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阿方索·卡隆穿越时空的赞颂

2019-06-11 03:00张琦
综艺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母性奥斯卡罗马

张琦

1940年,黑人女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凭借《乱世佳人》中的保姆一角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成为奥斯卡史上首位獲奖的黑人女演员。可惜,即便演技出色,但在好莱坞当时的种族歧视环境下,海蒂于此后的演员生涯中也只能重复出演佣人类角色,直到去世。

今年初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因自编自导《罗马》夺得最佳导演奖的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上台致辞时,特意感谢组委会对这样一部以非白人土著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的肯定。因为在电影史里,保姆/佣人这类角色一直充当的是“背景板”,而《罗马》反其道而行之,选取墨西哥中产家庭中的女佣人为主角,细腻展现了她的生命际遇与心理世界。

所以,相隔79年,同一舞台上,《罗马》无形中完成了对《乱世佳人》的呼应与补充,再加上阿方索·卡隆本人的墨西哥裔身份与影片的高度私人化风格,《罗马》之于近年的少数族裔电影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将白人黑人主仆关系做倒转设计的《绿皮书》一起,反映着当下好莱坞电影界与美国社会文化氛围的微妙互动。

除去意识形态层面,《罗马》在制片路线和艺术性上也有着大胆尝试。

首先,它并非出自好莱坞制片厂体系,而是由互联网公司Netflix投资并可供流媒体播出的网络电影,是对传统院线放映模式的一次挑战,甚至引发了关于“电影”概念的再次讨论。

其次,它是一部彻底的作者电影。早已在好莱坞取得话语权的导演阿方索·卡隆此次主动“后退”,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墨西哥并以童年记忆为基础拍摄一部私人化的半自传散文电影,其间夹杂着众多碎片式的回忆细节与非戏剧性的静默时刻。同时,黑白影像、简约克制的视觉风格也与导演此前《地心引力》《人类之子》《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等作品有着明显分野。卡隆标签式的复杂长镜头调度也不见踪迹,代之以冷静的固定机位摇镜头与平稳的横移镜头。与之伴随的还有戏剧冲突的大幅削弱,观众需要在高度投入的前提下仔细捕捉、体味画面中流淌出的情绪情感,它创造的是对话、代入,而不是强行施加的剧作张力。

可以说,《罗马》是在好莱坞打拼十余年的阿方索·卡隆的一次回归和突破,他回到孕育自己的墨西哥,回到内心的私人领地,也再次确认一种深沉的力量——来自女性、母性的力量。《罗马》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女保姆克里奥,一个是女主人索菲亚,她们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却同样遭遇了抛弃,克里奥的男友在她怀孕后一走了之,索菲亚的丈夫始终对家庭抱有怨念直至抛弃妻儿另结新欢。

故事以两位女性的成长为主线,由对家庭、爱情充满希望到遍体鳞伤,再到独立坚强地重新生活。片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画面,即电影主海报里两位女性和三个孩子在海边紧紧相拥的一幕。这是导演所定格的母性乌托邦,而导演本人,就是在这样的母性之爱与力量的呵护与保护中成长。《罗马》以半自传之名,将“我”隐于其中,将女性肖像推到台前,以私人影像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赞颂。

猜你喜欢
母性奥斯卡罗马
孩子与母亲
孩子与母亲
毕飞宇小说对“母性”的探究
暖!一猫有难,众猫支援
动物奥斯卡
阳光房
罗马鞋 无法抗拒的夏日战靴
阿达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