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由贸易区背景下海南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①

2019-05-29 08:36侯媛媛余树华刘恩平范武波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海南省海南出口

侯媛媛 余树华 刘恩平 范武波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南海口 571101)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大会上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1]。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海南发展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把海南打造成为中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2]。农产品贸易是海南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南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但受海南加工业、产品标准化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贸易总体量不大。自贸区正式建立后,将会给海南农产品贸易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因此,研究如何依托海南自贸区这一对外交流窗口,促进海南农产品贸易发展意义重大[3]。

1 海南省农产品贸易现状

1.1 进出口额变化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海南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果篮子和菜篮子,热带水果产业以及冬季瓜菜产业也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以往,限制于交通及政策的不利因素,海南省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海南省农业经济的短板,远落后于其他农业强省。在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后,海南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增大,海南省农产品贸易产业发展迅速。

根据图1数据,海南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图1 2001~2017年海南省农产品进出口额与增长率变化情况

海南省农产品贸易自2001年以来,经历了几次贸易大幅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在2006年增长74.32%,达到2.58亿美元;在2015年海南农产品出口额飞跃式增长,由2014年的6.32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3.4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429.11%,2016年之后均保持在34亿美元左右。进口贸易方面,海南农产品进口额一直保持低位,在2010年之前,虽然每年都有小幅增长,但均不超过1亿美元进口额。2011年农产品进口额达到2亿美元,增长170%,之后在2015年,进口额有一次飞跃增长,达到10.91亿美元,增长427.05%。

1.2 出口结构

海南出口农产品种类主要有水产品、鲜或冷藏蔬菜、果蔬饮料及罐头等产品(图2)。出口的国家有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越南等国家,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水海产品长期以来在海南农产品出口中占重要地位。2017年,海南水海产品出口额327 140万元,远超过其他类别的农产品出口[4]。

出口种类和出口地区的现状都说明海南农产品出口结构与贸易流向较为单一,存在较大的贸易风险。长期以来,海南省作为岛屿型经济省份,受交通运输不便利的影响,贸易服务业欠发达,外贸型人才较少。造成海南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品种资源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发展始终处于低位,与国际旅游岛身份不相符,更与发展自由贸易岛的目标不相符。

图2 2017年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 单位:出口额/万元

2 自贸区建设对海南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 “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确定海南全岛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将海南定位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和其他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同,海南是以建立自由贸易港为目标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进程。海南需要借鉴其他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验,以自由贸易港为目标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进程,实现区港联动。

2.1 有利影响

国家对海南省自贸区的四大战略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充分发挥海南省在南海、 “一带一路”的交通枢纽功能。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海南省特色农产品贸易的长期发展,能够有效降低海南涉农企业对外贸易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2.1.1 改善政府职能

提高海南省行政效能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推行 “不见面审批”、“一次办好”,在海南率先建立 “多管合一”的大市场监管体制。扩大政府、企业、银行合作内容,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有利于解决海南特色农产品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海南发布了 《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聚焦在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需要,计划到2020年,吸引各类人才20万人以上;到2025年,实现 “百万人才进海南”目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按照 “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的要求,在中央层面尽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中央部委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促进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2.1.2 完善税收金融政策体系

自由贸易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中国目前已有的自贸区因定位各不相同,其税收金融各有侧重。如广东自贸区主要以促进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推动人民币结算为主导;上海自贸区推进投资便利化、货币兑换自由来推动金融服务开放;天津自贸区主要推行利率市场化,鼓励人民币跨境融资自由化。香港自由港通过免关税和低赋税吸引客商。

海南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既要有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优惠政策,又要符合海南的经济状况和征管现状。金融开放是自贸区重要标志。海南正在研究搭建HNFT(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将推出以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新框架,搭建适应金融创新的自由贸易账户监管体系。建立一套深化咨询、审批、办税和评级管理的国际税收创新管理体系,快速提升征管效率和服务质量。

2.1.3 改善贸易环境

改善营商环境是海南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区的首要问题,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海南省已率先实行了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旅游、购物、教育、航运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为各方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贸易环境。据海南省商务厅统计,自2018年5月海南自贸区(港)百日大招商活动启动,海南已与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签约项目126个,在谈项目370个,已签约中国旅游集团、阿里巴巴等25家总部企业。海口综合保税区入驻园区企业数量呈 “爆发式”增长,2016年进驻企业130家,宣布建设自贸区(港)半年来进驻企业250家,其中外资企业21家[6]。

2.1.4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涉农企业品牌竞争力

海南自贸区的建立,将使海南成为南海诸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离岛服务中心、南海贸易中心与物流中心。中国将通过海南重新构建东南亚湾区的贸易结构[7]。2016年,东盟共同体人口超过6.35亿,总面积450万km2,GDP总量为2.5万亿。相当于半个中国,贸易潜力巨大。海南通过海上交通,能够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建立紧密的海贸联系。

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光温充足,光和潜力大,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热带特色生态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海南全省土地面积353.54万hm2,占全国热带亚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海南全岛80%区域是农村、60%人口是农民、20%产业比重是农业。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 《海南自贸区总体方案》专门提出农业领域的开放内容,其他11家自贸区仅有陕西杨凌自贸片区包含农业产业,但不包含农村的内容。这个新变化将为海南的热带特色农业发展带来质的飞跃,成为海南经济的新王牌。

2.2 不利影响

海南自贸区的设立为特色农产品企业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

2.2.1 进口替代商品冲击,竞争越加激烈

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在有利于海南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为进口农产品提供了同样便利的条件。海南能够更加便利的吸收先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但也面对更多的优胜劣汰。尤其是海南农产品加工还处于低级阶段,市场的开放将对海南农产品市场带来更大的挑战。在海南农产品的出口中,深加工农产品占比较少,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面对东南亚国家的进口产品,一直以来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在自由贸易体系建立以后,区域内分工包括设计、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深化加剧[8],海南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享受高附加值产品带来的利润,产业竞争处于劣势。

2.2.2 外资进入力度加大,海南农产品出口压力增加

自贸区成立后,贸易壁垒会被全面打破,贸易将会变得更加便利。将会有许多国外资金以参股或者控股的形式进入海南,投资农产品行业。海南目前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以水产养殖、生鲜水果的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海南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农产品质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面对外资进入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挑战。虽然新技术、新品种的进入会让海南农业整体有所进步,但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风险也会不断加剧,从而影响到海南本地涉农企业的利益,海南本土农产品贸易出口压力将大幅增加。

为应对这种局面,需要海南农产品企业加大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根据扩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产品加工能力,利用差异化产品,在保障原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2.2.3 消费者选择面加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

随着自贸区的建立,进口农产品种类逐渐增加,进口关税的减免,使本土农产品不具有价格优势。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面对越来越多质高价优的进口产品,农产品质量的外延将不断的扩大。自贸区成立为海南涉农企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变化要求海南涉农企业要不断在产品质量、营销方面投入更多资金,才能维持目前的市场份额。

海南自贸区的设立将使海南农产品与国际市场更加便利接轨,海南的涉农企业也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从有利的方面来看,能够加快海南农产品贸易通关流程,降低企业贸易成本;能够加强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海南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及运用,不断深化海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从不利的方面来看,自贸区的建立将加深本地企业的竞争压力,由于关税及绿色贸易技术壁垒等引起的贸易摩擦也将难免增多,国外大量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冲击本地甚至国内市场,增加了海南甚至其他地区农产品企业的市场风险及竞争压力。因此,海南在推动自贸区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迎接即将到来的巨大挑战。

3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农产品贸易发展对策

3.1 继续发挥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增加农产品出口优势

近年来,海南一直围绕 “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要求,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2017年,海南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16.33万hm2,产量291万t,产值128亿元[9]。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从1988年的35.67万hm2提高到2017年的54万hm2,为保障国家橡胶资源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槟榔、胡椒等热作产业同样发展迅速,产量均占全国的95%以上。海南在新形势下,更要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合理压缩不具比较优势的作物面积,拓展比较优势较强的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总体附加值。积极研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需求,努力增加农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

3.2 提升海南省水产品竞争优势,继续扩大水产品出口量

海南农产品贸易从商品种类看,水产品仍然是出口主力产品,占海南农产品出口总值90%以上。至2017年底,海南省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5.41万hm2,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97万hm2、淡水养殖面积3.44万hm2,水产品总产量201.19万t。渔业完成增加值2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0.3%。水产养殖业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海南建设自贸区,对海南省水产品的出口将产生很大影响,海南水产品企业应加强水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发展代销直供模式,开拓新市场,引入溯源技术,建立健全海南省水产品行业标准,提高海南省水产品的物流配送水平,提高鲜活水产品的保鲜和仓储技术。提高海南省水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扩大海南水产品出口市场占有率。同时坚强建设大吨位海洋渔政执法船,加快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渔业风情小镇、美丽渔村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保等服务保障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海洋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推进智慧海洋项目。

3.3 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海南出口企业竞争力

海南目前许多的农产品生产依旧处于分散化的农户生产,无法满足出口农产品所具备的质量标准与安全要求。自贸区建立之后,海南农产品出口压力加剧,政府应对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由龙头企业带动,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经营,统一进行生产管理、收购销售,统一创建品牌农产品。运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农产品生产与物流运转形式,确保中国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及运输等各环节上的质量。政府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10],使农产品生产向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深化农产品加工力度,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规模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3.4 培养涉外农业技术人才,为海南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

海南省要结合自贸区建设需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农业对外技术人才的发展和合作机制,改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结构,重点培育涉外农业企业经营型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提高海南涉外农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为海南农业走出去、农业企业走出去等提供人才支撑[11]。

3.5 加强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加强海南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能够促进农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引进大量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和现代农业管理理念[12];同时也能够引入多种形式的外资进入海南。有利于海南农业缩小与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之间的差距,弥补海南农业投入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短板;也有利于加快海南农业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加快海南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同时,海南政府要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将海南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相关的最新政策法规以及市场情况及时发布。让海南涉农企业及时准确了解市场动态,调整生产策略,提高农产品自身竞争力,及时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潜在贸易风险。

猜你喜欢
海南省海南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怀念海南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给情绪找个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