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态势研究

2019-06-11 10:57曾一帆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等教育

曾一帆

[摘 要]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将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驱动,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梳理了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指出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需推动粤港澳联合办学,谋划和推进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设;健全相关制度,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04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09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湾区经济”。2017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指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协议指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标志着粤港澳合作的正式启动。显然,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领导经过深思熟虑而谋划、部署、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金融、科技、产业、文化等多重优势叠加,助推大湾区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大学集群发展则为大湾区提供了可持续的创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建设,将推动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将对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肇庆、江门共九市组成的城市群,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湾区人口达约6 956万人,GDP突破10万亿元。2018年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海南省博鳌镇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谈到:“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主攻方向。”显然,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作为湾区主体城市在创新资源聚集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香港是国际重要的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深圳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金融中心、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促进了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2016年11月15日,粤港澳高校联盟在广州中山大学正式创盟,共有包括广东10所高校、香港9所高校、澳門7所高校在内的26所粤港澳三地高校入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的成立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联盟的主要合作内容包括三地高校的科研合作、交流互访,携手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2018年7月9日,“粤港澳高校联盟2018年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至此,粤港澳联盟成员已扩展到28所高校。同日,粤港澳超算联盟揭牌成立,并致力于打造“粤港澳超算资源共享圈”。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超算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提升三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合作层次,有助于推动三地的教育、人才和科技的深度合作,推进打造粤港澳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新局面。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优势

(一)结构完整

数据显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有高校180所,已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从层次结构来看,湾区高校基本形成了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广东省共有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6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6个、二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含博士授权)高校26家,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3个、二级学科56个[1]。从科类结构来看,湾区高校涵盖理、工、农、医、文、法、商、管、体、教、艺等各大学科门类。从类型结构来看,湾区高校拥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大学等各类型院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是典型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五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型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大学。

(二)体制多元

不同区域赋予了高等教育不同的体制,香港、澳门、广东三地高等教育体制各具特色。香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和地理位置,其高等教育体制在英国传统的影响下具有浓厚的中西交融特色,且呈现出开放性与国际化、高投入与现代化、实用性与市场化、依法治校与自主管理等特点[2]。澳门的教育体制则具有办学主体多元化,私立学校比重大;学制多元化,中文、英文、葡文学制并存;立足地方发展,私立高校特色鲜明等特征[3]。受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利用率的影响,各区域高等教育体制也呈现多元化,如深圳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就有地方政府办学、名校异地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企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

(三)交流便利

一是地缘相近。粤港澳三地享有地理位置的红利,地理位置相近又各有优势。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宣布粤港澳大桥开通,自此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二是文化相似。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广东的许多流行文化主要就是由香港、澳门流入的。虽然受历史政治的影响,港澳与内地在法律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广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居多,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粤语文化等在港澳的影响不断扩大。三是经济相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粤港澳之间的经济呈现互促融合的态势。数据显示,香港对广东实际投资金额约占广东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广东累计在香港的实际投资额约占广东对外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2017年,广东对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全省总额的一半。种种便利条件助推了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四)社会需求旺盛

首先,粤港澳三地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大。2017年湾区人口达6 956万人,约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人口总数之和,加之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扩大。其次,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要求高校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区域创新理论说明,高校通过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影响科技创新效率,高校创新投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高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将有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最后,对优质教育需求旺盛。美国“硅谷”产业园、英国剑桥科技园、法国索菲亚科技園的成功均说明了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相互引领、共生共长的关系。粤港澳三地经济发达、社会开放程度高、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高等教育应该采取灵活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回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差距显著

在湾区的180所高校当中,广东省9市有154所,香港有16所,澳门有10所。然而,湾区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平衡。首先,差距体现在国际数据的比较上。在世界50强大学、世界100强大学方面,三地的高校数量均为零所。在世界200强大学方面,广东9市1所、香港2所、澳门0所,湾区三地共3所。在世界500强大学方面,广东9市2所、香港5所、澳门0所,湾区三地共7所。其次,差距还体现在国内数据的分布上。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中,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1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广东省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均分布于广州市的高校。显然,从区域位置来看,香港高等教育最发达,广州次之,澳门、深圳、珠海居中,其他地区相对薄弱,湾区各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仍需提高

首先,人才培养整体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由于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其次,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尤其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不适应、不匹配的现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高校要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最后,尚未形成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从发展经验来看,国际湾区往往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扮演着引领地区乃至全球价值链跃升的引擎作用。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汇聚人才。粤港澳作为开放性极高的城市群,要求高校结合湾区规划的战略布局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并对高端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然而,由于湾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受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体制的影响,湾区的人才培养不能简单照搬其他三个世界湾区的套路、模式,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影响了合作的深化。一是粤港澳三地存在体制机制壁垒,难以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在粤港澳三地之间,存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殊背景,导致三地在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差异,在合作组织模式和合作运行机制上难免存在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也难免出现因利益分歧导致的目标分化,出现“本位主义”“部门主义”“地方主义”,从而阻碍了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如人才流动、科研基金流动、国际化人才引入、职业资格互认、通关便利化、一体化交通体系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广东省九市之间也有一定的合作障碍。这些都给三地间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带来不小的困难。二是缺乏共享与合作的有效平台,一些制度上的限制与约束导致实质性合作进展缓慢。由于合作平台的缺乏,三地在合作办学、学分互认、文凭转换与认可、学生交流、教师互聘、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影响了高校合作环境的建设和积极性的提升。合适有效、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创新,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这也是未来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粤港澳联合办学,谋划和推进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科技创新驱动,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任务,也使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便是它们同时也是全球性的国际人才港、都有一个世界级的大学集群、都有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显然,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湾区、高等人才聚集高地,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高等院校作为吸引、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2018年10月13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在深圳大学举行。专家们聚焦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议合作组建湾区大学,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更好地实现湾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升级;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大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构建起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大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类型丰富、学科优势突出、互补性强,十分适合、迫切需要开展联合办学。通过联合办学,三地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政策和制度优势,广东可以提升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香港、澳门可以在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生源培养等方面获得长远支持以更好地巩固其国际化地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便是粤港澳三地合作办学的一些模式。另外,也可以尝试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特区,促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二)健全相关制度,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应该把科技创新排在第一位。参照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创新是湾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4]。高校应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粤港澳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与湾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自动化、新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相匹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布局,构建现代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优化高校空间布局,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密切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完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其次,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对接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加强科学研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最后,缩小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差异。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不平衡,是各地政治、经济、区位、制度、人才、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各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本着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师资队伍、办学设施、教学技术、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努力,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高校间要加强科技、信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大湾区可采取重点发展战略,选择部分实力强的高校进行重点投资、重点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战略,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要想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就必须解决体制机制难题、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体制机制问题严重阻碍创新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是目前制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最突出问题。2018年1月24日,广东省政协举行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座谈会,会上代表们、专家们就重点探讨了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和思路。良好的体制机制将为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发展指引。为此,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高等教育集群、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美国早年的“威斯康星思想”就说明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从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可知,粤港澳大湾区要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三地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以提供研究支持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计划”的经验,增强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首先,政府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发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行规划,以此奠定制度基础。其次,建立第三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分析三地城市的高等教育优劣势,制定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准入条件和方案。最后,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促进三地高校间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学术交流等[5],可在部分基础接近、优势互补的高校先行试点再逐步铺开。

参考文献:

[1]广东高校博士点硕士点为何井喷增长,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EB/OL].http://www.sohu.com/a/232759661_503456,2018-05-24.

[2]李建超.香港高等教育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8-128.

[3]高飞.澳门私立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与治理特征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4):5-9.

[4]焦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8(8):20-24.

[5]洗雪琳,安冬平.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合作模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7-11.

(责任编辑:宇美臻)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ulf region shows tha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Gulf reg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awan District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the driv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oexist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awan District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wan District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his paper combs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Bay Area,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Bay Area,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joint educatio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pla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Joint University in the Bay Area, 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enhance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urb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innovat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coordinate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awan District.

Key words: Dawan District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higher education; syner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等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