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者实践活动育人功能

2019-06-03 02:53韦伊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实践活动志愿者

韦伊

[摘要]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与主要内容之一,其地位亦日益重要。高校大学生的志愿者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也能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具有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运行与管理,使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应能得到有效且长效的发挥。

[关键词]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大学生;志愿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6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2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还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以及网民群体中最突出和活跃的代表,他们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更显著的主体精神,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更加开阔的眼界与复杂多变的环境,给予了高校学生更多选择与体验。但是,铺天盖地的信息真假难辨,噱头与流言不知深浅,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悄然潜入,各种困惑让青年们不知归路。这些问题都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承载的基本职能,其中育人功能是高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然而,如何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具体贯彻与落实到高校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创造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气象。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环节之一,其育人功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日益彰显,尤其是随着国际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大型赛事活动中志愿者的实践功能与其育人功能愈是相得益彰。

一、高校志愿者实践活动的现状

志愿工作是一种团体助人行为或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其来源可追溯到二战后福利主义导致的政府支出垮塌,因此而发展义务工作以解决社会不堪负荷的需求。在中国,志愿者实践活动是指不以任何物质、金钱等回报为目的,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自愿为公益事业服务。志愿实践活动具有激励导向、能力培养、弘扬美德等积极作用。对于人口比例众多的高校学生来说,将志愿者实践活动普及到大学生当中,更能达到珠联璧合的精彩成效。

关于实践的育人功能,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他提倡把教育同实际生活相关联,否则不能将所学致以所用。习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由此可见,实践的力量锐不可当。当前,中国对志愿者及其实践活动的重视亦是前所未见。2017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了: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娱体育及科技文化创新等活动,获得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知,高校志愿者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枢纽,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壮大,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各种大型赛事活动与国际活动的大力举办,更是让大学生志愿者们大放异彩。大型的赛事活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会等大型国际赛事活动,更不用说在各省份举办的各种国际性教育、商务、公益等赛事活动中,志愿者在这些赛事与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就当前的志愿者活动来看,多数志愿者活动的招募处于“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运行与管理模式。首先,各项赛事与活动缺乏规范且统一的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的招募、培训、管理、后期反馈与沟通交流,也未利用中间平台对活动过程中的利弊进行总结与扬弃,更谈不上专业的人员对团队的后期建设。其次,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存在缺位,一部分高校志愿者反映,他们的权益不能在活动中获得有效保障,不仅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也给再次招募与组织志愿者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后头率”、重复率不高。最后,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第二课堂的衔接缺乏有效与长效的管理与激励。志愿者活动本可以让高校第二课堂锦上添花,却因其与第二课堂的衔接不够紧密,激励机制缺乏保障,再加上缺乏规范统一的专业及系统的管理、考评与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活动成了高校学生的一块“鸡肋”,很难提高大学生、高校学生管理者以及专业教师们的踊跃性与参与度。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激励导向、能力培养、弘扬美德的积极作用。

(一)价值引领导向

长期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与国际关系,若没有正确且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领他们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严以律己,自我管束,规范行为,极易受到不正之风与不良思想的影响。然而,若将他们积极投身并融人志愿者实践活动当中,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国情、民情,在志愿者实践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终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输送健康合格的人才。

(二)综合能力培养导向

志愿者活动不仅需要一腔热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政治觉悟、文化水平以及更高的道德水平。因此,积极宣传与加大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举办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学以致用,实现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自我完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塑造了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归属感与认同感,也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竞争性与创造性。

(三)弘扬美德导向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将专业学以致用,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职业感与自我认同感,也让他们将这种爱心与同情心贯穿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实践活动当中,使这种志愿者精神与美德在全社会得到弘扬与赞赏。同时,大学生志愿活动也给社会各界树立了一面积极向上旗帜,引导着中小学生与社会风气朝着和谐奉献的方向前进,进一步夯实了其弘扬美德的导向。

三、大学生志愿者实践育人的建议

然而,当前的名目繁多的志愿者活动以及不够完善的志愿者服务机制,也使志愿者们在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面临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志愿者的角度了解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并倾听从事在一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们的心声至关重要。为此,本团队对贵州大学在校生进行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素质能力提升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工作内容、服务时长;一线志愿者对志愿者活动管理与服务的感想与满意度;对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及对将来志愿者服务管理与培训的期望。从调查问卷结果中可知:

1.从参与对象来看,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更乐于参与志愿者活动,且文科专业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多于理工类与医学类。

2.从参与时长来看,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大学生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在一周以内,少部分多于两周及以上。

3.从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类型来看,暑期三下乡专项社会实践,如支教、调研、宣讲等占百分之四十二,学校组织的大型赛会志愿者占百分之四十五,而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的社区服务占百分之十二。

4.从志愿者的收获来看,他们认为收获最大的是磨练了自己的意志、督促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务,其次是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收获了友谊,最后则是熟悉并了解了各种赛会流程、并与各界社会精英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并且认为这對他们自己培养职业素养与就职意向是非常重要的。

5.从志愿者反馈的缺陷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志愿者缺乏规范专业的培训、专业技能不扎实且不对口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志愿者活动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且组织性不强;部分志愿者活动缺乏反馈考评机制,组织过程不够规范;部分志愿者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大,持续性和反馈跟进工作力度不足,等等。

6.从志愿者的建议来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一线志愿者建议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激励,约百分之六十二的志愿者建议完善后勤保障,百分之五十六的志愿者建议保障志愿者权益,约百分之四十二的志愿者建议健全制度保障。

基于新时代“95后”大学生的自身特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将他们的自身特色、校园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展更有深度和广度,且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贴近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诚。

1.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素材:利用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新兴媒体与渠道,鼓舞高校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热忱,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培养他们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组织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新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高校学生了解熟悉国情,领略社会,把握方向,丰富实践;帮助他们了解新时代的国情和道路,引领他们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3.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功能:发挥高校的桥梁和媒体作用,搭建一个属于青年人自己的平台,不断吸引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组织机构,并提升其影响力和活力,使其能更好地成为宣传国家,民族与社会的正能量的渠道之一。

这样,以保障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高效、有序实施。另外,高校须规范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设置规范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各个部门资源,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工作形成规范的招募、组织、管理及后期维护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才能为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实践活动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我是小小志愿者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