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荔枝龙眼产业发展思考①

2019-05-29 08:36张惠云高贤玉王跃全宋云连张翠仙左艳秀张发明罗心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龙眼荔枝云南

张惠云 高贤玉 王跃全 宋云连 张翠仙 左艳秀 张发明 罗心平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云南保山 678000)

云南是中国荔枝龙眼传统产区,栽培历史悠久,其气候多样性是荔枝龙眼产业发展不可复制的优势。全省热区涉及16个州市,总面积8.1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1.9%,占全国热区总面积的16.9%[1],荔枝龙眼产业在云南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省荔枝种植面积0.77万hm2,平均产值78 378.62元/hm2;龙眼种植面积0.19万hm2,平均产值102 601.35元/hm2。荔枝龙眼产业已成为云南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 云南荔枝龙眼生产现状

1.1 分布

1.1.1 云南荔枝龙眼主要分布

云南荔枝主要分布于红河州屏边县、元阳县,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保山市隆阳区,临沧市永德县,德宏州盈江县等;西双版纳州、普洱市、昭通市、楚雄州、怒江州、文山州、大理州等有零星分布。主栽品种为:妃子笑、褐毛荔、水东、大红袍、桂味等。荔枝种植海拔主要集中于400~950 m的区域。荔枝成熟期从4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上市期约5个月(表1)。

云南龙眼主要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永胜县,玉溪市新平县,临沧市永德县,红河州屏边县等;楚雄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等有零星分布。主栽品种为:石硖、储良、松风本等。龙眼种植海拔主要集中于600~1200 m的区域。龙眼成熟期从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上市期约2个月(表2)。

1.1.2 云南荔枝龙眼占全国比重

表1 云南荔枝主要分布区域

表2 云南龙眼主要分布区域

表3 2016年云南荔枝龙眼产业占全国比重

据统计,2016年,全国有8个省份种植荔枝龙眼,分别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全国荔枝种植总面积54.21万hm2,龙眼种植总面积37.67万hm2[2]。2016年云南荔枝种植面积0.74万hm2,居全国第五;收获面积0.28万hm2,居全国第六;产量2.80万t,居全国第五;总产值22 939.00万元,居全国第六;单位面积产量10 000.00 kg/hm2,居全国第一;单位面积产值 81 925.00元/hm2,居全国第三。2016年云南龙眼种植面积0.21万hm2,居全国第七;收获面积0.19万hm2,居全国第七;产量1.30万t,居全国第七;总产值13 906.88万元,居全国第七;单位面积产量6 842.11kg/hm2,居全国第三;单位面积产值 73 194.11元/hm2,居全国第二(表3)。

1.1.3 云南荔枝龙眼占全省热作产业比重

2016年全国热作种植面积973.33万hm2,云南有217.41万hm2,占全国22.34%[2],居全国第二(表3)。云南荔枝龙眼种植面积总和占全省热作面积的0.4%,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可利用土地面积大。

1.1.4 云南荔枝龙眼生产情况

2011~2017年云南荔枝生产情况如表4。2017年,云南荔枝总种植面积达0.77万hm2,是2011年的2.08倍;2017年收获面积0.34万hm2,比2011年增加25.94%;2017年总产量为2.48万t,比2011年增加37.78%;2017年总产值26 387.47万元,是2011年的3.86倍;2017年平均产量7 366.34 kg/hm2,比2011年高9.40%;2017年平均产值 78 378.62元 /hm2,是2011年的3.07倍。

2017年,云南龙眼总种植面积0.19万hm2,比2011年减少56.67%;2017年收获面积0.15万hm2,比2011年减少65.37%;2017年总产量为2.03万t,比2011年高7.55%;2017年总产值15 185.00万元,是2011年的2.54倍;2017年平均产量13 733.78 kg/hm2,是2011年的3.11倍;2017年平均产值102 601.35元/hm2,是2011年的7.33倍(表4)。

表4 2011~2017年云南省荔枝龙眼生产情况

1.2 优势

1.2.1 区位优势

云南是中国对西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拥有面向 “三亚”、肩挑 “两洋”的独特区位优势,且与越南、老挝、缅甸相连,是我国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3]。

1.2.2 生态优势

云南荔枝龙眼种植区域无台风影响,远离城市,无污染。大部分荔枝龙眼种植区域属于干热区,降雨量少,荔枝龙眼生长周期病害发生相对少,昼夜温差大,果品品质佳。

1.2.3 成熟期优势

云南具有发展荔枝龙眼早熟和晚熟的优势[4]。特早熟品种在低纬度低海拔区域成熟期可接近海南和两广地区;特晚熟品种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可与四川泸州、福建等相当,甚至更晚。通过品种与海拔的优化配置,可延长鲜果供应期。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低

从事荔枝龙眼生产的省级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5家,生产经营300亩(1亩≈666.67m2)以上果园的企业不超过10家,产业发展仍然以 “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经营管理不规范,组织化难于实施,标准化水平不高,营销体系不健全,品牌意思薄弱,产业化水平低[5-7]。

2.2 主栽品种单一且搭配不合理

全省荔枝种植面积中,常规品种妃子笑、褐毛荔(品质差)、水东、大红袍占72.1%,特色荔枝品种三月红(特早熟)、马贵荔(特晚熟)占6.1%,优质荔枝品种桂味、井岗红糯、贵妃红等只占4.76%;全省龙眼种植面积中,劣质品种松风本占31.23%,传统品种石硖、储良2个品种约占60%。主栽品种单一,区域品种成熟期相对集中,特早、特晚和优质品种匮乏,品种搭配不合理[8-9]。

2.3 部分区域单一品种发展过快

2018年云南红河区域妃子笑种植面积已达0.38万hm2,成熟期集中于6月上中旬,上市期与两广地区优质荔枝品种相近,市场竞争大。

2.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

云南荔枝龙眼大部分生产区域处于坡地,部分区域坡度超过25°,土壤贫瘠;气候干热且降雨量少,灌溉水源不足,有效灌溉面积仅为58.5%,水利设施薄弱[10];适宜山区果园的简易型农机具设备缺乏[11],劳动力成本高。

2.5 交通不便,保鲜技术粗放

云南省荔枝龙眼主产区,大部分生产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如:屏边县、新平县、永德县等),预计3~5年才能通车。产区缺乏预冷、分级包装、保鲜及冷链运输设施设备,果品远销流通困难。

2.6 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从事荔枝龙眼产业研发的省级、地方技术团队少,在产业早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无法及时解决,技术供需不对称。种植者对新品种的市场前景不了解,更换新品种需要增加投入,新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部分种植者受传观念束缚,“靠天吃饭”思想严重,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缓慢。

3 发展对策

3.1 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云南省热区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应做好规划布局。热区海拔500 m以下的区域适宜发展特早熟和早熟品种,如:三月红、白糖罂等;热区海拔500~900 m的区域适宜发展高商品性的优质中晚熟品种(无核荔、贵妃红等);热区海拔900~1 200 m的区域适宜发展晚熟优质或特晚熟品种(井岗红糯、马贵荔等);部分热区可根据小气候环境而定。云南荔枝最佳品种成熟期搭配比例,特早∶早∶中∶晚∶特晚=1∶2∶3∶3∶1,收获期从4月中旬至9月上旬;龙眼最佳品种熟期搭配比例,早∶中∶晚=3∶4∶3,收获期从7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云南省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应做好特色优先、适度规模。

3.2 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企业打造 “品牌”

云南荔枝龙眼产业组织化程度低,要实现荔枝龙眼优质、高产、高效生产,须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组建专业化行业协会,建立荔枝龙眼社会化服务体系[12-13],引领产业品种选择、管理技术提升、拓展营销等。引进荔枝龙眼生产企业,树立品牌,辐射带动种植者标准化生产,加快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力。

3.3 增加荔枝龙眼产业软硬件投入

加大农业水利设施、交通建设,出台农机具装备购买优惠政策,解决果园灌溉、运输难、山地简易机械化示范。增加荔枝龙眼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打造过硬的省市级研发团队,强化提高地方农业部门人员技术水平。

3.4 强化体系技术支撑,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云南气候多样性,各区域品种与技术的应用均存在差异,通过国家荔枝龙眼体系+合作社+企业+种植大户的模式,在不同区域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在荔枝龙眼体系保山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果园农机具等标准化示范园[4],加快推进各区域示范果园建设,辐射带动全省荔枝龙眼产业发展。

3.5 打造生产经营精英队伍

云南荔枝龙眼种植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果农队伍受教育水平不高,传统观念强,市场意识弱,须坚持长期不断的对果农进行培训,转变果农认识。加强产业运营人才的引进、培养及培训工作,打造高素质生产经营精英队伍[14]。

3.6 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借助云南是中国早熟荔枝原生地等[15]报道,大力宣传云南省荔枝龙眼栽培历史文化。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应借助云南旅游业优势,与特色休闲和旅游观光相结合,适当发展荔枝龙眼休闲食品[16]。

猜你喜欢
龙眼荔枝云南
岭南荔枝红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买龙眼
千里采荔枝的鹤
5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6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