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做一名技行天下的“匠人”

2019-06-11 08:41耿倩刘俊英
科学导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厂太重盾构

耿倩 刘俊英

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痴”,专注也。杨利也是一个“痴人”,且,他的“痴”得到了回报。2012年参加第五届山西省数控技能大赛获职工组第一名;2018年10月获得第二届山西省智能制造切削与加工技术技能大赛组合赛第一名;2018年11月获第一届山西省“辰榜杯”多轴数控大赛职工组第一名;2018年12月获得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切削与加工技术技能大赛组合赛一等奖,并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把技术做成艺术,就会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杨利是太重集团轧钢设备分公司矫正机分厂一名最普通的青年镗铣工,如果不是慕名而来,那个蹲在镗床跟前的年轻小伙子,怎么也不会引起记者的注意。

在杨利的简历里有这样一段话:2009年1月1日就职于太重轧钢设备分公司矫正机厂,是一名数控镗铣操作工,定岗是160镗床。但在车间,哪儿活急他就去哪个设备,立车、卧车、镗铣和龙门铣都能操作,分厂数控卧车、立车、镗铣复杂程序的编制也归他负责;他会法那克、西门子、华中、法格、哈斯、凯恩帝、i5七种数控系统;他善于大重型设备多轴编程,会用UG、CAXA、Mastercam三种软件编程;他空间立体感较强,能利用三轴机床加附件铣头实现五轴定轴加工,如:空间单斜孔、双斜孔、单斜面、双斜面加工等;他对大型设备加工有一套独特的加工工艺,能针对不同型号设备,定制最佳工艺和切削用量;他通过多次改进传统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

杨利就是矫正机分厂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首次获得山西省数控技能大赛职工组第一名时,年仅23岁。

“那次获奖,对我影响挺大。让我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感觉每天都有新发现。”杨利对记者说,“记得我刚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时,自认为自己的数控水平已经不含糊了,没想到进了工厂,才知道什么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于是,在师傅的指点下,我更加拼命地学习,边学习边实践,感觉进步挺快,结果一参加比赛,还是有差距,越比赛越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多,因为机械行业本身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热处理、机加工工艺、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机械设计等等,而我只是学了其中的一点点。”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杨利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大国工匠的征途上,用实力诠释着一名匠人的追求与专注。

2014年,分厂接了一项任务,进行碳素挤压机型嘴型腔曲面加工。之前,碳素挤压机型嘴型腔曲面加工都是靠对比作图模板一块一块手工打磨,不仅打磨周期长、精度难保证,而且因为是在基本封闭的空间作业,打磨机打磨飞出的铁屑及产生的高热,让人炙热难耐、灰头土脸,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杨利当时是又兴奋又矛盾。兴奋,是受到领导赏识;矛盾,是没有十足把握。当时,在他看来,那个曲面要通过编程实现机加工太复杂了。但是任务已经摆在面前,只能迎难而上。没有前车之鉴,没有资料可阅,有的就是杨利的“钻劲儿”。每天一下班,杨利就像钉在电脑桌前一样,无休止地画图、设计,再画图、再调整,一熬就到了次日凌晨。整整7天,终于大功告成,杨利带着编好的程序信心十足地上了数控镗铣床,完美设计、完美加工、完美曲面……杨利让此类加工工艺从人工打磨时代迈入数控加工时代。

现代科技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杨利,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对于杨利而言,终身难忘。这一年,他一举攻克了太原地铁盾构机多项难关。

太原地铁2号线,盾构机作为单位转型产品,“8米立式车铣复合加工”在没有一点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杨利通过学习理论,结合镗铣加工经验,摸索出一套大型车铣复合加工工艺。利用柱面坐标转换、车铣复合、U钻加工,使加工效率比资深的中国铁建还要快一半,比同单位其他分公司快3倍,加工质量一次保证,保证了首台盾构机的成套下线。

前盾斜套筒法兰,因设备加工能力有限,造成盾体加工瓶颈,前盾直径6340,重59吨,刚性差,为了防止变形一般都轴向放置,绝对禁止径向放置,但是端面有空间单斜孔、单斜面,又没有与其配套的大型龙门铣床,因2014年试制时径向放置加工,导致变形超差直接报废,造成100多万元的成本损失,谁也不敢再试立装镗床加工,要是买局部钻机加工,不但要花费100多万,还得等半年的制造周期,而且首台盾构机能否如期顺利下线,将直接影响后续订单的签订。杨利反复揣摩、思考,测量、分析,创新出盾体平装镗床万能铣头加工,避免了立装造成的变形报废。而这一加工方法,创下了全国首例纪录,就连盾构机制造资深企业——中国鐵建都为太重集团点赞喝彩。

采访中,杨利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是太重这个平台成就了我。太重给了我无数次参赛、深造、学习的机会,让我成长起来。”对于太重的培养,杨利一直铭感五内。他对记者说:“雄鹰之所以能振翅高飞,是因为它拥有一对丰满的羽翼。太重的师傅们给了我这样的羽翼,今后,我也会像我的师傅们一样,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为太重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雕琢自己,不断改善自己,才能技行天下。”

猜你喜欢
分厂太重盾构
国产“钻地龙”的逆袭
行李
关于盾构增设吊出井与盾构弃壳接收方案设计
航空制造企业基层单位“五力文化”的实践与研究
看太重了
没看清
盾构纠偏的线路设计研究
国产多功能机械堆焊设备调试及研究
情况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