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的角度看中英婚礼的差异

2019-06-06 04:19陈晋玮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词源婚礼差异

摘  要: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团体,词汇作为语言中重要的建筑材料,最能展示改团体的文化。“婚礼”从词源上来说是指出婚礼的時间,wedding从词源上来说是表明婚礼的地点。在婚礼的流程我们也能看出中国更加重视家庭而英国更重视结婚的个人和宗教上的祝福作用。本文以婚礼为契机,来探究中英国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以期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词源;婚礼;差异;文化;原因

作者简介:陈晋玮(1993-),女,羌族,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2

婚姻作为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是我们了解中英两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中英两国婚礼从词源和流程方面差距甚大,婚礼作为婚姻中的重要部分,是中英两国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体现。我们以婚礼为契机,从词汇的角度来探究中英国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并以期找出中英婚礼不同的原因。

一、中英“婚礼”在词源上的差异

“婚”字很早就出现了,从字形上来看是指女子在黄昏出嫁。《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举行婚礼的时间是黄昏,和现在正午12点举行婚礼的习俗在时间上就出现了差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有把婚礼安排在晚上的情况,这可能是原始婚礼的遗留。“婚”乃至“婚礼”的出现说明,说明这时的社会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社会方面已经开始区别家族和血脉。其次“婚”字以“女”作为偏旁,说明出嫁的是女人;虽然也有男方入赘的情况,但就其出现的概率而言是远远低于女性出嫁的。我们猜测这个“婚”的出现可能和母系社会有关,母系社会上时期,很多汉字都带有“女”字作为偏旁,例如:姚、嬴、姜等姓氏。出现女子出嫁概率远高于男子,可能是父系社会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个人对于自己幸福的话语权较少,因此就出现了女子出嫁的概率远高于男性的情况。其次“礼”应该是指“六礼”或是“礼法”,是当时社会中人人都遵守的社会法则。古汉语时期,多以单音节字为主,现代汉语中“婚礼”二字的出现就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结果。

我们再看英语中婚礼,一般可以用wedding;wedding ceremony;

wedding其词根是古英语的wed,而wed是古英语中威尔士语的weddian意思是to pledge oneself, covenant to do something, vow;betroth, marry来自于日耳曼语族的词根wadi-有“下注、打赌、承诺”的意思。最初是通过承诺或给保证金使女人成为妻子,这可能是英国最早的“彩礼”。但是wedi-这个词根有结婚的含义在英语中是特有的,在其他语言中都仅保留了打赌等含义。在印欧语系里面wed-词根都与水和湿有关,我们认为这个和当时人们的居住环境有关。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人们居住在水源丰富的地方,也有可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强,他们只能逐水而居,因此这类词根里面才会水和湿有关。我们认为他们一般是在水边举行婚礼,然后在从词根wed-出发派生出来新词wedding。

我们再看比较正式的wedding ceremony,其中ceremony是从cerymonye“宗教仪式,庄严的仪式”这个词演变来的。来自古法语“仪式”,直接来自中世纪拉丁语caerimonia“圣洁,神圣;敬畏;虔诚仪式,神圣仪式”。英法战争中,英国曾经被法国人占领。当时的英国上层人士几乎都会说法语,大量的法语词进入到英语词汇中例如Fiancée等词,现在依然还在使用。中世纪基督教一家独大,其他宗教被列为异教。我们认为宗教的仪式感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在宗教仪式上的ceremony 开始世俗化,受众人群更多因此出现了wedding ceremony这类较正式的词。

二、中英的婚礼流程的比较

三、中英双方婚礼差异及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1、中方婚姻或婚礼是为家族而婚,而英国更多是为个人而结婚。

中国古代的婚礼,前期准备过程长于英式婚礼。我们认为原因是:国人重视婚姻,认为婚姻关系到对宗庙、后嗣,家族等大事,对结婚的双方要进行详细的审查,因此婚礼前期准备工作用时长。而西方则更偏重个人感受,结婚前夕还会为新人举办告别诞生派对。

2、在中国古人的婚礼当中,对于鬼神、天地和祖先的崇拜贯穿始终。婚礼庆典前要问名合八字,庆典中要跪拜天地,庆典后祭祀祖先。至于跪拜父母我们认为则可能受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处于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父母其实也是祖先的一部分,拜父母也是属于祖先崇拜的一种。

3、英式的婚礼具有典型的宗教色彩。在英国乃至西方很多国家都是有信仰的,宗教信仰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婚礼中通常由神职人员的参与其中。Ring这个词有“圆形、环形的”的含义在里面一开始新人结婚的时候是互换花环,花环是环形状的,后来演变成戒指,不过当时戴戒指并不是结婚的必要环节。直到9世纪教皇规定互戴婚戒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从此婚礼上男女互换戒指这仪式广泛发展,流传至今。而且婚戒一般是伴郎放在《圣经》上,递给新人。从这些细节我们都可以看出宗教对于西方人生活的重要影响。

4、中英双方在婚礼中使用的颜色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汉语“红红火火”、“红光满面”等红色都有吉利、喜庆的意思。所以古人的婚礼大都以红色为主色调,流行语“带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这里的红妆其实就是说红色的嫁衣。而西方的婚礼上新娘主要穿白色的婚纱,新郎着黑色礼服。其实英国人穿婚纱的历史很短,婚纱选择白色主要是因为白色是天主教的典礼服。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权力很大,新人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算婚姻合法。我们认为新娘选择白色作婚纱可能是模仿神职人员的衣着,以祈求上帝祝福和庇佑。

四、婚礼的变迁

从晚清到当下西学东渐百余年,中国人学习的脚步停下。中国现在的婚礼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五四之后中国提倡“民主”“科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包括西方的婚俗。开始流行女子穿婚纱,男子穿黑色礼服的现象。这样的婚俗一般分成城市和农村两种类别。城市的一般是学习西方,穿婚纱,主色调改变,但是仍然保留一些红色的色调例如婚礼上的“囍”字,红包等;农村则保留古法较多,婚礼主色调依然是红色。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城市接触到和外界的交流更为频繁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农村思维相对传统保守,对于传统的坚守则更多。

结语:

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文化,一些大城市开始走复古路线,以红色传统服饰为主的婚礼开始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婚礼的流程融合了西方父亲、伴娘护送新娘,交换结婚戒指等仪式,这是东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添加的一些新的中式的元素,例如改口敬茶,照全家福等,我们认为这和“拜高堂”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属于祖先崇拜的现代形式。从婚礼流程的这些词上,我们可以看出婚礼中新人对于祖先,天地,父母的尊敬,这是中国人对天地和祖先的崇拜是紧密相关的。

参考文献:

[1]苏新华.电影中的中西传统婚俗文化解读[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6.

[2]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科教文汇,2008.08.

[3]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J]文化遗产,2018 年第 4 期.

[4]窦海巍.中西国家婚礼文化差异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014.3.

[5]钟小佩.英国国教婚礼[J]域外一瞥.

[6]刘天迎.中西婚礼礼仪对比[J].海外英语,2012年09月.

[7]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8]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3年重印).

猜你喜欢
词源婚礼差异
相似与差异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