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肝段切除治疗胆内结石的效果

2019-06-10 03:0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肝段石术胆管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普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改变,在临床中多与多种严重并发症同时出现,是目前临床中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病痛,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来对进行治疗,但是目前临床中应用的手术方式较多,选择何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研究的重要内容。肝段切除和胆管切开取石术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本次研究就对该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解何种手术效果更佳,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计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5.12±2.78)岁;观察组患者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6.44±3.12)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符合临床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1)不愿意参加此次研究;(2)存在严重心肝肾合并症状。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在手术前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指导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工作,给予患者全身麻醉,进行开腹探查,了解患者目前的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组患者给予肝段切除术,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妨碍,手术中奖患者的将患者的Ⅱ、Ⅲ、Ⅳ段切除,切断患者肝圆韧带、镰状韧带以及左冠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使患者的左半肝能够充分游离,切除患者Ⅴ、Ⅵ、Ⅶ、Ⅷ四个肝段,切除韧带为肝圆、镰状以及右冠状和右三角,使其右肝能够充分游离,为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要给予患者乙型的抗生素[2]。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与观察组患者相同的术前准备工作,然后给予患者胆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将患者的结石胆管切开,引流管选择使用U管或者T管,并且开展空肠Roux或者胆管-十二指肠吻合,保证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关腹,放置好引流管,并且同样做好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为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要给予患者乙型的抗生素[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相关数据。

疗效判定:(1)显效: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体内无残留结石并且在临床中无任何并发症出现,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体内无残留结石并且在临床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出现,但是患者仍旧会出现腹痛或者肠胃道反应;(3)无效:术后仍存在结石,且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治疗[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25±11.58)min,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2.11±15.13)min,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70,P=0.000);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45.13±56.85)mL,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66.78±64.25)mL,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06,P=0.000);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44例,出现切口感染患者5例,出现肠梗阻患者3例,出现隔下脓肿患者2例,出现结石残留、复发患者2例,出现胆管炎患者1例,出现胆瘘患者1例,共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病率为31.82%;对照组患者44例,出现切口感染患者5例,出现肠梗阻患者10例,出现隔下脓肿患者8例,出现结石残留、复发患者6例,出现胆管炎患者3例,出现胆瘘患者2例,共3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病率为77.27%,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658,P=0.00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改变,在临床中多与多种严重并发症同时出现,在临床中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中最主要的治疗方式[5]。

临床中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经历了较长的时间,针对该症也进行较多的研究,因此在临床中使用的治疗术式也较多,临床中将解决胆道狭窄以及胆道梗阻作为胆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主要原则,以取出肝内感染性病灶、恢复胆汁引流并且预防复发为临床主要目的[6]。肝段切除术和胆管切开取石术都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式,前者是通过将患者的出现结石的患处进行切除,使得结石彻底离开机体,实现治疗的目的[7];而胆管切开取石术则是沿患者胆总管对其肝胆管进行切开,然后将结石取出,再对肝胆管狭窄进行矫正[8];但是在临床中实践中发现,使用胆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手术治疗时,1级肝管中由于肥大方叶的存在使得手术视野会受到阻碍,而2级肝管中则可能由于取石手术对患者的将静脉回流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肝坏死等情况,并且在术后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临床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9]。在叶锦寒研究中[1],使用肝段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使用胆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的患者[10]。而在本次研究中也显示,使用肝段切除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使用胆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手术指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好于对照组,显示肝段切除术较之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更好地治疗患者的疾病。但是在叶锦寒等人研究中,行肝段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3.3%,而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的有效率仅为86.36%,可能与医院的设备、医生经验等因素有关,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11]。

综上所述,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肝段切除术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优于实施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猜你喜欢
肝段石术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探讨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3D可视化技术联合术中门静脉穿刺染色在解剖性肝段肝切除中的应用
留置输尿管导管在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肝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