地,隶属于长江上游的嘉陵江水系,青山翠拥、碧水环绕、植被良好、气候温润,年均气温11.9度,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全年日照数1795小时,无霜期长达210天,这种独特的温润气候非常有利于酿造好酒的的微生物栖息和繁殖;酒厂地处河谷坡地,群山环抱,风速小,微生物群在此易于生长而不宜被刮去;更有利于红川好酒的酿造熟化。与此同时,红川酒独占珍珠龙泉井水,此井夏凝如冰,寒透筋骨;冬如温泉,热气蒸腾;涝而不溢,旱而不枯,清而如朝露,腾沸而无垢,乃自然之奇景,世之罕有,是酿造红川佳酿的不二之选。同时,红川酒厂方圆20公里无工矿等污染企业,也非常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在坚持“纯粮酿造”的基础上,红川酒业在全国优质产粮基地甄选酿酒所需的高粱、大米、小麦、大麦、糯米等原料,所有原料也均为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同时进行从成色到营养物质所含比例的每一道科学检测,从五粮源头上确保酒体品质优良。

厂区一角

成品曲

厂区一瞥

原料

生产车间

原料库

以技术促质量提升,是红川人的发展共识。在生产过程中,老窖池、老技艺、老技师是酿造红川好酒的三件法宝。运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智慧,红川人首次将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的高温制曲工艺,成功应用到了红川酒的酿造工艺中,首创了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65°高温制曲工艺,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将发酵周期长达120天,窖藏数年,酒取中段,再经专业技术人员精心调制方成集绿色、生态、健康为一体的红川美酒。而这种只属于红川的独特酿造技艺,也已于2017年10月18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甘肃省品酒师一类决赛”上,红川酒业一举斩获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

在生产过程中,为使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红川酒业还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执行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要求高于国家食品标准),实施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确保产品的各项理化卫生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真正体现绿色食品安全、健康的理念。

从当年的“横川烧酒”,到今天的红川酒业,岁月见证了该酒的更新换代。如今的红川酒业用绿色原生态的方法酿酒,倡导用健康的心态去饮酒,用独特的红色文化为酒注入了灵魂。

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红川酒业还坚持“大品牌大担当”的社会责任观,用行动践行使命,以奉献诠释责任,坚持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把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相融合,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猜你喜欢
汪勇绿色通道草莓
这非凡的一年,我无悔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效果观察
武汉抗“疫”中的“生命摆渡人”
汪勇: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
汪勇:前线医护人员背后的守护者
草莓
一种基于“绿色通道”思想的短信下发模型研究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