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草木间
——贵州茶产业发展见闻

2019-06-03 06:16向颖羿邱胜
当代贵州 2019年13期
关键词:湄潭毛尖都匀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向颖羿 邱胜

都匀:小绿叶变“摇钱树”

都匀市十里茶香园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子全,同时也是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图为张子全正在展示手工制茶工艺。(受访者供图)

3月中旬,都匀市毛尖镇螺蛳壳茶山云雾缭绕,漫步其中,如临仙境。

“如果我没有发展茶产业,说不定到现在还是贫困户。”54岁的毛尖镇茶农张子全一边细细地品味毛尖茶,一边回忆自己种茶的经历。

毛尖镇因茶得名,是都匀毛尖茶的主产区,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茶,素有“北有茅台、南有毛尖”之美誉。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州长吴胜华自信满满地介绍,都匀毛尖是当之无愧的“贵州第一茶”。

都匀毛尖具有2200年种茶史。在毛尖镇,茶为这里带来的不只有盛名,还有产业的兴旺发展。

自12岁时开始,张子全就跟着祖父学习制茶。

2008年,张子全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毛尖镇坪阳村开始种植茶叶,相继成立了合作社和都匀市十里茶香园茶业有限公司,并于2011年被认定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们都匀的毛尖茶附加值高,走的是精品高端路线,提倡的是无公害有机种植。”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晖介绍。

张子全是毛尖茶高端发展的践行者,他的合作社和公司拥有近千亩茶园,经过精选和精制,推出了一批高收益的毛尖茶产品。“其中最贵的,能让一罐一斤二两的毛尖茶,卖到18800元。”张子全介绍。

在张子全这里用“非遗”技术制茶的员工,每月最低有8000元的收入,高级的制茶师甚至能拿到上万元,这样的员工,公司里有30余人。参与合作社的农户,每户每年也有3000元的分红。并且公司还以每天80元的报酬,为村中贫困户提供茶园工作。

“我们既要发展种茶、制茶产业,还要想办法通过其他形式带动发展。”张子全说,去年,他带着青岛、内蒙的客人参观了他的茶园,当场就卖出去了几万元的茶叶。“带着游客来看原产地,看美丽的茶山、看干净的工厂和悠久的工艺,他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好、为什么贵。”

作为都匀毛尖茶的核心产区,坪阳村目前共有2.86万亩茶园,可采茶面积为1.5万多亩,年产量450余吨,产值可达2.5亿元;共有茶叶公司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7家。

依托毛尖茶的高端发展及海花草、野生天麻种植等产业,毛尖镇的脱贫工作稳步推进。据统计,2018年毛尖镇脱贫197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53%,并按照国家标准出列2个村。

周晖介绍,在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茶,由于毛尖茶采摘较为麻烦,但技术门槛并不高,坪阳村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采茶工作中来,除了坪阳村,还吸引了许多周围村寨的村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下一步,我们要从多方面发展茶产业。”周晖说,除了明前茶,还要积极发展夏秋茶种植,延长效益期,同时开发茶酒等新品拓宽市场。

此外,毛尖镇境内自然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都匀毛尖风情园、都匀毛尖茶文化广场、高寨水库自然风光、万亩茶园风光等,具有游、住、玩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周晖说,毛尖镇正在结合自身茶产业优势,努力把坪阳村打造成为休闲观光的“茶旅游”之地。

湄潭:出好茶的黄金纬度带

云贵山,一个充满诗意之地,绿意葱茏、茶香弥漫。

3月中旬,记者从湄潭县城乘车来到云贵山,这里山高林密,常年雾气环绕。

“薄雾轻纱半遮面,茶园叠翠云雾间。”从云贵山上极目远眺,数千亩茶园与茂密山林融为一体,俨然一块天然的绿色翡翠。

湄潭沁园春茶庄就隐藏在云雾之中,悬浮于茶园之上。漫步茶园,绿意满眸,清香扑鼻。

湄潭人好客,从喝茶就能看出来。

茶庄茶歇处,茶艺师王静静见到记者到来,赶忙泡茶相迎。不一会儿功夫,茶香缕缕。抿一口,清香怡人。

王静静告诉记者:“客来,我们都会免费奉上一杯茶,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茶园环绕的湄潭“七彩部落”。(仇正腾/摄)

一边品茗,一边说茶,湄潭沁园春茶庄庄主赵吉伟讲了这里为何出好茶的原因:“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是产无污染、高端茶的好地方。”

游客选择山林葱郁的云贵山,不仅是为品茶,还可以避暑消凉。“这里不光能体验制茶乐趣、享受高山云雾美景,还有生态美食、生态住宿,让人来了就不想走。”来自成都的游客张云峰说。

都说北纬30度是出好茶的黄金纬度带,湄潭位于北纬27度线上,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畅销海内外。

茶叶值钱,风景更值钱。赏心悦目的茶乡美景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也为湄潭茶农带来了新的生财之道。

核桃坝的茶海生态园、童话般美丽的“七彩部落”、田家沟的美丽乡村图景……

环“翠芽27°”景区,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画卷。

“湄潭的乡村真美,到处都是风景,特别干净,空气特别清新,来了就不想走了。”来自重庆北碚区的张明先生一家人慕名来到湄潭,环“翠芽27°”景区自驾游,半天的旅程让他一家兴奋不已。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一个叫大青沟组的地方,依靠茶造就了一个“七彩部落”。

在“七彩部落”里,一栋栋彩色房屋错落有致呈现在翠色欲滴的茶园间。村子门口的广告很醒目: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村合作社把村民手中的茶园集中起来,村民入股组成合作社,建立“茶企(合作社)+基地+茶农”的茶园生产经营体系,统一搞旅游。村民经过培训,开始搞农家乐、农家客栈、餐饮,收入成倍增长。

村民陈星福开了一家农家乐,每逢旺季,每周接待游客达五六百人,年纯收入30多万元。

这样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七彩部落”,截至2018年年底,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搞茶旅,一头连着文化,湄潭深挖红色文化、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一步步将茶产做大做强。

一头连接茶园,湄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思路,逐渐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新格局。

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湄潭乡村开始向城里人“出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一产、二产、三产正互融互促,迅猛发展。

花溪:古茶树焕发新活力

“水有三江水,茶有煤山茶,壶内涌出花,大哥来到处,小弟倒杯茶。”在贵阳市阿哈湖畔上游的花溪区久安乡,这首歌谣广为流传。

久安乡拥有5.4万余株古茶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茶树数量占花溪区古茶树总量的97%以上,堪称“古茶之乡”。在这个“茶树群王国”里,树龄超过百年的古茶树达1万余丛,古茶树地径最粗的超过100厘米,并且有一株树龄约在2000年以上的“茶王”,巨大的树冠可遮蔽近70平方米的空间。

历史上的久安乡曾是产煤大乡,在煤产业旺盛时期,同时有400多家大小煤窑在运作。从2010年起,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全乡停止煤矿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产业由“地下”转到“地上”,把“黑色经济”转成“绿色经济”。

“我们小时候就一直在喝本地的茶,那时制作和冲泡都很简单。”久安乡的茶叶种植大户冯永应回忆,其实早在久安的“煤矿时代”,饮茶就在当地盛行,当时被称为“煤炭窑”茶。

“久安充分挖掘古茶树的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茶产业发展新路。”久安乡副乡长雷红梅介绍,久安以“省级茶叶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2009年引入贵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了保底分红、通过技术劳动和管理服务获得了劳动收入、通过茶青出售获得了销售收入。

通过公司带动,全乡1600余户3700多人参与茶产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培育了“绿宝石”“红宝石”等知名品牌,“久安千年红”“久安千年绿”“久安千年白”等茶产品获无公害认证,茶叶基地荣获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久安对茶产业践行高标准管理,采取卫星定位方式对每株古茶树进行挂牌管理,对古茶树逐一编号、登记造册,多维度记载、动态管护,并实行专人管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古茶的原生业态。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环境信息,引入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配制适宜的有机肥料,提升茶叶品质。

目前,久安茶获美国星巴克公司授权认可,双方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久安千年红”“久安千年绿”市场售价最高达3.6万元/公斤;贵茶公司与德国卡斯达克等两家超市及香港80余家超市达成销售合作协议,在淘宝、京东等电商销售平台开设线上商店,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各大城市设体验中心,实现茶叶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同时,久安乡以20000亩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结合“美丽乡村”示范点,通过实施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古茶园天然博物馆、九龙山茶园观光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互联互动。久安乡现有农家乐8家,2018年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监管和保护古茶树,花溪区久安乡采取卫星定位方式对每株古茶树进行挂牌管理。图为树龄超过2000年的久安“茶王”。(花溪区久安乡人民政府供图)

“黑变绿”后,久安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13年8月,久安乡被评为第二届“贵州省十大最美茶乡”。2014年2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久安乡“高原古茶树之乡”称号。2014年8月,久安乡被评为“贵州省十大茶旅目的地”“贵州省十大古茶树之乡”。

猜你喜欢
湄潭毛尖都匀
湄窖酒业大事记
胡锦涛三到湄江
舌尖上的一缕茶香
试论信阳毛尖商标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都匀市老干部争当义务宣传员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雪芽芳香都匀生“三绿一红”第一名
都匀 向春节返乡人员送温暖
绘就“大都匀”画卷
都匀市老干部心系都匀的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