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随机性

2019-05-29 02:37安徽省宣城市第十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玉米棒蜡烛彩虹

◆李 勤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幼儿园

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更确切地说,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很多人眼里,科学是个神秘的东西,它离我们似乎很远很远,其实科学是普遍的、普通的。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它熟悉得让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可在3一6岁幼儿眼中,大千世界却充满着许许多多神奇和奇妙的乐趣,他们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亲身经历,常常会有无数个“为什么”,如:“为什么太阳总是挂在天上?”“为什么水总是流动的?”等等,这些奇妙的问题,常常令我们这些做幼儿教育的应接不暇、目瞪口呆。所以,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除重视正式的科学教育活动外,也应该重视出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偶发性的科学活动,随机进行科学教育,下面有两个范例:

范例一:幼儿园院子种满杨树,秋天到了,满树的杨絮纷纷往下落,风一吹,杨絮飘飘洒洒。有一个孩子用嘴轻轻往上一吹,杨絮就向上飘去。一个小朋友说:“你看,杨絮向上飞,不吹它,就落下了”。另一个小朋友就说:“杨絮快落下的时候你就用嘴往上吹。”“那为什么不吹它,它就会落下呢?”这里,幼儿已经观察到有关重力及空气浮力的物理现象,可教师却无动于衷,没有抓住这一随机教育的机会,探索活动没有延续。

范例二:一个大雪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积雪,孩子们在户外玩雪,地上留下了许多脚印和自行车轮的印迹。一个小朋友发现了地面上被脚印上的花纹,问另一个小朋友:“看,我们鞋底都有花纹,真漂亮,为什么鞋底都有花纹?”另一个小朋友回答:“好看!”老师听见了,急忙指着地上的自行车印迹说:“看自行车轮子上也有花纹。”“如果没有这些花纹,是很滑的,那么这些东西踩在雪上会怎么样?”有好几个小朋友答道:“会滑倒!”“对呀!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让自己的鞋子踩在地上不滑倒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鞋底的花纹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和兴趣。一个随意的生活对话变成了科学探索的主题,在这其中,优秀教师的积极引导是促成这一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抓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都可引发出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同时由于这些活动源于幼儿强烈的内部动机,因此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性、主动牲、积极性,探索的迫切性都强于教师有计划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生动性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教育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当生活中随机出现一些科学活动时我们教师就及时地引导与鼓励,发挥科学教育的随机性,把它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一、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为什么”并耐心解决,满足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因为一件极小的、极平常的事而发生感叹,引出许多“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注意无论多忙、多累都不能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要善于发现和倾听孩子们的“为什么”并且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帮助、启发和引导,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得到满足、发展和提高。

如:一次中班点心课上,幼儿每人拿到一根玉米棒。有的稍大,有的稍小,细心的孩子们发现后,就吵着要大一点的。其中一个孩子说:“为什么玉米棒不一样大呢?”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好的品德教育的时机(让幼儿不要计较大小),也是一个科学教育的契机。我便回答说:“因为玉米生长时,有的被阳光照得多,有的背着阳光被照得少,照得多的长得大一些,像这一根(举起大的玉米棒),照得少的长得就小,像这一根(举起小的玉米棒)。”孩子们马上说:“让我们班种植角的植物多晒晒太阳吧。”还有孩子说:“我们也应多晒太阳,才能长高,对吗?”我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并带孩子们来到班里的种植角观察,发现盆子里的玉米长得较矮,也没有长出大大的玉米棒。这样通过比较分析使孩子们在一节普通的点心课上,快乐地、有趣地、轻松地掌握了这样一个知识点:植物和人的生长不仅需要空气、水,还需要充足的阳光。

有一次给孩子们过生日,孩子们吹生日蜡烛。有的幼儿就说:“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了呢?”“没有风,燃烧的蜡烛会不会灭掉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烧杯,对孩子们说:“不用嘴吹,用杯子盖住,你们猜,蜡烛会不会熄灭呢?”孩子们议论开来,我便亲自动手操作给他们看:蜡烛灭了,而且不同大小的杯子盖住的蜡烛,熄灭的速度有快有慢。通过孩子吃蛋糕这一快乐的事情引发出科学思考,让幼儿在兴趣和探究中懂得了: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没有空气,蜡烛会熄灭。

以上的两个实例说明科学教育具有随机性,一旦活动中幼儿发现了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问题的“知识点”,加以引导解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二、在偶发性的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幼儿学习能力。

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在玩中学到一些知识,作为幼儿园老师不仅要教孩子们怎样玩,还要教孩子们玩的技巧。创造性地玩、一物多样化地玩,让科学在玩中诞生。如:一次孩子们户外活动时,给每个孩子一个方形的纸板,让孩子们用方形纸板玩游戏:有的用它当飞碟,有的用它当扇子,有的用它当帽子,还有许多孩子用它当作车轮,在地上滚起来,可是怎么也滚不走。这时,一个孩子说:“这个不是圆的,不能当车轮!”“为什么呀?”当然我还无法给孩子们解释清楚为什么方形东西不能滚动,但是我马上拿来剪刀,将它剪成圆形,再让孩子们在地上滚动,纸板立刻向前滚去,孩子们也高兴地笑了,真开心!

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深奥的科学道理光靠讲解是不能使幼儿充分理解的,而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和幼儿一起实际操作,通过比较来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大家一起动脑动手寻求答案,使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不仅能探究神奇的科学,还能利用科学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让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在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启发幼儿了解科学活动的基本原理,不过分强调幼儿掌握知识率。

偶发性的科学活动跟正规的科学活动相比,它的内容较广泛、丰富,但是由于它是随机的,所以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层次性。所以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出发点不能放在幼儿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等这样的问题上,而是通过活动,通过教师的启发,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了解问题的奥秘,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如:一次雨过天晴,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雨后院子里花草树木绿绿葱葱的情景,恰在这时,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孩子们叫起来了:“彩虹!彩虹!”有的孩子问我:“为什么彩虹会挂在天上?”这时我临时改变让孩子观察彩虹,并在地上寻找彩虹,带着孩子们来到园内的喷泉旁,让孩子们在喷泉旁不同角度去寻找彩虹,一会儿,许多孩子叫起来:“我找到了彩虹!地上也有彩虹!”回到班级,我们拿出三菱镜,让孩子对着太阳寻找彩色的世界,当孩子们看到地上反射出的五彩斑斓的光环时,兴奋得手舞足蹈。

在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幼儿获得知识只是活动的一部分目标,偶发性科学活动是由外界情景诱发并围绕着偶发性的事件开展的一种科学活动。教师虽没有预先的计划,但要鼓励支持幼儿去探索、去思考,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探索、发现、操作、推理、判断等等学习能力,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把经验与实际相联系,学有所用。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偶发性科学探索活动,使幼儿更感兴趣,更符合幼儿的求知欲望。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的许多“为什么,”应及时给予鼓励指导,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激发起幼儿的求知欲,让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善于、更加敢于发现问题,并探索和思考,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幼儿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多少,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的逐步形成,它使幼儿一生受益,并为幼儿带来了许多的快乐!

猜你喜欢
玉米棒蜡烛彩虹
浇不灭的蜡烛
外婆家的玉米地
神奇蜡烛
躲到石头底下的玉米棒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可爱的想象力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