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撞死了一只羊你能看到真实的世界吗?

2019-06-01 06:31
电影故事 2019年7期
关键词:同名短篇小说梦境

导演:万玛才旦

主演: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

类型:剧情

故事:司机金巴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决意超度此羊;杀手金巴即将找到杀父仇人,准备报仇雪恨。阴差阳错,杀手金巴搭上了司机金巴的卡车。于是,两个叫金巴的男人的命运便神秘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便由此开始…… 文/何小威

2018年,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举行,万玛才旦导演、王家卫监制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站在领奖的舞台上,万玛才旦手捧奖杯,激动地说:“对我来说,领取这个奖是特别荣耀的时刻……感谢主创和同事跟我一起完成了这部电影,实现了我们的梦想。”

那么,万玛才旦口中的这个“梦想”到底是什么?

如果回顾万玛才旦拍摄过的《静静的嘛呢石》(2005)、《老狗》(2011)、《塔洛》(2015)等电影,我们就会发现,他的电影“梦想”是反映藏族文化和藏族人当下的生存困境。而到了《撞死了一只羊》中,他的“梦想”发生了转变,“希望观众能够更多地理解藏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情感和处境,而不只是对于一个族群的宽泛了解。”

万玛才旦的这种认知,使得电影《撞死了一只羊》有了“新”的形态,“之前,我的几部作品也许给了大家比较单一的印象,被认为都是和现实有关系的,更偏向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们不一定看得到我在创作上的另一面。这点,在我的小说里面就很清晰,小说里面的写实内容相比幻想和魔幻内容就会弱一些。《撞死了一只羊》算是我的创作特征的另一面吧,也没完全展开,但是已有端倪。”

当然,这“新”更多的是指电影类型的尝试和梦的运用。一方面,万玛才旦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关于梦的纪录片、费里尼的《梦书》和大卫·林奇的电影中找到的灵感,“我对梦的表达,十分着迷。你看费里尼和英格玛·伯格曼,他们对梦的表达达到了当代电影很难超越的一个境界。我希望在自己的影片中也有这样的表达……因此,我的电影很多细节都是有依据的。”当然,运用“梦”的方式呈现,在万玛才旦看来是一种比较好的叙事方式,“所以,我就保留且强化了、放大了(梦)这个东西,在原著小说里只是匆匆带过,在电影中就加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放大了一些细节。”

另一方面,为了区别梦境与现实,万玛才旦在《撞死了一只羊》中运用了不同的颜色,“现实用彩色,回忆用黑白,梦境用特殊的色彩,就像平常做梦一样。”与此同时,他还采用了4:3的画幅拍摄,以此凸显人物的状态,“整个场景的选择、颜色的搭配、气氛的营造都是往这方面靠的,所以选择这个画幅也是觉得它最适合去表现这样一个故事。”

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是万玛才旦融合了两篇小说,一篇是他自己撰写的同名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另一篇是取自于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按照万玛才旦的说法:“一部短篇小说就几千字,改编成一个剧本肯定不够,两个糅在一起,就有这种可能性。”如此一来,他刻画了两个关键的人物:杀手和司机。

司机,名叫金巴,在一望无际的青藏公路上撞死了一只羊;杀手,与司机同名,在苦苦地寻找杀父仇人。

在某段公路上,他们意外相遇,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据悉,对于司机和杀手同名的设置,万玛才旦考虑了很久,既要考虑司机“因为慈悲,他要超度这一只羊,他要去完成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又要去思索杀手放下的行为动机等。万玛才旦说:“我觉得司机和杀手就像是镜子,在映照对方。可以说杀手经历的就是司机经历的,司机经历的也是杀手经历的,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一样的。虽然是两个人,你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两面,他们是互补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杀手,在他离开司机之后,(他这一条线索)几乎就断了。但是,通过司机的寻找和见证,又慢慢还原了杀手的故事。”

其实,无论是司机,还是杀手,乃至梦境,万玛才旦最想表达的是个体的觉醒,因为只有这样,“(复仇的)传统才有可能完全终止,族群才有希望”。就像《撞死一只羊》的结尾,万玛才旦让梦境随着阳光而消逝,“他们有了这样的坦然,全然地放下了、解脱了,就像走进了阳光下……最后司机把墨镜取下来,然后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猜你喜欢
同名短篇小说梦境
短篇小说中的时间——评余静如短篇小说《好学生》《平庸之地》
同名
绝美海滩
梦境
白昼之月
法球队印错球衣,转赠“同名”城市
袁隆平之问:负负为何得正?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