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十个伟大作品演绎精彩人生(上)

2019-06-05 04:36
海外星云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贝聿铭肯尼迪金字塔

从望族之后到现代主义的追随者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其祖上贝家是吴中的名门望族,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贝家族人中人才辈出: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颜料大王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其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青少年时期的贝聿铭在苏州和上海居住,1935年,年轻的贝聿铭如同彼时大户人家的有志青年一样远渡重洋留学,不过他没有遵从父亲的希望学习金融,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

之后贝聿铭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之后,贝聿铭做出了一个让导师和同学目瞪口呆的决定,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而且一干就是12年。

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布西耶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肯尼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肯尼迪图书馆肯尼迪图书馆没有凹造型,白色的建筑在蓝天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纯净。建筑采用贝老惯用的几何构成手法,但都是大块面的交接和穿插,深色的玻璃幕和白色的实墙面形成虚实对比,裙房也是由一些方和圆的几何体块组成,追求整体的平衡感

肯尼迪图书馆内部

达拉斯市政厅

代表作品各具特色

1964年,为纪念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使贝聿铭真正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1978年,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作为一名华人建筑师,他从未忽视自己同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联系,而在建筑创作中,他则主张把中国建筑的内在精华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

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大师的后期作品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光与空间的结合

美术馆东馆内部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北京香山饭店

饭店宽阔的常春厅大堂,采用玻璃屋顶,自然采光,使内庭成为光庭,乃是贝氏建筑设计的特点之一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但谁能胜任呢,当时密特朗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结果有13位都推荐了同一个人,他就是刚完成了华盛顿艺术馆东馆,而在美国声名大噪的贝聿铭。

于是密特朗派人秘密的接洽了他,贝聿铭也深思了一会儿,然礼貌地给了一个答复,他说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你就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就让别人去参与竞标,而我们就放弃,密特朗听了下属的汇报,立即将这个项目交给了贝聿铭,而这是法国唯一一项不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夜晚,灯光映照下的玻璃金字塔更加璀璨夺目,散发出神秘浪漫的气氛

1983年,密特朗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这一决定大大出乎了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的意料,而更让法国人瞠目结舌的是,贝聿铭把罗浮宫拿破仑广场上的主入口设计成一座透明的玻璃金字塔。

一时间,抗议风潮如火如荼,席卷巴黎。法国民众高呼“巴黎不要金字塔”、“还我罗浮宫”;法国媒体讥讽贝聿铭为“贝法老”;法国文化部部长形容玻璃金字塔是劣质的钻石;法国建筑界认为贝聿铭的设计风格与法国文化格格不入;罗浮宫博物馆的馆长甚至愤而辞职了。用贝聿铭自己的话来说:“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但是,贝聿铭没有放弃自己的设计,他认为,以简约而富现代感的金字塔作为罗浮宫的主要入口,就像人们由古埃及文明开始,一直探索到近代艺术,具有象征意义。为了说服高傲的法国人,贝聿铭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一比一的实体模型,供法国民众评鉴。随着民众对玻璃金字塔的信心日增,反对声浪渐渐退去。1989年,當玻璃金字塔建成时,原来强烈反对这个建筑方案的巴黎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说,“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在玻璃金字塔内

这个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起来的设计,玻璃金字塔高21.6米,各边长35米,采用不锈钢钢架支撑,上面镶满了晶莹透亮的玻璃.它的东、南、北面各有一个小金字塔,对着三个不同的展览馆。周围有三个水池,池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建筑,把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步入玻璃金字塔,人们可以通过玻璃的自然折光对罗浮宫全貌一览无余。

玻璃金字塔不仅成了20世纪现代经典建筑之一,而且成为巴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法国政府为此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获誉为“贝聿铭颠覆之作”。

1982年贝聿铭接受建设中国香港中银大楼的设计,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对贝聿铭来说是一项无法回绝的业务。

1918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创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时,贝聿铭那年才一岁。贝聿铭的童年就曾在香港度过,可见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对他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当中国银行的董事向他提出请求的时候,贝聿铭很快就答应了。

就在大楼一天一天往上蹿的时候,他遇到了风水问题:在技术图纸的设计过程中,中国银行给贝聿铭发来电报,对图纸上众多加了框的巨型“×”表示关注。在中国,“×”意味着遭殃和错误,起因是古代已判罪的犯人脖子上戴着牌子,上面都打着一个大大的“×”形符号。他们婉转地建议贝聿铭慎重考虑那些“×”形框架。对此,贝聿铭解释说,“×”是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设计成这样的力形结构,就是要让它们能撑得起这整座大楼。

鉴于中国银行的担忧,贝聿铭不得不将原以浮显在墙外的“×”形结构隐藏起来,并且还十分精明地把露在外面的“×”形部分装饰成一系列交叉的宝石——这种吉利的形象使中国银行的官员们十分赞赏。同时,他把塔楼比作雨后春笋——中国传统中再生和希望的象征。

结构采用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四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香港中银大楼

采用“×”形结构装饰

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中国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未完待续)(综合自网络)(编辑/莱西)

猜你喜欢
贝聿铭肯尼迪金字塔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Great Vacation Places
海底金字塔
能否胜出
一丝不苟成就的设计大师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贝聿铭的灵感
肯尼迪情妇出书大爆风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