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调谐仪的效果被研究证实

2019-06-11 10:59
心理与健康 2019年2期
关键词:脑电脑波感受器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时期,给国人的生存与适应带来机遇和挑战。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压力的加大,因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等原因造成的自主神经紊乱、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据调查,神经衰弱的发病率己从几十年前的1%上升到目前的15%左右;因过度疲劳引起“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城市新興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己达到10%至20%,在办公族中更是接近50%,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疲劳感从何而来?

既往研究认为,疲劳是生理、作业与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对于疲劳产生的确切原因在学术界尚未有定论。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疲劳与个体大脑神经元活动的节律性有关,这一点可以从脑电复杂性(EEGComplexity)中反映出来。

一般认为,连续长时间脑力劳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导致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增加,脑力能力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水平降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根据电生理知识,清醒时大脑神经元的兴奋程度较高,大脑从外界接受的信息量较大,神经细胞活动的随机性较强,脑电复杂度较大。当脑疲劳程度增加时,大脑神经元受抑制程度增加,大脑从外界接受的信息量必然要减少,神经细胞活动的有序性增加,导致复杂性下降。脑电复杂性是脑波形态转变的重要指标。

“谐振原理”存在局限

如果能够调节脑波的活动,令其恢复到理想状态,就是对脑力的有效干预。学者V.J.Walter和W.Grey发现,在一定频率的外部刺激诱发下,脑波会发生同步化响应,即占主导地位的脑波与相应刺激频率匹配,这被称为脑波的“谐振原理”。已有研究者通过向人耳、眼和特定皮肤部位发出节律性的声、光和电刺激诱导人们脑电波活动的相依性反应,并以此治疗应激性紧张、失眠等心身障碍。但有文章报道,这种方法的临床有效率不高,可能与声、光和电刺激对人的作用较为间接,无法实现对脑波的高强度调谐有关。

神奇的温度

温觉是人体最为敏感的感觉之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是相当多的,人体皮肤下面有三种温度感受器:冷感受器、温热感受器和痛感受器,由神经细胞组成,修饰以专门用途的蛋白质,有特定的离子通道。在特定温度下,离子通道会被打开。这种激活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形成可以令大脑识别的神经信号,从而诱发脑波产生同步化响应的技术可以被称为“温波调谐”,温波调谐技术是二代心脑调谐仪的核心技术。为了验证二代心脑调谐仪对疲劳等心理现象的干预效果,研究者选取足量样本进行了效果验证实验,通过脑电、心电和皮肤点指标的测量,排除了安慰剂效应,并加入了对记忆巩固效应等一系列科学检验方法和统计。总结起来,心脑调谐仪的疲劳干预作用提供了以下佐证。

心里层面:心脑调谐仪可以增强前额叶脑区的Beta波活动,抑制前额叶脑区的Alpha波与Gamma波活动,说明心脑调谐仪可以令个体后续工作任务中更加清醒、专注,并令个体紧张下降,疲劳缓解。

认知层面:心脑调谐仪可以改善人的长时记忆,这说明心脑调谐仪具有长时记忆增强效应,这从认知层面反映了疲劳改善,但是没有发现温度调谐对长时记忆的巩固与保持方面的影响。

主观层面:心脑调谐仪可以降低人的主观疲劳感,降低人主观的精神倦怠感,且这种降低具有延迟效应,这说明心脑调谐仪可以从主观层面改善个体对疲劳的感受。

猜你喜欢
脑电脑波感受器
经脑机接口治疗的抑郁患者研究进展
两种叶蝇触角、下颚须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探索基于真实学习体验的生物学情境教学
钩臀蚁蛉幼虫触角和颚管感受器超微结构观察
神奇的“脑波球”
请记得我
音乐新领域——潜意识音乐的探索和推广(上)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风险决策研究
手指为什么比其他部位敏感?
脑波音乐受到科学界关注 听大脑“唱歌”助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