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2019-05-31 09:51王润萍
光明中医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乙肝患者肝郁证型

王润萍

乙肝是临床最常见的传染疾病,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8000万人是乙肝携带者,其中有5万人属于慢性乙肝携带者。一旦没有及时确诊,并给予有效治疗,有很大的几率会转化为原发性肝癌。有效治疗乙肝,不仅能够控制乙肝进展,还能够缓解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乙肝患者的生理痛苦。近年来,中医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量研究[1,2]认为,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更为稳妥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全面改善患者病情,控制患者病情发展。近年来,临床对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根据纳入的100例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患者,探讨了血常规检验指标与乙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选出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统称研究组,其中肝肾阴虚型、肝肾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患者各有20例,分别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研究5组;研究组10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7.67±3.8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2.5±0.3)年。并在同一时间段内挑选在本院实施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0例作为本次研究参照对象,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5.12±4.27)岁。6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均自愿参与,均签订知情同意书。2)所有慢性乙肝患者均符合2012年中国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诊断与预防指南》[3,4]中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3)患者除慢性乙肝,无其他传染疾病,恶性肿瘤疾病,免疫系统疾病。4)对照组2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排除标准:1)哺乳期,妊娠期妇女。2)合并重要器质性病变患者。3)中途退出,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回顾100例慢性乙肝患者与2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确诊100例患者为慢性乙肝患者后对患者实施中医分型。肝肾阴虚型:患者肝脾肿大发硬,左右肋出现针刺样疼痛,出现肝掌、蜘蛛痣等现象,若是女性会出现经血暗红、块状等现象。肝肾湿热型:大便先干后溏,尿液为黄色,伴有腹胀、恶心厌油、四肢乏力、面色蜡黄等症状。肝郁脾虚型:患者精神不佳,胸闷气闷,负面情绪显著,口淡无味,肠胃功能差,舌苔发白等。瘀血阻络型:患者在临床有咽喉干燥,身体消瘦,头痛目眩,失眠多梦,舌质发红,脉搏无力,牙龈出血等症状。其中男性还会出现遗精现象,女性会有月经量减少、闭经等现象。脾肾阳虚型:患者面黄肌瘦,精神不佳,大小便失禁,四肢浮肿,舌苔白色,精神不佳,腰酸背痛等。

1.4 观察指标对比100例慢性乙肝患者与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显示,研究组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水平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5组研究组患者的WBC、RBC、PLT、HGB水平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RBC、HGB水平最高的是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WBC、PLT最高的是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组受试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与中医证型 (例,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压力不断增加,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受到众多因素影响,慢性乙肝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如今已经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难点。机体被乙肝病毒感染,不仅会严重损伤患者自身肝脏,还会感染骨髓等其他细胞,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正常工作。同时,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研究资料[5]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人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别。慢性乙肝患者的RBC、PLT都会出现剧烈减少的现象。研究[6,7]认为,慢性乙肝患者存在长期营养不良的现象,机体没有摄入充足的叶酸,且多数慢性乙肝患者的胃肠道存在紊乱菌群,直接影响到机体正常吸收叶酸,这也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8]指出,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脏功能出现异常会影响肝脏的合成能力,机体无法摄入充足的维生素B12且无法储存充足的维生素B12。从而影响红细胞DNA正常合成过程与发育成熟过程,这也是慢性乙肝患者红细胞体积比正常人高的原因。同时,有研究[9]指出,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到患者的肝脏实质细胞,导致肝脏实质细胞坏死并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肝脏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不断降低,减少患者血小板生成素的含量,最后造成血小板合成障碍,减少血小板合成量,这也是慢性乙肝患者血小板计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大量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都是使用中西医合成方式治疗。有大量研究[10,11]认为,中西医联合治疗或是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全面改善患者体质,获取理想疗效。因此,临床工作者在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肝无法获取显著疗效后将目标转向中医。长期实施西医治疗,虽然能够获取一定疗效,但是药物不良作用过于显著,部分患者无法耐受药物不良作用,最后放弃治疗,这已经成为临床常见问题。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弱化药物不良作用,能够让更多患者坚持治疗。但是中医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辨证,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才能获取更为显著理想的疗效。但是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影响医师对患者做出准确诊断。但是有研究[12]指出,慢性乙肝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临床医师可以通过慢性乙肝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从而准确将慢性乙肝患者正确分型,尤其是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临床可以通过慢性乙肝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地对患者实施分型,尤其是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

猜你喜欢
乙肝患者肝郁证型
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六个就诊误区 让乙肝患者“二次受伤”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乙肝患者HBV载量与IgA,IgG,IgM及C3,C4相关性研究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