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变化的人称

2019-06-11 12:04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口吻第二人称人称

在叙述、描写类的文章中,一般都会涉及到人称。其中,第一人称以“我”的身份、口吻进行叙述和描写;第二人称以“你”的身份、口吻进行叙述和描写;第三人称则以第三个人的身份、口吻进行叙述和描写。在现代文阅读中,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行文的文章较为常见,而真正以第二人称行文的则极少。当然,每种人称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就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品味文中富于变化的人称。

全文以“我”对土地“炽痛的热爱”为情感主线,把土地比作“母亲”,把“我”比作“土地的族系”,表达了“我”为她“战斗到底”的决心,倾注了“我”对往昔幸福生活的眷恋、沉沦受难时的痛苦、奋起抗争时的斗志与渴求解放时的希望等复杂情感。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作者都很喜欢用第二人称来表达,但端木蕻良却另辟蹊径,对自己深爱的家乡用了第三人称——她,这很让人匪夷所思。这不是作者日思夜想的那个家乡、那片土地吗?为何又要让自己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呢?

仔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作者故意为之来表现自己心中的那份痛楚呢?朝思暮想的家乡故土在此时成了日寇的战利品,而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却成了孤独的异乡客,“她”曾经是那么亲

切、那么触手可及,但如今的“她”却又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用第三人称写作时,作者的感情较为平稳,但随着情绪的转变,作者已不再满足于用“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交流,以“你”相称,情感上显得更加直接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作者呼喊出了“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样的心声。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真正意識到这原本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土,但这样的兴奋和奢望消逝得太快了,只因那赤裸裸的现实再次击碎了作者的希望:距离“九一八”已经整整十年了,可我们的国土却依然被践踏,这样的悲痛让作者再次变成了一个在自己的国家却无家可归的可怜人。于是,第三人称——“她”又出现了,“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简而言之,文中作者之于“她”所表现出的那种悲愤和压抑的感情,让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里,“我们”有家却不能回的凄凉。

【活学活用】

阅读下面的段落,回答后面的问题。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去普陀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心碎、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来代替汽笛。宝姐姐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姐姐挂下一只篮来,宝姐姐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姐姐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

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写孩子们的时候,作者采用了哪种人称行文?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猜你喜欢
口吻第二人称人称
看图要有顺序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拼图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在“口吻”与“意象”中激扬青春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的隐现
人称代词专练
绘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