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千年:中国白银的变迁

2019-06-10 09:07上海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检察风云 2019年11期
关键词:银元金花白银

上海博物馆 中国财税博物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白银的冶炼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贵金属的白银,从唐代中期逐渐取得了货币资格,经过宋、元两朝,至明代晚期,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完成了向真正货币的转变。

中国白银时代的来临,是大航海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价值大、重量轻且便于长距离携带运输的贵金属白银也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初夏时分,在上海博物馆新特展中,一场“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拉开帷幕,从中国白银及白银货币的发展为线索,展示131件相关展品,可以直观了解我国货币史中白银的发展历程,白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本次展览将延续至7月28日。

此次,作为展示财税史实和相关文物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首次合作,共遴选银铤(锭)十三件,其中唐代五十两银铤一件,明代银铤七件,清代银铤五件。唐代五十两银铤属于唐代晚期较为多见的船型银铤,这种形制一直沿用到五代、北宋,并成为北宋银铤的滥觞。明代,在国家行政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白银终于转变为国家法定的貨币,完成货币化的进程。

传统银两

古代中国长期使用青铜铸币,白银则更多地用于器具、器皿和装饰物。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从唐代中期以后白银才开始具有部分货币职能,谓之为铤,主要用于蓄藏或者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宋代以后,白银的货币功能得以加强,根据现存宋代银铤的种类,有上供银、京销银、总经制银、周军府银、转运司银、钞库银,以及各种锐银等,显示了宋代白银的适用范围大大扩展,重大交易通常以银作交换中介。

明代是白银大放异彩的时代,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将一条鞭法推广至全国后,从中央政府层面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白银本位货币的地位,白银的货币化进程基本完成,交易、税收皆能用银,白银逐步渗透到社会各层面。在清代,白银是十分重要的货币,虽然银钱并用,但白银货币更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白银货币涉入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联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金花银,是指白银绝佳的成色。后江南地区的田赋折粮银,被称之为“金花银”。课银的成色要普遍高于民间用银。根据《居家必用事类备要全集》记载,金花银应是十足白银。明正统元年后,政府令江浙、湖广等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地区,米麦等田赋都可用白银折纳。随着田赋折银的推广,金花银这一称呼逐渐变成对所有折粮银的总称,进而金花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明金花银锭的一般形制是圆首束腰状,形制相似于宋铤,晚期束腰程度增加,呈现中间细,两端扩展的类喇叭形。金花银种类多样,有二十两、十两、五两之分。

白银东渐

大航海时代来临,使中国被动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当时的中国货币体系紊乱,给外来银元的渗入创造了契机,它们主要来自美洲和日本。中国茶、瓷器等货物的出口换成了源源不断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明代社会经济和财税制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对白银的需求,银本位制在明代晚期得以实现。明末清初外来银元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呈增长趋势,尤其在对外贸易中传统而繁复银两制度不再适用,更有商家从中外白银交易中牟利,这些不利因素从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不得不改变旧有货币结构,以适应新历史时期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这里先要说到这种西班牙银元,它在中国俗称“本洋”。最早流入中国的西班牙银元是形制不规则的打制银块,但重量和成色适当。其从菲利普二世时期(1556—1598)便开始铸造。一直到17世纪初,进入中国的都是以十字盾徽为主要特征的西班牙银元。这些“十字”银元最早由墨西哥和波多西铸造,菲利普三世后在西班牙本土也有铸造,中国福建晋江、南安、漳州等地出土有不同时期的“十字”银元。1732年,墨西哥铸造币厂开始用机器铸造新式双柱银元,通常被称作地球双柱,这种银元在乾隆年间已有流通。1772年开始,西班牙银元始正面铸国王头像,背面仍用双柱图案。

西班牙银元在乾隆后期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流通银元,道光、咸丰年间作为正统银元流行于市,中国传统银两在外来银元面前处于劣势。西班牙银元的兴盛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在中国的银元市场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西属美洲的独立,西班牙银元在19世纪20年代便陆续停止了铸造,加上鸦片贸易当中的本洋外流,渐为墨西哥银元所替代。

再回到中国。中国机器自铸银元,是始于吉林机器局厂平银币,但大规模的正式铸造发行开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广东省造币厂试铸的银元,它于1890年铸造后投入市场。自此,这种正面为满汉两种文字、背面为龙纹的“龙洋”开始在各省铸造并广泛流通。这种新型白银货币抵制了外来白银掠夺,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则传统银两制度的顽固存在增加了交易的繁复性,货币铸造权的分散也留下了隐患。清政府在货币单位用“两”还是“元”以及货币铸造权上经过了多次努力,终于在宣统二年(1910),将各省铸币权收归中央,度支部颁布《币值则例》,规定国币为大清银币,以元为单位。至1914年北洋政府又颁行了《国币条例》,赋予银元无限法偿的地位,银元制度最终确位。

银与纸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钞的国家。最早的纸钞产生于北宋四川地区,它比欧洲最早的银行券(瑞典银行,1661年)早了六百多年。然而,宋元明历代政府的纸币流通最终都落入十分无序的局面,导致了货币体系的崩溃。清咸丰年间纸钞发行,也因流通困难、不断被贬值而停发、废止。元代宝钞是最早的纸币实物,它见证了中国在11世纪已经颁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币制度,但也因当局者不合理使用这一货币制度而最终导致货币经济崩坏,国家灭亡。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设立大清银行,才重新发行新式的国家银行兑换券。这距离欧洲最早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发行第一批银行券要晚了近二百年。自此,中国的纸币发行再未中断,并朝着新式货币银行体系的方向发展。清末民初,中国纸币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繁盛时期。清代银本位制下,白银是主要货币,鸦片战争以后的各种赔款却令白银损失惨重。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贸易客观上对白银货币的需求增大,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商业资本不但铸行白银货币,也发行银票以代表对应的白银行使货币功能。

中国传统银两、新式银元、外国银元并存的局面使得市场上出现的银票呈现五花八门的局面,它们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效率,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它们的性质仍然是兑换券,仅代表对应的白银货币发挥作用,而不是信用货币,因而清末的银票体系同复杂的白银货币体系并存,反而增加了货币系统的复杂性。这一复杂局面直到法币实行才得以结束。白银货币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白银货币从银两向银元制度发展的历史,其中的关键在于全球化贸易推动了明代晚期中国银本位制的确立,以及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银元制度改革和近代纸钞的发展。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江口沉银遗址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是一处深埋于岷江水底的古代战场遗址。从2016年开始,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水了各类文物四万余件,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大量白银。其中,明朝五十两的官锭就达300余枚,小银锭和碎银更是数以千计,是考古发掘中出现明代白银数量最多的一次。从地域上和税收种类上看,可以发现白银作为货币已经深入到明代的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真实全面地再现了明代晚期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银元金花白银
故乡的金花茶
金花
五朵金花
外国银元流入福建及其影响初考
聪明的县官
真假银元
宇宙中发现黄金白银“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