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书写城市荣光
——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

2019-06-10 06:51阎梦华王海雯
上海工运 2019年5期
关键词:上海

◎阎梦华 王海雯

1949年5月27日,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宣告解放。而今,70年过去了,历经沧桑巨变,上海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再次令世人瞩目。

站在7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回首上海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再出发的整个过程,深刻感受着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而这一切,融入上海的血液,又化成了今天上海的城市精神。

回眸·上海70年

解放大上海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3日,杭州解放;5月10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达《淞沪战役作战命令》。

5月21日,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等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下达了《淞沪战役攻击命令》。第三野战军各部队于5月23日夜,向上海市区同时发起总攻。进入市区作战的部队严格执行不用大炮等重武器射击的命令,采用快速推进、勇猛穿插、迂回包围的战术击溃了敌军,从而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保全了市区工厂学校。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

上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一系列决策的胜利。在上海战役中,解放军仅用了16天就解放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并使这座城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此举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解放后的首任市长陈毅对此深有体会,他风趣地说:进上海,是瓷器店里捉老鼠,又不能碰坏一件瓷器。总之,是要实现军政全胜。

建设新上海

上海解放后,中国共产党能否成功接管上海、稳固新生政权,此事备受世人瞩目。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各方通力合作,成功接管上海。之后,实施了打击金融投机、整顿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创造了一个接管特大型城市的奇迹。

上海通过1956年、1958年、1962年的三次工业改组,加快发展了原有的生产门类,建立了一批新型的工业部门,初步建成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上海科技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发展“高、精、尖”技术,探索和掌握新技术、试制新产品,许多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政府不仅新建了一批居住设施与休闲场所,而且积极安排就业,创造条件满足市场供应。

敢为天下先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首先要向国家大量交税,为全国提供轻工业消费品;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为摆脱困难局面,上海先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再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上海根据中央制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方针,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进行简政放权;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开展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浦东经过29年的发展,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

此后,党中央作出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决策,为上海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的过程中,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创新的举措,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了一条“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发展新路。

逐梦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团结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围绕建设“五个中心”的目标,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实施好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上海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财政总收入。与此同时,上海更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上海高度重视保障民生福祉,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按照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覆盖和体系完善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上海。

七十载韶光飞逝过,回首上海之路,历史瞬间穿越城市,变的是城市面貌,不变的是城市之魂。海纳百川,足以容天下雄心壮志;追求卓越,为精益求精而砥砺前行;开明睿智,理念通达而富有远见;大气谦和,是上海不变的处世之风。

图说·历史瞬间

▲上海解放后,人民子弟兵露宿街头的行为,成为上海城市的集体记忆,震撼了各界人士的心灵。

▼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上海人民举行大游行,庆祝上海解放。

◄上海电声总厂发起建立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因而飞乐音响股票被誉为“改革开放第一股”。

▲上海市民争购飞乐音响股票

▲1990年开业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2年,以“两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一路(杨高路)”带“三区(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为抓手的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图为扩建后的杨高路。

◄ 曹杨新村,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

▲20世纪50年代后,上海老品牌迎来了新的辉煌时期。上海在“全国一盘棋”的方针下,为各地输送了大量轻工业产品,尤其以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为代表的“老三件”深受欢迎。

▼1994年12月,上海航空公司从纺织女工中招聘空嫂。图为18位由“纺嫂”变为“空嫂”的纺织女工。

◄上海世博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活动。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图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确定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创新型体制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高地不断涌现,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起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后,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8年11月,上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访谈·主题展览

初夏的申城,坐标上海展览中心, “城市荣光——庆祝上海解放七十周年”主题展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徐国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宣教处处长,是本次展览大纲的撰稿人。近10年间,从建党90年、建党95年,抗战胜利70年到改革开放40年,市级层面的展览大纲皆出自他手。

今年的展览有哪些亮点,观众可依循怎样的脉络来观展呢?本刊记者在布展期间特别采访了他。

记者:一座城市70年历史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您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甄选素材的?

徐国梁:展览是围绕“历史深度感、建设成就感、人民获得感”的主线来谋篇布局的。许多年轻观众,对于共产党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历史相当陌生。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收获精神的激励,以及做事方法上的启示。在“建设成就感”方面,所有展示的内容都体现了“上海特点、全国首创、世界领先”。在“人民获得感”部分,会从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全景式展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

记者:本次展览对于从1949年至1952年共产党接管上海、稳固政权的历史作了特别的着墨,这里面有怎样的深意?

徐国梁:这段历史,虽然不长,却极为重要。共产党执政,国际上最初是普遍“唱衰”的。认为共产党军事100分,宣传80分,但建设只有0分。所以,无论对外对内,我们都需要以实际行动,来粉碎一切的谣言和谬论。而能否搞好建设,首先就看上海。70年前,上海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的1/8。这是什么概念呢?横向比,在当时一个上海的GDP已超过了北京、天津、南京等几座重要城市的总和。所以,接管好上海是一项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的工作。

当然,历史的意义还在于对今人的指导。通过打击金融投机、整顿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共产党创造了一个接管特大型城市的奇迹。虽然今昔的时空背景已大不相同,但我们仍会碰到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如何平抑物价,如何团结阶层做好群众工作。彼时成功的经验做法,值得当下借鉴、学习。

记者:今年展览中的 “逐梦新时代”版块有什么新亮点?

徐国梁:大家肯定对去年改革开放40年的展览还记忆犹新。今年展览的“逐梦新时代”版块在保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特别展示了上海自去年9月至今年5月取得的新进步、新成绩。比如:第一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自贸区扩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的一系列举措,助力提升营商环境的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以及正举全市之力推进的垃圾分类工作等,观众都会看得非常真切。

记者:从您撰稿人的角度,希望带给观众怎样的观展体验?

徐国梁:历史是集体的共同创造。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中,带入自己的情感,唤醒属于自己的记忆。

很喜欢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的两句诗:遗爱般般在,勿忘缔造难。的确,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得以缔造,其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即使大部分人因为无法亲历而真切感受历史的沉重,也应更加珍惜这座城市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非常光明的前景。毛主席曾说,上海有前途,要发展。面向未来,上海更有前途,更要发展。对于每一个愿意奋斗的青年人来说,当志存高远,一同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