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

2019-06-03 10:48史晨夏亲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方性疾病内服

史晨夏亲华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妇科常见病,高发于育龄期妇女,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等[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临床表现为慢性盆腔痛、不孕、盆腔粘连、异位妊娠及炎症反复发作等[2]。其病理变化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现代医学中抗生素对急性期病原体清除有明确疗效,但对慢性阶段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收效甚微,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在祖国医学中,SPID属“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不孕”等范畴[3]。SPID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SPID历史悠久,众多医家根据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对本病证型、治疗方法的理解亦有不同,本文通过整理近期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概括出常见证型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中医药治疗SPID的新思路。

本文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资料来源,对 2014~2018 年的文献进行搜索与查找,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出722篇文献。排除与妊娠、产后病及月经相关的腹痛及带下病,共纳入196篇文献。本文使用电子表格(EXCEL)对纳入文献的中医证型分类、中医内治法中使用经方情况、内外治法用药规律及综合治法分类进行频率统计,现将分析结果归纳如下。

1 病名沿革

中医古籍中无SPID之病名,其散在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等病症中。1988年罗元恺等[4]主编的第五版中医妇科教材《中医妇科学》将本病列入“盆腔疼痛证”,1997年马宝璋等[5]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妇科教材《中医妇科学》将本病归入“妇人腹痛”部分,2002年张玉珍[6]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中采用“慢性盆腔炎”病名,2012年罗颂平等[7]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中首次采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病名。根据盆腔炎的病名沿革,本研究决定采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名。

2 证候类型

196篇文献中共有90篇提及SPID的证候类型,共出现19种证型,累计出现频次134次。出现频次较高的前12位分别是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寒湿瘀阻、湿热蕴结、肾虚血瘀、肾阳虚、湿瘀内阻、肾虚、阳虚血瘀、寒凝血瘀[8-20]。见表1。

表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证候类型前12位统计

3 中医药治疗

3.1 中药内服

3.1.1 经方使用情况 196篇文献中提及SPID中医经方治疗的共有34篇,共出现18个经方,累计出现频次44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几位分别是桂枝茯苓丸(汤)、少腹逐瘀汤、(银蒲)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五味消毒饮、小柴胡汤等[8-9,12,14,21-32]。见表 2。

3.1.2 自拟方使用情况 196篇文献中共有70篇提及自拟方内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其中中药种类共有147种,累计出现频次898次,排在前18位的药物分别是赤芍、延胡索、丹参、红藤、败酱草、当归、香附、茯苓、丹皮、甘草、白芍、柴胡、蒲公英、桃仁、莪术、乌药、续断、枳壳[1,15,33-43]。见表 3。

表2 经方出现频率前9位统计

196篇文献中归纳出自拟方中中药按功效分类可分为8种,出现频次最高的分别为活血药、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解表药、其他。综上所述,可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重在活血化瘀、清热、补虚为主[33-37,44-51]。见表 4。

表3 自拟内服方中出现频率前18位的中药统计

3.2 中医外治

3.2.1 中药外敷 196篇文献中有27篇使用中药外敷治疗,均为自拟方药。自拟方中出现93味中药,出现频次314次,根据频次排在前10位的中药分别是赤芍、当归、没药、延胡索、川芎、败酱草、红藤、肉桂、透骨草、丹参[34,38,43,52-62]。见表 5。

表4 自拟方中出现中药功效统计

3.2.2 中药灌肠 196篇文献中有54篇使用中药保 留灌肠治疗,均为自拟方药。自拟方中出现95味中药,出现频次539次,根据频次排在前15位的中药分别是败酱草、红藤、丹参、赤芍、莪术、三棱、蒲公英、延胡索、黄柏、皂角刺、当归、没药、乳香、紫花地丁、路路通[33,34,64-70]。见表 6。

表5 外敷方中出现频率前10位的中药统计

表6 灌肠方中出现频率前15位的中药统计

3.3 综合治疗 196篇文献中运用了中医药综合治疗的共有63篇,包括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中药内服配合外敷、红外线治疗、艾灸、针刺、微波等共有14 种治疗方法[34,57,64,67,71-75],共出现 248 次。见表 7。

4 小结

4.1 SPID病名 中医古籍中无SPID之病名,通常归入“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等病证中,后归入“盆腔疼痛证”“妇人腹痛”部分,到产生“慢性盆腔炎”的病名,现采用中西医统一的病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4.2 SPID的证型分类 SPID病机以气、血、瘀、寒、热、湿为主,综合文献中各个医家观点,常见的证候类型依次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寒湿瘀阻、湿热蕴结、肾虚血瘀、肾阳虚、湿瘀内阻、肾虚。其中湿热瘀结证型者最多,临床上SPID辨证施治时多考虑“湿”“热”“瘀”3个病理因素。

表7 综合治疗方法统计

4.3 SPID的中医药治疗 通过总结196篇文献,总结出SPID疾病的病机多以湿热、寒凝、血瘀等相互结合所致。本病病程长,病势缠绵,易复发,治疗重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目前众多医家仍旧使用中药内服治疗本病,亦有大量医家使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在内服的基础上使用外治法,其中使用保留灌肠及外敷法频率较高。

4.4 问题及展望 本文基于2014~2018年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为关键词的文献,以EXCEL进行整理与分析,对该病的证型、中医药内外治法做出概括与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研究已十分深入,但本文详细阐述了治疗方法及用方用药的规律,未对其治疗时药物剂量、有效率进行统计。另本病在临床治疗上仍存在以下难题:患者病程较长,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或治疗过程中,多种疗法叠加,难以选择最佳方案等,所以目前中医药治疗尚缺乏规范、系统的研究。针对以上难点,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应做到中医药内外综合治疗,辨证施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做到治疗彻底,增强体质,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猜你喜欢
经方性疾病内服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中药内服加熏洗对手外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研究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千年“经方”祛病痛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风油精内服最多4~6滴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输卵管阻塞3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