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语笔译教学研究

2019-06-05 08:53赵彩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笔译外语译文

赵彩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1 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译德教育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将目标定得太高,他们希望通过笔译课的学习就能熟练掌握各类文体和各个领域的翻译。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第一堂笔译课上,首先应向学生说明:笔译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笔译的基础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在笔译中所遇到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如果把翻译比作沟通中外的桥梁,则笔译课所学的是造桥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而不是建造所有桥梁的方法。若要成为桥梁建筑大师,则还需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学习。

其次,应加强译德教育。由于译德的缺失,翻译出版行业的乱象层出不穷。不少著名的教授、博士也屡屡犯下低级错误。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将“孟子”译为“门修斯”,“蒋介石”译为“常凯申”,“中山大学”译为“双鸭山大学”等。除了这些贻笑大方的谬译外,在历史上由于翻译不认真,所造成的惨痛教训也有很多,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六寨镇美机误炸事件”,就是由于机场指挥部的译电员翻译错误,把“六甲”译成“六寨”,一字之差,使近万人死于非命,成千房屋化为灰烬,所有一切囤积的物资,都毁于火海之中[1]。刚开始学习翻译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因此,在一开始就强调译德问题十分必要。应让学生明白,如果把翻译比作桥梁,那么不用心的翻译就好比是 “豆腐桥”“桥脆脆”,所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而译者是要为此承担责任的。

2 教学方法

由于缅甸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零起点,需要在大学四年完成“听、说、读、写、译”以及缅甸历史、文化等所有课程的学习,学生课业压力较重,学习时间很紧张,因此国内各高校缅甸语专业笔译课程学分学时都较少,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缅甸语专业笔译课为5个学分,共80个学时;[2]云南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为4个学分,共72学时。针对学时少这一客观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作业评讲、讨论与学生分组试讲相结合的方式,这能使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作业评讲与讨论。首先,提前一周布置适量作业,同时强调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所布置作业为《缅甸投资法》翻译,则需提醒学生注意法律术语的翻译、法律语言表达规范、行文格式等,并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对比研读。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前2~3天提交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评讲与讨论。需要注意的是:作业量要适中,不能片面地认为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翻译能力”,而应进行“有效的练习”。如果作业太多,超过学生负荷,则学生会疲于应对,出现大量应付的现象。而这样的作业是没有评讲意义的,也是达不到训练效果的。

第二,学生分组试讲。之所以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试讲,是因为许多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一遇到比较难的翻译就空着,等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试讲,是为了倒逼学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学生需要自己担任小老师,需面对所有同学。在竞争的压力下,“等靠要”的情况会得到根本性改观。学生会发现,自己也有能力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绝大多数困难。也就能明白,翻译是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只有努力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才能取得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分组试讲应在绝大多数笔译策略和技巧已经讲授完,且学生的翻译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后,再进行安排为宜。

3 需强调的笔译策略与技巧

第一,要让学生养成对不清楚的东西进行查证核实的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会望文生义,遇到不了解的东西并不加以查证核实,而是仅凭猜测进行“盲译”。如:

原文:据说缅族人源自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川西滇北的古羌人,他们在公元7—9世纪时南下,最终定居在缅甸境内[3]。

该译文的问题出在“古羌人”一词的翻译上,其正确译法应为“”(古代的羌人),但由于该学生对“古羌人”并不了解,甚至未曾听说,但也不作查证,仅凭猜测,认为“古羌人”是中国一个民族的名称,故将其误译为“”。

第二,要让学生学会跳出原文字面意思的束缚,培养超越文本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而要深刻理解其背后所蕴藏的涵义。如:例1:

原文: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端,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

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起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起一座桥,谁来起桥[4]?

该译文的问题在“打个招呼”的翻译上。文中的“跟对岸打个招呼”实际上指的是 “想跟对岸的人交流往来”。但如果单纯地将其译为“”,在缅甸语中就不再具有“交流往来”这一层意思,而仅单指“打招呼”。如果缅甸读者读到,就会感到很费解。因此,应将其译为“”更为妥当。

例2,将《缅甸投资法》第二条第九款译为中文:

学生译文:“提案”是指投资者为了获得委员会发放的批准令,以便对本法第三十六条所规定的项目进行投资,而按照规定的格式附上所需的合同、证明材料后提交的申请。

在讲解“要学会跳出原文字面意思的束缚,培养超越文本的理解能力”时,部分学生并不认可,认为这样就没有做到“信达雅”中的“信”了。因此,需向学生说明,“信达雅”中的“信”也分“大信”和“小信”。 “大信”表面上不忠实于原文,但有效传达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达到了交流的目的;而“小信”则只是表面上忠实于原文,但所表达的意思已与原文相差甚远,甚至南辕北辙,根本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将长句变为短句。缅甸语的书面语体中长句较多,而中文则多使用短句。在进行缅译中时,若仅按原文句子结构译出,不将长句转换为短句,则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会感到很累。如:

学生译文:像现在这样,将别人落下的物品负责地、满怀善意、将心比心地、诚实地送还的三轮车师傅吴丹威(车牌号Ha/29)真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译文:车牌号为Ha/29的三轮车师傅吴丹威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他心怀善意,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诚实地把他人遗落的物品送还失主,他真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补译。如:

原文:洛阳之名源于洛水。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洛阳便是洛水之北的意思。

该译文乍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缅甸读者读到这个句子,头脑中就会出现一连串的疑问:洛阳是什么东西的名字?为什么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呢?以前怎么没听说过呢?因此在翻译时需补足信息,应让缅甸读者明白:洛阳是一座城市的名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是中国的划分标准。附参考译文如下:

第五,要让学生学会做注。在让学生做自由选材翻译时,一名学生选择了《桃花源记》,其中有这么一段: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学生的译文很不错,但并未做注。以上边的这段话为例,如果不做注说明 “秦时乱”是什么时候,“汉”是什么时期,“魏晋”的年代又是几许,从“秦时乱”到“晋太元中”中间相隔了多少年。那么即使译得再好,但对中国历史不熟悉的缅甸读者读了以后,也根本无法体会到桃花源中的人们与世隔绝了多长时间。

第六,要让学生学会根据翻译的目的对译文进行调整。如:

学生译文1:鲁腊大爷70多岁了,但还能到处走动,腰也还没弯,背也还没驼。虽然叫“鲁腊”(注:意为“帅哥,靓仔,长得好看的人”),但即使在他年轻的时候,如果要统计丑人名单的话,他也将榜上有名。现在老了,一张老脸,看上去更丑了。虽然长得丑,但他生性耿直,性子很急……

学生译文2:英俊大爷70多岁了,但还能到处走动,腰也还没弯,背也还没驼。虽然名字叫“英俊”,但即使在他年轻的时候,如果要统计丑人名单的话,他也将榜上有名。现在老了,一张老脸,看上去更丑了。虽然长得丑,但他生性耿直,性子很急……

在课堂上,学生问及这两种译文的优劣,笔者答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译文作为书面材料使用,那么第一种翻译也许更好。但若作为电影字幕使用,那第二种无疑是最好的。因为电影字幕中是不会出现注释部分的,即使将注释加在字幕里,由于字幕播放的速度很快,观众根本反应不过来,便体会不到其中的笑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学会专有名词的翻译,让学生懂得字词句翻译与语篇翻译之间的区别、缅汉两种语言动名词搭配的区别,养成对译稿进行检验的习惯等。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4 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从事笔译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最怕“两座大山”:一是中译缅,二是专业性较强的翻译。而这“两座大山”都只能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来跨越。

首先是中译缅。由于译入语不是母语,且学习时间较短,学生对自己能否译好十分缺乏信心。比如,笔者曾布置学生将《海上的日出》译为缅文。学生当场就表示抗议,说道:“老师,我们连缅甸人怎么描写日出都不知道,怎么能译得好呢?”学生的发问道出了问题的核心,即阅读量太少。翻译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外译中能力较强,中译外能力较弱)的问题在外语学习者身上是广泛存在的,其根源在于外语能力太弱。应使学生明白,外语能力弱的问题在课堂上只能得到部分解决。从根本上来说,外语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增加阅读量,不断提高外语水平来实现。并且在阅读时也不能“好读书,不求甚解”,贪多求快。遇到好词好句、好的表达要记下来,要多记多背、多积累,这是每一个外语学习者都要长期坚持的。

其次是专业性较强的翻译。外语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懂外语、没专业”。这固然能通过设置各种类型的选修课,或修双学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由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不确定的,因此,即使在学校学了再多的东西,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有可能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部分学生就对工作以后自己能否胜任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表现出了很深的忧虑。因此,在进行笔译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进行不断学习。只有懂外语、精业务,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也才能将自身的发展与所在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职业生涯中,也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笔译外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如何有效应对当前市场对商务英语笔译的需求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弟子规
弟子规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