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我国玉米市场分析与展望

2019-06-03 03:47刘笑然曹乐乐付香敏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临储玉米价格深加工

文/刘笑然 曹乐乐 付香敏

2018/2019年度或将是我国玉米市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玉米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在新的年度中,国内玉米价格将继续上涨,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止减回升,开始了新的增长周期;随着深加工产能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玉米消费量将进一步提高,产消平衡缺口扩大,国家临储玉米库存将基本去掉;玉米供求平衡也将趋紧,并在下一年度中发生逆转;中美贸易战和非洲猪瘟的发生,政策调整压力加大,市场不确定性增大;市场机制对玉米价格的形成和调节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一、玉米生产止减回升,收购进度慢于往年

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数据作出了重大修正,为我们今后分析玉米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据《2018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4240万公顷,比原来公布的3545万公顷提高了695万公顷,增幅19.6%;单产6.11吨/公顷,比原来公布的6.09吨/公顷提高了0.02吨/公顷;总产量25907万吨,比原来公布的21589万吨提高了4318万吨。修正后,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播种面积为1644万公顷,产量为11241万吨,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比例分别为38.8%和43.4%。

由于玉米生产和消费不在同一年度,2018年生产的玉米大都在2019年消费,因此市场分析通常采用市场年度,我国玉米市场年度为当年10月1日至下年9月30日。

(一)种植面积和产量止减回升

2018/2019年度的玉米供给主要来自于2018年的玉米生产。2018年以来,受玉米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下调、中美贸易战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种植玉米收益继续上升。虽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其是租地费用上涨较多,对玉米收益上升产生了一定冲击,但仍然改变不了种植玉米收益较高的现实,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较高。然而,由于东北春季干旱导致部分缺苗地块改种其他品种,玉米最终种植面积基本与上年持平。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8年11月份预计,2018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30万公顷,比上年略减9.9万公顷,减幅0.23%。

在玉米生产期间,2018年5月上中旬的干旱和8月初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少雨,给玉米生长带来不利影响;9月份以后天气相对较好,吉林和辽宁等受灾省份减产程度低于预计水平。而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量增加,尤其是黑龙江玉米产量增幅明显,抵消受灾省份的减产数量。由此预计,本年度全国玉米单产和总产将较上年有所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8年11月份预测,2018年我国玉米单产6.128吨/公顷,比上年增加0.017吨/公顷,增幅0.28%;总产量2.592亿吨,同比增加12.9万吨,增幅0.05%。由于收割期天气条件良好,华北玉米霉变低、质量好,全国玉米品质总体上也好于上年。

由此可见,由于国内玉米供求平衡逐步趋紧,价格上升较快,大多数地区玉米种植效益已明显好于其他品种。从2018年开始,我国玉米生产已经发生重大转折,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已止减回升,进入了新的增长周期,预计持续时间将达4年以上,种植结构调整基本结束。

(二)收购进度慢于往年

2018年新玉米收购从8月份开始陆续展开,北方主产区玉米收购基本在9月份开始,目前东北和华北收购进度不一,总体上慢于上年。

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度较慢,受春旱影响,东北地区二茬苗成熟较晚,收获结束时间较去年晚2~3周,加上陈粮供应充足,收购时间也相应推迟,深加工企业新季玉米最早挂牌收购于2018年9月14日才开始,较上年晚一周;由于农民惜售心理较强,从开秤后到10月底,收购量很少。进入11月初,深加工企业提价后收购量开始出现增长,其中黑龙江收购进度相对较快,11月上旬部分企业日收购量增至3000~4000吨,最高近1万吨。

华北黄淮产区收购进度波动较大。9月份新玉米上市后,由于天气晴好,农民卖“地头潮粮”比例较高,新玉米上市明显增加;进入10月份后,由于潮玉米上市小高峰已过,农民待价惜售心理较强,收购进度转慢;11月上旬,由于企业提价,粮价超过“1元”,农户卖粮热情有所回升,卖粮进度也明显快于上年同期。

2018/2019年新玉米收购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东北玉米收购开启时间较往年推迟1~2周;二是东北、华北收购价格均高开,同比高开80~180元/吨;三是前期收购进度较慢,九十月份东北开秤收购的加工企业数量不多,而华北地区只要价格下调,农民售粮就减少;四是贸易企业大多观望看价,受近两年玉米售价越往后越高的影响,农民也观望待价。

二、玉米消费增长较快,临储拍卖再创新高

(一)玉米消费增长较快

我国玉米消费包括四方面,其中深加工转化是国内玉米消费的主渠道。2018/2019年度,受玉米深加工产能大幅增长,进口谷物减少,国内稻谷、小麦对玉米替代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国内玉米消费仍将继续增加。总消费量为2.9325亿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325万吨,增幅约1.1%。

食用消费:虽然价格上涨,但随着人口增加和健康消费意识提高,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趋势,消费量为1885万吨,同比增加25万吨左右。

工业消费:由于新建和扩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投产较多,预计2018/2019年度将实际新增玉米深加工产能1200万吨左右,年度末全国玉米深加工产能将达到1.16亿吨。虽然2018年以来利润逐步下降,但为了争夺市场,开工率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考虑到国家稻谷去库存有可能替代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预计玉米消费量在8400万吨左右,同比增加600万吨左右。

饲料消费:由于生猪存栏下降,肉鸡、蛋鸡和奶牛饲养量上升,饲料消费量总体上将变化不大。受国内玉米价格升高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玉米及替代品进口数量将有所减少,而国内稻谷、小麦等对玉米的替代将有所增加,饲用玉米消费量将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同比减少300万吨左右。

种子消费:由于上年度缺苗补种耗费了一部分玉米种子,虽然本年度玉米种植面积略有增加,但消费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约为140万吨。但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一是中美贸易战使进口高梁、大麦对玉米替代数量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非洲猪瘟疫情扩散,使饲料玉米用量不确定性增加。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8/2019年度全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9292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503万吨,增幅5.4%,但不确定因素较多。其中玉米饲料消费19500万吨,比上年增加1000万吨,增幅5.4%;玉米工业消费7800万吨,比上年增加500万吨,增幅13.3%,食用和种用玉米消费1992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

从未来发展看:一方面,随着新扩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不断投产和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玉米工业消费仍呈惯性增加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玉米价格上升,国内稻谷、小麦对玉米替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压制了消费。综合作用下,预计2019/2020年度玉米消费可能还会有小幅增长,但到2020/2021年度就将出现转折,止增下降。

(二)临储玉米拍卖成交量和价格创新高

为做好玉米库存消化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于2018年4月12日启动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到10月26日结束,历时近7个月,累计投放21991万吨,比上年增加11986万吨;累计成交量10014万吨,比上年增加4274万吨,增幅达74.5%;平均成交率45.54%,比上年下跌12个百分点。临储玉米库存降至7500万吨左右,去库存速度超过预期。

从2018年玉米拍卖特点看:一是时间较往年提前1个月,投放量增加至800万吨;二是手段也更加灵活,除拍卖外,还有定向销售、包干销售等办法;三是首次明确销售底价,虽然拍卖底价总体上比上年提高,但与当时的市场主流价格相比却低了40~50元/吨,优势较明显;四是交易比较火爆,企业参与积极性较高,拍卖主体由往年的 1000~2000家增加到 5000家,成交量较大,且普遍溢价成交。

展望2018/2019年度临储玉米拍卖,由于近年来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升,临储玉米库存量大幅减少,很有可能出现企业“拼价抢拍”局面。但由于结转至新年度消费的上年拍卖玉米较多,市场并不缺粮,如果拍价过高,也有可能出现滞拍现象。预计本年度临储玉米拍卖将于2019年5月份后开始,较上年度延迟1个月左右;拍卖方式变化不大,主要拍卖的是剩余的2015年玉米,拍卖底价将有较大提高。

三、进口量增加,出口量减少

2017/2018年度,由于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上涨,已超过进口玉米到达我国南方口岸的完税价格,玉米和大麦进口量经过前两年的下降后又开始回升。由于中美贸易战响,高粱进口量进一步减少。据海关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我国累计进口玉米347万吨,同比增加22.8%;累计进口高粱444万吨,同比下滑62万吨;累计进口大麦814万吨,同比增加3万吨。

2018年7月份之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美国谷物进口成本显著增长,进口美国谷物的大门基本关上,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谷物价格也多有上升。近年来美国玉米在我国进口玉米中所占的比重已很小,加征关税后对国内玉米进口量影响不大,短期内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量,尤其是2018年澳大利亚大麦减产和11月份起我国对其澳大麦进行反倾销调查,进一步影响了大麦进口量。

由此预计2018/2019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为3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47万吨;大麦进口量为600万吨(其中酒用大麦约3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14万吨;高粱进口量16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84万吨。玉米、大麦及高粱总量预计为106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45万吨;进口粮减少将导致国内玉米消费增加。

从未来发展看:由于国内玉米供给逐步趋紧,价格坚挺上升,高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多,进口压力加大;虽然中美贸易战将导致直接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及替代品减少,但由于其占进口玉米的比重较小,影响有限,我国可以通过扩大从乌克兰等其他国家的玉米和替代品进口来弥补,因此短期内对进口量有一定影响,长期影响则很小。2020年以后,随着国内临储玉米库存减少,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长趋势强劲。(见下图)

四、临储库存下降,产销平衡趋紧

从未来发展看,今后几年,虽然国内玉米产量将有较大增长,但由于近年来新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陆续投产,玉米消费还将增加,产销平衡缺口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19年10月国家临储玉米库存基本上去完。如无有效措施,从2020年开始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也将开始紧张。

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出口数量

由于近年来新增的深加工产能基本集中在东北,生猪饲养也向北转移,东北地区的玉米外运量将大量减少,南方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现阶段,我国“北玉米南运”的流通格局正在向玉米“北加南进”新流通格局转变。目前的中美贸易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延缓了新流通格局形成,但2020年以后,随着国家临储玉米库存基本去掉,这将可能倒逼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

五、玉米政策面临调整

由于当前我国仍处于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对玉米市场行情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年多来的改革,我国现阶段“玉米收储市场化+生产者补贴”制度已基本确立,各项配套政策也相继出台,未来一段时期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方向不会有大的改变。但由于目前玉米供求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由宽松转向趋紧,形势趋使国家玉米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为此今后1~2年内,具体政策导向和措施可能会出现大的转变。

在玉米生产方面:由压缩玉米生产转为支持玉米生产,不再出台调减玉米面积的专项措施,种植结构调整将实际结束;在玉米消费方面:由鼓励消费转为适当控制消费,不再支持玉米深加工发展和对深加工企业采购玉米进行补贴,适度控制玉米深加产能增加;在进出口方面:由减少进口转为适度扩大进口,扩大玉米进口来源,甚至有可能调整玉米及替代品和加工产品的进出口税率。

六、玉米价格不断上升

展望2018/2019年度后期玉米市场价格走势,2018年12月份至2019年1月份,由于进入节前销售旺季,新玉米上市量将出现高潮,供给压力明显加大,加之月初玉米价格已涨至高位,预计玉米收购价格将出现小幅下滑。

2月份,玉米市场价格将相对稳定在节前水平。进入3月份,春耕将来临,多数农民将出售部分玉米,玉米价格面临新的下滑压力,但受各方对今年玉米价格看涨预期较强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有可能不降反升。5月中旬后,玉米市场价格走势仍然存在较多变数。在供给方面,本年度玉米产量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也有可能减少,但上年度拍卖的玉米约有5000万吨转至本年度供给,国家还有临储玉米需要拍卖出库,受比价变化影响,国内稻谷、小麦对玉米的替代也将增多,玉米市场供给充足;在消费方面,虽然本年度玉米深加工消费将增加较多,而饲用玉米消费有可能小幅减少,总消费量增加不是很大,玉米供求平衡有余。受种植成本提高,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上升影响,各市场主体普遍对粮价看涨预期较强,企业增加玉米库存积极,玉米价格仍有可能呈震荡上行趋势。

从未来发展看,国内玉米供求逐步趋紧,受玉米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今后3~5年玉米价格总体呈坚挺上升趋势,到2020年初临储玉米库存完成后,如无其他有效措施调控,玉米价格波动幅度将加大,上涨趋势会更强。

七、国际市场供给宽松,进口压力仍在

根据美国农业部2018年11月份预计,2018/201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10.9895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272万吨;出口量1.6564亿吨,比上年度增加1884万吨;消费量11.3236亿吨,比上年度增加4678万吨;期末库存3.0751亿吨,比上年度减少3341万吨,库存消费比27.2%,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玉米供给宽松。在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我国玉米进口压力有所增强。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玉米产量已稳定在10亿吨以上,供给比较充足,美国和我国一样也经历了连续两年的玉米去产能,播种面积从2016年的9400万英亩下降到2018年的8913万英亩(5.41亿亩),两年减少487万英亩,降幅达5.2%,首次低于大豆种植面积。

猜你喜欢
临储玉米价格深加工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玉米价格每吨暴涨千元 背后发生了什么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杨凌:双创“沃土”铺就特色扶贫路 深加工让土特农产品大放异彩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今年玉米临储政策或提前公布
柿子深加工助农民增收
不锈钢和铝合金圆筒深拉容器的变薄拉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