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的“一课一得”教学策略探究

2019-05-29 11:24刘明斋
文理导航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刘明斋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语用的“一课一得”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带动学习,突出语用,一课一得。教学环节围绕“学生学”“学生得”展开,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去悟,最后“得”,逐渐熟练掌握常规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一课一得;语用;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提出: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而小学正处在学生打基石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校对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着眼于学生未来,推出了基于语用的“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突出语用,一课一得”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一个实现高效语文教学不错的尝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一、立足课标,明确理念,把握核心内涵

所谓“一课一得”并非新鲜事物,整体上讲就是每堂课都要重点完成一个精准教学目标,教和学都有极强的针对性,根据目标重点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将这个问题讲透彻、学明白,让教师教有所指,让学生学有所“得”。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是教师的“促得”与学生的“习得”的交互统一。从教师的层面讲,是教学过程,也是教学手段,教师要对这堂课中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梳理,结合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教学内容合理取舍,确定一个实而精的易于学生达成的语用目标,让多数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所收获,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从学生的层面讲,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结果,每堂课学生要学有所得,这个“得”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从教学评价的层面讲,一堂课如果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环节简洁,教学方法简单,课堂简约高效,能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或掌握一种方法,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便是一堂好课。

二、精心备课,科学取舍,确立教学内容

备课是“一课一得”教学策略的首要环节。每篇课文有很多可教内容, 可能涉及到多个教学目标,但一堂课时间有限,学生承载能力有限,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因“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往往是顾此失彼,导致学生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怎样取舍呢?简单说就是总体把握,分化目标,聚焦核心,各个落实。每堂课确定一个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期初同级部语文教师集体研讨备课。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通读全册课文,理解编者意图,确定出单元目标和语用训练点;然后研读每篇课文,正确解读文本,弄清文本特点及其在本单元的地位、价值;再分析所教班级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核心语用训练点,确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形成初步的“目标知识树”。具体写教案时再进一步细化到课时,使每节课的目标做到小而具体,根据目标决定取舍,挖掘精彩内容,确定课时训练点,明确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

三、简单教学,聚焦语用,落实“一课一得”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关键是授之以渔,让学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基于语用的“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突出语用,一课一得”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带动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所有教学环节围绕“学生学”“学生得”展开,聚焦语用,简化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去悟,最后“得”。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是根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本语言通俗易懂,用了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对比等写作手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语用写作指导的好范本。我在集体备课基础上通过梳理取舍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抓住二、三自然段中描写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等词句细细品味,感受人物的形象;进而领悟“抓住人物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迁移运用,实现一课一得。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人物为话题导入新课。将提炼的重点问题呈现:精读二、三自然段,感受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抓住哪些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这样有的放矢,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第二环节:问题研学——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独立自主、合作探究两种方式进行问题的研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并通过不同方式朗读文本,表达自己的感受。

提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敬重的句子或词语,读一读,想一想,可圈点批注。

2.想一想这些句子或词语是从人物的哪个细节进行描写的。

3.同桌互相讨论、补充。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就重点问题设计精准而富有启发式、探究式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探索,在小组合作中研讨,体会出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精神。

第三环节:多元联动,交流感悟

在“合作研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组组互动、生生互补、教师点拨,适时评价,多元联动,为學生释疑解惑,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初步体会表达手法的目的。

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词语重点赏析,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问题: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细节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而总结出“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然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积累语言,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打下基础。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精读文本精彩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类文阅读,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研读《刮骨疗毒》,加深对表达手法的体会。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刚刚学到的写作方法来写一个小片段,注意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习作,并及时进行评价。

第五环节:梳理归纳,达标测试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一节课的回顾和总结,可以是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价值观等,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学法、升华情感,实现问题的回归与最终解决;或者根据课堂目标设计达标检测题,限时完成,让“得”巩固延伸,做到“堂堂清”“课课得”。

结语

“一课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便会螺旋上升,逐渐熟练掌握常规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能够独立学习语文,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