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老腿先老”背后隐藏的疾病

2019-06-10 08:27郭仲华
家庭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跛行双下肢椎管

郭仲华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双腿是身体重要的支柱,当一个人开始衰老时,全身肌肉渐渐松弛,弹性和收缩力减弱,骨质疏松悄悄袭来,骨头变得脆弱,关节开始僵硬,心肺功能减弱,所以不少老年人行走缓慢、步履艰难,呈现出特有的老年步态。于是,腿脚是否灵活成了一个人是否衰老的标志之一。

但是,腿脚不灵活不仅仅是衰老的特征。当老年人双下肢逐渐无力,特别是行走几百米都很费力,或伴有疼痛、麻木等症状时,不要认为是自然衰老或骨质疏松而放松警惕。有时可能是某些疾病正在侵蚀着身体健康,影响着你的生活质量。

膝关节骨质增生又称膝骨性关节炎,是最为常见的影响中老年行走活动的“罪魁祸首”,此病先是关节软骨缓慢变性退化,进而在人体修复过程中伴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发病原因较多,目前认为主要与年龄、性别、体质等有关。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有资料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发病率为25%,男性为5%。由于个体差异大,有些人发病,而有些人却“独善其身”。体质肥胖者多见,膝盖长期慢性劳损者多见。中医认为是由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主要症状为膝关节变形、轻度肿胀、疼痛,双下肢无力,上下楼及蹲下起来困难,不能走远路,活动关节能听到“嘎巴”响声。拍X线片可以确诊。治疗以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为主,少数严重者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超负荷的各种活动,如剧烈健身体育运动、暴走或过度行走活动;避免膝盖受力动作,如爬高楼梯、登山、反复下蹲或做下跪屈膝动作;避免风寒湿邪侵袭;等。经常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和直腿抬高锻炼,可增强股四头肌张力,从而增加关节稳定性,改善其功能。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是血管病变引起下肢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侵润与积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致使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下肢动脉缺血的一系列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主要累及下肢大、中动脉血管。症状与缺血严重程度相关。早期患肢麻木、发凉、苍白,足背动脈搏动减弱,臀部、大腿、小腿可感觉夹挤样或钳夹样疼痛;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走上几百米就出现跛行,休息一会儿又能走一段路。晚期伴有静息痛,即在安静状态下不活动也出现疼痛;还可发生肢体远端溃疡;等。如果一个人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又爱吸烟,是导致本病的高危因素。当中老年人不能走远路,或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歇息才能慢慢行走,要当心此病,必要时到医院检查血管彩超,了解血管功能情况。该病早期治疗需要控制相关疾病及高危因素,选用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凝集药物及中医辨证施治,配合高压氧舱治疗,以提高患肢血氧量,改善症状。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重建动脉通路。

腰椎管狭窄 此病既有先天发育的原因,也有后天产生的多种因素。最重要的是与腰椎退化、椎间盘突出有很大关系。此病起病缓慢,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由于腰椎小关节退化增生,加之椎间盘突出,椎管内黄韧带增厚,可造成椎管狭窄,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相关症状。腰部后伸时因为椎间盘向后突出及黄韧带突入椎管,使症状加重;当腰部前弯时,椎管内突人物减少,症状减轻。此外还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走不了远路,只有腰椎前屈、下蹲或休息后,才又能走路。患者虽然走路困难,但骑自行车走远点却没什么问题。此病虽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疼痛无力,但病根却在腰椎,腰椎CT检查显示腰椎管狭窄即可确诊。治疗方面急性期宜卧床休息、小重量牵引治疗、针灸、理疗、手法治疗、硬膜外封闭。中药治疗治宜补益肝肾、舒筋活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方法减压扩大椎管,效果较好。如果任其发展,可导致双下肢瘫痪。

颈椎病 颈椎病虽然看似与双下肢无力无关,其典型症状多发生在颈肩部;但是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医学上称之为脊髓型颈椎病,除了颈肩痛胳膊麻木外,还可出现双腿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双足感觉异常,有踩棉花感。X线片表现颈椎曲度变直或反曲,退化增生,间隙变窄,韧带钙化。核磁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出颈脊髓受压部位及严重程度。因此,当一个人患上颈椎病,病程较长,又突然出现双下肢走路不稳,感觉异常时,须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做核磁检查,以确定是否患上了脊髓型颈椎病。此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明确诊断者应尽量争取早期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跛行双下肢椎管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黑龙江东部某牛场泌乳牛跛行调查及其与产奶量、胎次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