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胰岛素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

2019-06-11 12:21王葆辉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酮体酮症酸中毒

刘 俊 王葆辉

(开封市儿童医院儿内科 开封 4750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病症,且在儿科中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此类病症的诱发因素为机体的糖代谢功能异常,不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自身胰岛素不足所导致的一类综合征,由于脂肪是供给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若机体出现酮体过量聚集,则会引发酮症酸中毒,该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1]。就目前而言,此类疾病的治疗手段以胰岛素补充为主。为保证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提升患者预后效果,本文对不同剂量胰岛素应用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予以探究,现作如下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58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6.91±1.38)岁;导致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分布:胰岛素使用剂量不足者为6例,感染所致者为15例,胃肠道功能异常所致者为5例,其他原因所致者为3例。观察组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1.5~13岁,平均年龄(6.07±1.22)岁;导致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分布:胰岛素使用剂量不足者为7例,感染所致者为13例,胃肠道功能异常所致者为4例,其他原因所致者为5例。所选患儿均符合相关病症的诊断标准[2],其中血糖值均不低于11.1mmol/L,且血液pH均在7.3以下,同时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多尿、多食,体重迅速下降以及电解质异常等症状,患儿家属均于治疗开始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诱因分布等一般性资料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开始前均对两组患儿的血液pH值和尿酮体阴阳性予以检测并记录,对照组患儿给予大剂量胰岛素治疗,具体如下:对患儿实施供氧治疗,同时加强对其心电功能的监测,并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其病情严重予以判断;对存在严重性脱水现象的患儿予以体液补充,之后即可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进行胰岛素给药治疗,其中输注速率设为1ml/(kg·h),胰岛素的初始给药剂量为0.1U/(kg·h),该治疗方式一直持续至患儿的血糖水平降至12mmol/L以下,血液PH升至7.3以上,且2次尿酮体检测结果均显示阴性,此时可对患儿给予含糖2%~5%的液体输注,以防血糖过低,保证其处于8~12mmol/L的范围内。对于在此期间血糖浓度出现急速升高的患儿,需输注即刻型胰岛素治疗,同时将给药剂量增加至初始值的25%。另外,如若患儿出现血糖浓度明显降低的情况,则将含糖液体浓度增大10%,同时持续给予胰岛素输注治疗,在此期间的胰岛素给药剂量为0.05U/(kg·h)。对于病情有所改善的患儿给予胰岛素注射治疗,不过在此之前需对其进行钾元素补充以尽可能避免低钾症状的发生。观察组患儿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初始给药剂量为0.05U/(kg·h),其余治疗过程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有效情况

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予以统计分析。其中,经治疗后,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表现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7.0mmol/L以下,尿酮体检测连续3次呈阴性,且对患儿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显示结果正常,即为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表现基本上得以改善,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7.0~10.0mmol/L范围内或稍高于正常值,尿酮体检测结果呈阳性,且对患儿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显示结果明显改善,即为有效;经治疗后,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空腹血糖水平未见下降或有加重迹象,即为无效[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2)血糖指标改善情况

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血糖指标改善情况予以检测分析,其中包括空腹血糖水平(FBG)、餐后2h血糖水平(PBG)和酮体转阴时间。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别对两组患儿出现的低血糖情况予以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组间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情况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41%和93.10%,后者显著更高(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情况比较 [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2922(75.86)5(17.24)2(6.90)27(93.10)对照组2915(51.72)6(20.69)8(27.59)21(72.41)χ2-8.2570.0296.1137.055P-<0.05>0.05<0.05<0.05

2.2 组间患儿的血糖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组间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FBG)、餐后2h血糖水平(PBG)和酮体转阴时间相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组别n空腹血糖水平(FBG)/mmol·L-1餐后2h血糖水平(PBG)/mmol·L-1酮体转阴时间/h观察组296.91±0.838.98±1.0750.02±19.33对照组297.03±0.989.15±1.1248.83±18.75t-0.0230.0370.029P->0.05>0.05>0.05

2.3 组间患儿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29例患儿中有18例出现低血糖现象,发生率为62.07%;观察组29例患儿中未出现低血糖现象,发生率为0.00%。两者相较,后者显著更低(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导致酮症酸中毒产生的基本机制,当患儿出现糖尿病症状时,机体多会表现出胰岛素分泌抵抗或分泌不足的现象,此时会导致血糖浓度异常升高,同时水电解质代谢过程也会受其影响而无法正常进行,使得血液pH降低,对患儿预后产生不利影响[4]。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机体血糖进行分解,能够对肝糖原的输出过程予以有效控制,同时抑制脂肪分解,以此来缓解机体的酮症酸中毒症状[5]。

在过往的应用当中,大剂量胰岛素通常作为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患儿的血糖水平可于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且幅度较大,因而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另外,由于患儿年幼,机体发育尚未完善,因而会需要较长的预后恢复时间。对此,为保证治疗过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小剂量胰岛素给药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次研究以大剂量胰岛素给药作为对照,对小剂量胰岛素给药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结果显示,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予以小剂量胰岛素给药治疗,在血糖指标改善方面与大剂量给药无显著差异,但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大剂量给药,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也显著更低。综上可知,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酮体酮症酸中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尿酮体“±”或“+”代表啥
心肌酶谱与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