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9-06-07 15:06王听听
市场周刊 2019年4期

王听听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应用推拉理论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推力、拉力和障碍因素,给出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中央统筹三地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增量利益分配机制,成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河北省的城市功能,缩小与北京和天津的产业梯度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产业协同;推拉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1.3+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036-03

一、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央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提升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近年来在各界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由于京津冀地域的复杂性,处于核心地位的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津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决定了实现三地的产业协同将是长期的任务。

二、 文献回顾

1959年,D. J. Bogue提出了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重要理论——“推拉理论”( Push and Pull Theory),认为劳动力流动与迁移是由工资差所引起的。随后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现代推拉理论, E.S.lee认为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导致迁移行为的发生。现代推拉理论将劳动力流动与迁移视为内部推力,中间障碍和外部拉力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之后,不少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完善和补充。史晓丹基于推拉理论,实证分析老年人机构养老的偏好因素,以期实现养老业的供需平衡。孙丽文等通过对生态产业链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推力、拉力和障碍因素”。费喜敏等应用推拉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农民工定居地意愿选择的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甄月桥等以推拉理论为基础,详细解读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原因,对高层次人才的适应性进行分析。

推拉理论的应用范围较多,通过分析导致某一现象的推力、拉力和障碍因素,能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有利于制定对所要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首先分析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推力、拉力和障碍因素,建立推拉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的发展建议。

三、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实现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即是完善三地的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三地的产业内部结构,使三地的产业结构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坚持和强化首都的核心功能。天津的定位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天津在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中处于一个居间的地位,既具有追赶的压力,也有领先的优势。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三地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以库兹涅茨(S.zndets)、钱纳里(H.Chery)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根据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跃进都伴随着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转化%。北京市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0.6%,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0%,北京市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经济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北京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瘦身”,杜绝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无限制的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实现自身高质量的发展。

天津市2017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0%,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8%,第三产业的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说明天津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天津市第二产业的比重依然较高,第三产业也只是略高于第二产业,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北京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发展经济学家的理论表明天津市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因此天津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积极承接北京的高端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

河北省2017年的第三產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8%,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4%,第二产业的比重略高于第三产业,说明河北省目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河北省的工业经济仍占据经济总值的大部分,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河北省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提高自身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承接北京和天津的转移产业,在承接转移产业的过程中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

四、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推力和拉力分析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三二一”的布局,产业结构比天津与河北相对优化。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常住人口的快速增加,北京出现了明显的“大城市病”。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力为:人口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承载力不足。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高等院校,科技和人才优势明显,在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方面北京也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力为: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医疗服务、养老服务、薪资水平。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素为:缺少顶层设计、京津冀三地的协调程度不够、对于一些高端产业,天津和河北的承接能力不足。

天津作为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其三大产业结构略微存在“三二一”的布局,第三产业的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天津与河北的产业同构化现象比较严重,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北京,天津应加强与北京的合作。天津也相对存在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天津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低于北京但高于河北。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力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短缺。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力为:科技和人才优势较明显、独特的地域特征——海港城市、相对较好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素为:与河北省产业同构化现象比较严重、缺少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产业转移的动力低于北京。

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环绕京津,同时北京对河北有一定的“虹吸效应”,优质的资源和人才流向京津两地的现象比较严重。作为北京和天津的生态涵养区,河北省环京津的地区关闭了许多重工业基地,导致GDP水平较低。由于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很难对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转移产生吸引力,久而久之与北京和天津的差距越来越大。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力为:经济发展落后、人才缺乏、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等。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力为:劳动力雇佣成本低、资源相对于京津较为丰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素为:与京津的产业结构差梯度较大、对于京津的产业转移缺少吸引力、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五、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实现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关键是缩小各地推力拉力的差距,努力克服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障碍因素。通过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推力拉力模型分析提出如下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成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中共同的障碍因素为缺少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凝聚力不足,导致的后果是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特殊性,单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会使协同发展的效率大大降低,政府应该加强此方面的引导。要打破传统的“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快三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完善河北省的城市功能,缩小与北京和天津的产业梯度差

河北之所以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主要是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北京和天津的产业梯度差较大。常常有北京转移过来的产业到了河北出现“不适应”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因为河北的设施不能满足转移产业的需求,配套设施不足对优势产业就没有吸引力。合理的产业梯度差是各地进行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但是产业梯度差过大会导致转移的产业很难“生存”。因此河北省应积极努力建设自身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增强自身的产业吸引力,缩小与北京和天津的产业梯度差。

(三)北京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契机中努力“提质瘦身”

北京如今最主要的问题是“大城市病”比较严重,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契机中努力解决这一问题。部分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称产业的转移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GDP的降低,从长远的角度看是在提高北京的“自身体质”,使产业结构更优化,同时也能缓解北京的人口众多、交通拥挤等问题。北京应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树立“大国首都意识和大国首都责任”,在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四)中央统筹三地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增量利益分配机制

产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分工网络,所谓产业协同也就是合理的促进产业分工,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合理。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时,产业或产业群彼此之间协调合作形成结构有序的过程。在产业协同过程中,利益博弈贯穿着产业协同发展的始终。京津冀产业协同的进展之所以缓慢在于三地缺少利益平衡机制。中央统筹京津冀三地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以调动三地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积极性。建立增量利益分配机制是提高京津冀产业转移合作的重要抓手,如北京市向河北省某片区进行产业转移使此地的GDP增加,增加的利益分配给北京市一部分,可以在产业转移的前几年设置较高的增量利益分配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这一比例。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增量利益分配机制可以加快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參考文献:

[1]肖新成.基于推拉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7):71-75.

[2]史晓丹.基于推拉理论的我国机构养老业发展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3):24-29.

[3]孙丽文,杜娟.基于推拉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6):219-224.

[4]费喜敏,王成军.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28(3):40-44.

[5]甄月桥,朱茹华,聂庆艳.基于“推拉理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的适应性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3,36(6):95-98.

[6]唐家龙.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天津优势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3):3-9.

[7]闫国辉.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基于第二、 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J].天津经济,2016(9):28-31.

[8]孙久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5-9.

[9]叶堂林,祝合良,潘鹏.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设计[J].中国经济报告,2017(8):102-105.

[10]孙虎,乔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5(7):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