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台湾地区幼儿运动游戏研究脉络及启示*

2019-05-29 08:02周文生卢兆振
体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台湾地区运动幼儿园

周文生 徐 飞 卢兆振

(1.南京晓庄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2.台湾体育大学 运动科学研究所,台湾 桃园333013;3.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杭州 311122;)

幼儿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未来,幼儿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许多研究指出大陆幼儿体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在体育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运动课程及场地设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1],同时也存在学者对幼儿体育的专用名词、概念均未厘清与统一[2],以及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而台湾地区多年来以运动游戏的理念开展幼儿体育实践,是较早进行幼儿体育研究及政策推广的地区,也是“亚洲幼儿体育学会”的发起成员之一[4]。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台湾地区幼儿运动游戏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探索台湾幼儿体育发展的轨迹与经验,为大陆幼儿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台湾地区幼儿运动游戏的概念与内涵

台湾地区学者对幼儿运动游戏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辅仁大学王健次在1980 年的研究中认为运动游戏以幼儿为对象,施以有趣的身体运动而达到教育的目的[5]。台湾师范大学邱金松在1987 年对幼儿运动游戏做出的界定为“它是幼儿生长的泉源,应以良好的运动方式,来发展其生长的力量,这种教育不但使其身体强壮、增加抵抗力、并可以启发他的理想和感情”[6]。也有学者如此阐述幼儿运动游戏:幼儿运动游戏以其身体适能、肢体开发、动作元素、时间元素、空间概念等知觉的学习需求,来做课程的设计和编排,让幼儿能够以此充分学习,并通过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幼儿人性机能[7]。台湾体育大学黄永宽在2003 年的研究中指出幼儿体育游戏以指幼儿时期的运动应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幼儿在运动游戏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身体各机能,一方面满足心理需求和社交技巧[8],并且他认为“幼儿体育不是大人体育的缩小版,更不是为了培养国手而设立,”而是让成长中的幼儿利用运动游戏的机会,增加生活的经验,再将生活的经验积累成为幼儿的智慧,幼儿应用这些智慧来解决各种生活的问题[9],幼儿在“玩”游戏的活动中并非漫无目的的“玩”,而是要在一定设计和规划的要求内去“玩”,游戏是教育,不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教育者要给予幼儿正面的教育,要以最自然的状态去教育,在教育中要重视“成功的喜悦”、“幼儿7 分钟专注力”以及“幼儿自主性”等原则[10]。通过对台湾地区学者对幼儿运动游戏概念的了解,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参与的主体是3-6 岁的幼儿,主要是托儿所、幼儿园就学的学龄前儿童,游戏组织主体是教师,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以游戏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并把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动作、认知、社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运动游戏的目的。

2 近十年台湾地区幼儿运动游戏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对2007 年至2016 年收录在“台湾博硕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学位论文和收录在“华艺线上图书馆”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和分析,台湾地区以幼儿运动游戏为主题的文献共计96 篇,其中学位论文40 篇、期刊论文56 篇。如下将从发表时间与数量关系、作者来源以及研究主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发表时间与数量关系的结果与分析

图1 发表时间与数量关系

从图1 可以看出,学位论文成果较多的年份是2013 年(5 篇)年和2015 年(8 篇),期刊论文成果较多的年份是2012 年(16 篇)、2013 年(9 篇)和2016 年(8 篇),因此发现在2011 年以后的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能与2009 年台湾地区幼儿体育发展协会实施的“幼儿运动游戏种子教师入园师范教学计划”和2009 年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幼儿园教保活动与课程大纲》有关。2009 年台湾地区幼儿体育发展协会实施的“幼儿运动游戏种子教师入园师范教学计划”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该协会并于2011 年4 月份在台湾体育大学承办了“第一届亚洲幼儿体育研讨会—幼儿体育产业论坛”。在2010 年幼儿园运动游戏课程实施调查显示已由2002 年的78%上升到85.88%,达到2019 所幼儿园[11]。2012 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关于落实幼儿三十分钟大肌肉活动实施计划”,该计划从近些年幼儿的生活现状以及身体素质的问题出发,将身体动作提升与健康发展明确在《幼儿园教保活动与课程大纲》之中,要求幼儿园要保证幼儿每天三十分钟以上出汗性的大肌肉活动时间[12]。而在当前,中国大陆还没有幼儿体育领域的专门性政策,有关体育方面的要求基本上都出现在如《幼儿园工作规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幼儿教育与幼儿园条例性的法规中。2016 年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把幼儿的“体、智、德、美”发展改为“智、德、体、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幼儿体育教育价值的弱化[13],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幼儿的功能与作用,在全民健身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路上,尚未给予幼儿体育教育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2 作者来源的结果与分析

图2 作者来源分析

从图2 中可以看出,近十年台湾地区幼儿运动游戏的作者主要来自24 所台湾地区的大学、1 所日本大学(早稻田大学)、1 所中学、1 所小学以及1 所医院,其中有3 位作者来源无从查询。研究数量最多的是台湾体育大学(33 篇,占34.4%),其他依次为台北教育大学(6 篇,占6.3%)、辅仁大学(6 篇,占6.3%),嘉义大学(3 篇,占3.1%)、台北市立体育学院(2 篇,2.0%)、长庚科技大学(2 篇,2.0%)、台湾师范大学(2 篇,2.0%)以及台北市立大学(2 篇,2.0%)等。研究显示,幼儿运动游戏研究的作者主要来自体育大学或者非体育大学的幼儿教育学系。通过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到台湾体育大学体育推广学系的课程模组中设置幼儿体育推广与指导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学生了解幼儿体育相关的学科基础,培养幼儿体育指导实务技巧,以亲子活动及营队执行的能力”。台北教育大学的作者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院的幼儿与家庭教育学系和特殊教育学系,幼儿与家庭教育学系专注于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实务型本科人才和研究型硕士人才的培养,体育对幼儿的发展促进亦是其研究重点。来自辅仁大学的作者主要在民生学院的儿童与家庭学系,该学系学士班和硕士班均以培养儿童与家庭教育咨询、辅导、服务、方案规划以及产业研发与推广型人才为主。其他大学基本上与辅仁大学情况相似,作者主要来自幼儿与家庭教育相关系所。由此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大学中拥有着一批实力强劲的师资力量,培养许多幼儿运动课程方面的专门人才。中国大陆的幼儿园教师主要来自学前教育和幼儿师范专业,而且目前在一线仍有许多学历较低、专业水平不足的幼儿园教师。有研究显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职前阶段未接受过有关幼儿体育训练的培训,不足一半的教师能够有信心带领幼儿体育课[14]。在高校毕业生中,体育师范类毕业生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知识的欠缺,他们即使希望进入幼儿园工作,但因为难以获得公办幼儿园的教师编制而放弃,这也是造成大陆幼儿体育发展的阻力[15]。

2.3 研究主题的结果与分析

如图3 所示,近十年研究成果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课程价值探索、师资培养与发展、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课程推广与政策研究、特殊儿童介入研究等五个方面,其中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价值探索研究最多(34 篇,占35.4%),师资培养与发展研究占其次(20 篇,占20%),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的研究只有发表在学术期刊上(19 篇,占19.8%),学位论文没有对此主题的研究,最后是课程推广与政策研究(13 篇,占13.5%)和特殊儿童的介入研究(7 篇,占7.3%)。从1971 年日本学者水谷英三教授将运动游戏课程引入台湾地区[16]以来,台湾学者对幼儿运动游戏的功能与价值研究开始了各种探索,该主题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并主要体现在运动游戏对幼儿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情意发展、动作技能、社会性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价值与功能研究[17]。教育的理念需要教育者去实践,因此师资培养与发展亦是台湾学者研究的重点,台湾地区在2004 年实施“推动幼稚园运动游戏方案中程计划”,希望对由县、市指派的参与者免费,但由于相关经费短缺而不得不停止,好在经过后期的各方努力而计划得以推广和实施,并使幼儿运动游戏再得到体育相关系科的重视,比如台湾体育大学设立幼儿体育研究中心,许多大学进一步完善了幼儿体育课程、社团以及实习制度等[18]。在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方面,学者的研究重点体现在不断设计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的课程、开发适合幼儿运动游戏实施的教材和教学方式[19]、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要满足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互助合作、团队精神、人格发展等目标[20]。在课程推广和政策研究方面,主要围绕着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分别于2004 年和2012 年实施的“推动幼儿园运动游戏方案中程计划”和“幼儿三十分钟大肌肉活动计划”等政策进行探讨[21]。在特殊儿童的介入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运动游戏介入对患有智力障碍、自闭症、多动症、分离焦虑症等特殊儿童的研究[22-25]。近几年大陆地区在幼儿体育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去解读幼儿体育[26],也有通过对幼儿体育发展较早的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27-28],还有以历史学研究去探索中外幼儿教育家在幼儿体育方面的思想[29-30],众学者的种种努力可以看出对当代幼儿体育发展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大可不必悲观,中国大陆幼儿体育事业正在学者们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前进。

图3 研究主题分析

3 结论

台湾地区幼儿体育活动以运动游戏课程进行开展。2010年统计的台北、台中及台南幼儿园课程实施率已经达到近九成,这与2004 年“推动幼儿园运动游戏方案”和2009 年“幼儿运动游戏种子教师入园师范教学计划”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理念实施中的领导作用。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幼儿体育方面的专门性方案和政策,与体育相关的要求基本上都出现在诸如《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幼儿教育与幼儿园条例性的文件中,体育课程目标凌乱,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随意性较大等问题[31]。

在台湾地区,高校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与幼儿教育类课程,其他非体育院校的幼儿与家庭教育学系和特殊教育学系开设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大大改变了幼儿园教师要不不懂“运动”或要么不懂“幼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大陆的依然突显,例如一线幼儿园教师学历较低和专业能力不足、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懂体育而体育师范类毕业生对幼儿教育知识尚有欠缺以及难以获得公办幼儿园的教师编制等问题,有调查显示广东省幼儿园中有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只占全部教师的2%,远远难以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需求[32],而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则会凭借个人经验去教授体育活动,难以达到专业和科学的要求。

近十年台湾学者从不同主题对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进行研究。而不同主题之间呈现层层递减、相互依存的关系,课程的价值需要专业师资去实践,这其中需要课程的设计与教材的开发加以配合,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方面进行推动和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对特殊幼儿的介入研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价值及对特殊幼儿的关爱。中国大陆学者吸取国外“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特殊教育理念,帮助特殊儿童正常进入幼儿园获得教育,并努力改变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的认知,注重对多样化特质的儿童进行差异化教学,建立健全完整的特殊教育师资体系[33]。近几年在幼儿体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幼儿体育正在发展和进步之中,但仍需要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和作法,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来内化为自己的成果。

4 对大陆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启示

4.1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补齐幼儿体育教育短板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与宏观管理,需要通过专门性政策去推动和实施。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组建幼儿体育专家团队,制定幼儿体育相关政策和指南,纠正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体育认知的欠缺与偏差,建立有效的幼儿体育教育制度。其次,要增加体育专业毕业生可以入职幼儿园的政策,使体育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能够得到相同的待遇及权益。最后,要增加幼儿教师在体育知识方面继续教育的政策,帮助一线教师获得专业的幼儿体育教育课程学习的机会。总之,要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务必避免盲目的、脱离实际的行政指导,通过政策性文件的推动,使大陆的幼儿体育发展和学前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4.2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专业师资培养体系

幼儿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院校、专家和体育教师共同的努力,在幼儿体育教师培养和专业提升的道路上,离不开体育院校的助力,。因此,首先要发挥体育院校专业的优势,开设幼儿体育专业及幼儿体育课程,培养能够进入幼儿教育一线的专业幼儿体育教师。其次,体育院校要加强在幼儿体育领域的专家团队建设和相关课程的开发,要传输给一线幼儿教师先进的幼儿体育教育理念,要给予幼儿教师科学的幼儿体育课程方案和技术指导。最后,体育教师和一线幼儿教师要学习和理解幼儿特点,要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开展体育活动,发掘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创设合理的运动参与环境和情境,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竞争与合作,使幼儿在运动中享受乐趣,获得在认知、社会、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4.3 加强科学研究,理论指导幼儿体育实践

当前大陆幼儿体育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开展都处于不断摸索和经验总结的阶段,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均不够。比如学者对幼儿体育概念的认识仍然有较大差异,对幼儿体育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存在错位,致使同一领域的学者们无法在一个共同话语空间去进行理论的博弈。但是近些年来,又有许多学者为幼儿体育理论的研究在不断努力,比如有学者在洛克[34]、福禄培尔[35]、维果茨基[36]等教育家的成果中挖掘幼儿体育教育思想,也有许多学者从日韩[37]、港澳[38]、美国[39]等地的教育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和探索。幼儿体育事业的发展值得期待,众学者的努力在不断推动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进步,使幼儿体育成为“一种成长性或者生长性的教育,使其教育影响能够贯穿人的整个生命”[40]。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运动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不正经运动范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想念幼儿园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