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文化现状及保护策略初探
——以北京延寿街为例

2019-06-05 09:22崔宇航曹玺武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胡同口延寿胡同

崔宇航,刘 洋,曹玺武

(1.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2.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4000)

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街道作为城市的脉络,承载了历史和人文,记录了兴衰和更迭,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街道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历史记忆,发扬人文关怀,延续城市文脉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文化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反映在城市层面上即城市文化。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主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产物,代表着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是人文情怀、地域特征、城市特色的真实写照。从城市学角度出发,将街道文化划分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体制层面。物质层面的街道文化,指的是存在于街道内物质性的东西,包括建筑物、雕塑、景观等;精神层面的街道文化指的是非物质方面的东西,如精神状况、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体制方面的街道文化指的是城市中的管理文化,包括管理体制、人事体制、法律体制、行政体制以及监督体制等[2]。以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这一基本要素从街道文化层面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使保护工作实现自下而上的由街道至街区再到城市的文化属性认知与提升。

2 以延寿街为例分析街道文化现状并提出保护措施

2.1 延寿街区位及历史沿革

延寿街位于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西北部,是大栅栏街区重要的交通性生活街道。街道形态为南北向接近直线型,由北至南依次连接大耳胡同、佘家胡同、三井胡同、耀武胡同、茶儿胡同、笤帚胡同、炭儿胡同和琉璃厂东街(图1)。

延寿街,原名延寿寺,形成于明代,街以寺名,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北口西侧原有“延寿寺”,修建于辽代,曾盛极一时,是大都郊外的一座宏敞寺院。从元代开始日渐废弛。现寺庙早已废弃,改为居民住宅。街道中有广东潮州七邑馆、广西平乐九邑会馆、江苏元吴会馆等,京剧演员黄少安(老生)、恩维铭(女,老生)曾寓居于此,《国民新报》于1928年创刊于这条街道。街内原有王致和臭豆腐店,开业于1669年,于20世纪60年代并厂迁走,旧址改为副食商场。

2.2 延寿街街道文化现状

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发展中的物质基础性、精神指引性以及街道文化自身的多样性特征,以发展的角度传承延续街道文化,对街道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分别进行解读。

2.2.1 物质层面现状

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延寿街街道文化的物质多样性。笔者主要从空间风貌、胡同口空间、街道景观3个方面对延寿街街道文化进行详尽阐述。

2.2.1.1 空间风貌现状

延寿街延续了北京胡同传统街巷尺度,街道宽5 m左右,两侧以坡屋顶单层房屋为主,局部有二层加建。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灰砖灰瓦的整体基调朴素厚重,局部保留建筑装饰,以雕饰和彩饰为主,石雕作为街道的装饰点缀主要体现在大门的抱鼓石、柱础等处;较少的几处彩饰以朱红为主调,线条优美流畅,富有民族特色。但由于保护不力,大量古建筑年久失修,再加上人为改造更新,致使沿街建筑古风渐褪。

位于街道两侧由房屋山墙和大门在平面位置上错动而形成的半围合空间,多被住户用来停放交通工具和堆放杂物。在随意停放的私家车、老年代步车、三轮车、电动车和自行车中,还有落满灰尘、报废的“丢弃车”(图2)。这些乱停乱放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街道的空间风貌形象。街道两侧墙面各类设施摆设杂乱,电杆电线、变电箱、空调外挂机、太阳能设施、宣传栏、花池花架等杂乱无章。此外,延寿街店铺漫布广告招牌,大小不一、色彩繁杂。室外空间混乱无序,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措施。

2.2.1.2 胡同口空间现状

胡同口空间指胡同相交形成的交叉路口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和老城街道系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节点空间,胡同口空间既服务于人车通行,又是人群的集散地和公共活动的据点[3]。延寿街胡同口空间作为富有北京味道的公共空间,其保护与更新对于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具有关键性作用。胡同口既是特定空间的终点又是另一空间的起点,是具有街道临界属性的公共空间。对胡同口空间进行优化提升,将强化行人对于街道的空间感知,利于强化大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背景下街道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延寿街与东西向的胡同交织所形成的多为三向节点空间(图3)。作为连接佘家胡同至琉璃厂东街的南北向街道,延寿街主要承担西侧社区居民的生活交通需求和来自东西两侧各条胡同人流汇聚的观光旅游职能。由于商店、饭馆儿、菜场、水果摊大都集中于南部,生活功能的集聚现象造成了延寿街“南热北冷”的格局,延寿街的胡同口空间同样呈现出通行流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的特点,同时每个胡同口的空间感受各具特色,大耳胡同口为两向节点空间,方面明确,流线清晰。其他各胡同口则延伸至三向,空间活动多元化。各异的形态使得胡同口成为闲聊、等候、歇脚、拍照、张望等空间活动的发生器。这是延寿街胡同口独具人文魅力的市井文化的缩影。

2.2.1.3 街道景观现状

景观是街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街道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是相互的,街道文化不仅通过景观来反映,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发展。延寿街内景观小品较为匮乏,休闲空间利用率不高,居民健身娱乐场地受限,街道内文化设施配置有待提高。街道绿化带有明显的区域自发性,居民大多利用门前空地种植草本、藤本植物,不少老年人还会种植葫芦、黄瓜、大葱等蔬菜(图4),保存了原生态的街道环境。浓郁的田园气味,体现了延寿街街道文化景观方面的在地性特征。

2.2.2 精神层面现状

街道承载了居民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文情怀。除承担交通职能外,更多的在于提供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场所,在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激烈碰撞中,延寿街经历了各个朝代的风雨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浓厚的市井文化,如戏曲文化、会馆文化、饮食文化等形态丰富的南城特色文化。这是延寿街独有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寿街街道文化的历史写照。这里有着进行传统鼓书等形式的表演场所——“北京最小的小剧场”(图5),还有在北京已经为数不多的“弹棉花店”。老一辈儿“京味儿”的街坊邻居、家长里短、提笼斗鸟、说谈逗唱、糖葫芦儿、大碗儿茶……历经岁月打磨,正焕发着文化生机与古城活力。

街道文化精神层面的多样性还体现出与时俱进、包容共生的显著特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和年轻群体的外迁,延寿街住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年龄段人群中,老年人占比最高,外来务工人员男性人数远大于女性。外来人口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不同的理想追求、各异的地域文化都在这里交织呈现。

2.3 延寿街街道文化保护策略

凯文.林奇指出,“我们保护旧事物,既不是为了它自身缘故,也不像堂.吉诃德那样企图阻止变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某种历史感”[4]。通过对延寿街街道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深入调研,结合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延寿街街道文化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

2.3.1 物质层面保护措施

2.3.1.1 空间风貌保护策略

新版北京市总体规划相较历版总规对老城整体保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中第四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章,第二节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做出了“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的明确批复。因此,对于街道空间风貌的保护要以原真性为前提,以保护历史建筑、恢复历史建筑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完善街区历史风貌,改善人居环境。

根据延寿街空间风貌现状,具体举措有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对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恢复街道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历史风貌;规整室外公共空间,清理堆置的杂物,利用闲置空地设置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地;对于电杆电线、变电箱、空调外挂机、太阳能设施、宣传栏、花池花架等室外设施,应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外挂箱体、室外壁橱等城市家具归纳整理外露管线、外挂机等,打造整洁有序的街道风貌。同时加强对居民的行为引导,增强街道风貌保护意识。

2.3.1.2 胡同口空间保护策略

北京新总规中强调要“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发展街巷文化……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改造更新。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实现共治共享,营造‘我要保护’的社会氛围”。

对于胡同口空间的保护应从人的行为方式角度出发,满足使用要求,保留传统习惯。形态各异的胡同口空间丰富了界面感受,激活了场地活力,针对延寿街每一个胡同口自身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文化特征进行优化设计,协调组织人、车、路之间的关系,完善胡同口要素梳理和空间规划。例如,东琉璃厂、炭儿胡同与延寿街交汇处机动车流量较大,居民的日常活动如买菜、接送孩子、送货等多发生在此,常造成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应对人流进行有效引导,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和行车视线的遮挡物,建议装设醒目的交通引导牌并安排志愿服务人员进行疏导维护。而街道北侧的胡同口例如佘家胡同、三井胡同与延寿街交汇处,行人大多是步行通过或骑自行车,许多游客在此处驻足拍照,感受胡同口的文化魅力。对于此类胡同口,应在维护古朴安详的形象特征、保证行人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交流、休憩空间,增添文娱设施,加强空间绿化,营造街道文化氛围浓郁的空间节点。

2.3.1.3 街道景观保护策略

根据延寿街历史特色和人居行为特点,从色彩和绿化两个角度提出街道景观保护策略: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给人以直观感受,不同的色彩塑造不同的情感,街道空间中色彩对于环境气氛的营造意义重大。街道景观作为色彩的表现元素,应结合延寿街古朴祥和的空间气氛和浓郁温馨的性格特点进行街道景观的搭配组合。花池、座椅、广告牌等景观设施应延续原有建筑灰砖黑瓦的整体氛围配以暖色系的红、黄等点状明亮色彩,做到明暗合宜、简繁有度,营造整齐划一的街道秩序。增强人们对街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街道景观植物的配置,应注重其文化内涵,赋予街道景观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属性。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由于街道尺度较小,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以免占用街道和遮蔽阳光。街道绿化建议低矮灌木搭配花卉和竹子等。适合种植的花卉有月季、茑萝、玉簪花、紫藤等;适合种植的竹子有早园竹、金镶玉、紫竹等。

2.3.2 精神层面保护措施

物质作为精神的基础,精神作为物质的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应运而生。对于街道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是对街道文化精神层面载体的重要支撑,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做好街道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物质层面的保护和引导;另一方面要以人文本,在保护原有居民生活状态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容纳不同文化群体,凝聚社会各界和当地居民的力量;在落实保护规划工作的同时,开展针对街道文化的教育研讨活动,建立人人参与的街道建设自治机制,打造公众参与、同谋划策的规划设计体系,为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意识基础。

3 结束语

通过对延寿街街道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状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保护策略,以此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文化保护工作的尝试与努力。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承载了旧城风貌记忆,是全人类共享共建的文化果实。基于历史人文现状的街道文化的解读与保护对留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指导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胡同口延寿胡同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银行盗窃案
胡同口的告示
胡同口的告示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暗物质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