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基因编辑婴儿

2019-06-09 08:41贺小青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9年5期
关键词:柯洁克隆底线

贺小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机动战士高达》系列电影中,都在描述普通人和基因变异的人群作斗争……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人:“超人”。“超人”,是基因特别好、身体素质异于常人、拥有超于常人能力的人。

在现实中,2018年11月,深圳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有人说,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战胜病痛,这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有人说这项技术是潘多拉魔盒,触及了人类伦理道德的底线。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热点材料,寻找材料的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是准确立意的关键。可以结合材料中的“科技与伦理”“创新与底线”“科技与生命价值”深入分析,寻因溯果。可确定如立意:

一、科学研究要有底线。科学研究需要底线,科学家心中要有道德底线,人类文明的列车在疯狂地前进时,要知道及时刹车……可以立意为“有底线的社会才安全”。

二、科技创新要量力而行。人类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是有好的创新,也有坏的创新。例如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帮助我们战胜病痛,让我们更健康,但是有人为了一己私利,完全不顾后果,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3.科技发展要尊重生命伦理。任何技术都必须尊重伦理道德,任何实验都不能打着创新旗号冒犯生命伦理,人类伦理边界必须坚守。

从多利羊到中中猴

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公布,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2017年11月27日诞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从第一只克隆羊到第一只克隆猴,历时21年。中间,各国科学家先后克隆出牛、鼠、猪、猫、狗等多种动物,但对猴子一直无能为力。2003年,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曾发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论文称,用现有技术克隆灵长类动物“是行不通的”。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实验是在2010年,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学家米塔利波夫率领团队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发育至81天,以流产告终。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科学家孙强团队成功突破了克隆猴这个世界生物学前沿的难题。通过DNA指纹鉴定,“中中”和“华华”的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证明姐妹俩都是正宗的克隆猴。

思考:

由于猴子与人在基因方面非常相近,克隆猴研究对于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等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适用话题:科技、人类进步、基因

人机大战柯洁不敌星阵

2018年4月27日,第一届“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赛暨“贝瑞基因杯”2018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大赛人机大战,柯洁与星阵围棋的比赛在福州滨海新城网龙基地打响,结果柯洁执白中盘告负。星陣的取胜也标志着中国在围棋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开始全力出击。

柯洁是目前中国围棋等级分第一人,最年轻的五次世界冠军。星阵围棋则是一款由中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围棋人工智能,招法更适合人类理解和学习。这次星阵与柯洁的比赛可以说是继两次AlphaGo人机大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围棋人机对抗,而且这次的主角都来自围棋的发源地——中国。

思考:

看似战无不胜的人工智能,并不是人类的敌人,相反,它们是人类所创造出的最得力的助手。人类输掉了围棋比赛,但真正的赢家正是输掉比赛的人类。

适用话题:科技、人工智能、中国力量

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

今天,一对基因编辑婴儿成了舆论的焦点。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有消息传出,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诞生。据称,因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然而,这个原本看起来颇有些轰动效应的“首例”,很快遭到质疑与反对,大量质疑指向其背后的伦理问题。毕竟,这次我们面对的,不是克隆猴、克隆羊,而是人类。何况,还有人指出,我们已经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毒的母婴传播,这项研究不仅必要性值得商榷,而且还可能带来风险。或许正因如此,深圳市卫计委表示,将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尽管基因编辑,可能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但显然,这样的医学行为,不是割双眼皮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它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而这也正是基因实验看上去离大众很远,却被舆论高度关注的原因。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明天的方式。不过,也正因为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所以,在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这不是反科学的态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否则,打开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这也让人想到此前关于AI失控的那则新闻中:在智能对话机器人项目中,两个聊天机器人发展出了人类无法读懂的语言。对于人类自身的改造,风险可能还不像失控的机器人,所谓“拔掉插头”就可以停止了。这涉及到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人文科学,应该走到科技的前面去;人文关怀,更应该走到科学的内部去。许多科学家都认同: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甚至大胆预言,因为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进展,一百年内,人类就可以向“神人”迈进。确实,我们正与这个时代最未知的话题加速遭遇。换头术是不是符合伦理?克隆人应有什么权利?其中的伦理与法律命题已让人类处于激辩之中。激辩恰恰说明,时至今日,科学已经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隔离物”,而是更深刻地参与着社会生活,参与人类文明的塑造,远不是“进步”还是“退步”那么简单。基因编辑,根本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健康,服务于人的整体福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对疑难疾病,将不再束手无策。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克隆问题时曾经说的,“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合理性的‘先斩后奏,只是不负责任。”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但发明者最初只是为了排除矿井的地下水。而这样的“意外收获”,并不总如人愿。在“科学的前沿,伦理的边缘”,技术不当使用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丝毫玩笑。此次进行基因修改的科学家,其实还提出过关于基因技术的几个原则:包括对真正需要的群体保持“悲悯之心”、仅仅用于严重疾病的“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命运不能由基因来决定的“生活需要奋斗”、“促进普惠的健康权”等。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原则处理的,就是这项技术的伦理风险。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原则如何转化成每个人都遵守的规则?又如何防止以种种原则的名义,突破伦理的底线?这也是基因编辑婴儿降生提出的问题之一。当然,从今日大众对于这次基因实验的广泛关注可以看到,人们并非与阳春白雪的高端科学“绝缘”;即使只是出于直觉,人们对于自身繁衍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对这次实验本身及结果,科学界会如何进一步回应仍需观察,但可以相信,这样的科学伦理大型普及现场,将凝聚起更多人参与到科学的探讨与发展中来。因为,这是与人类性命攸关的事业。

猜你喜欢
柯洁克隆底线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怕,就输了一辈子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
Cloning Pets克隆宠物
线性克隆系统的数学原理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