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视域下教师关键能力的构建

2019-06-11 10:57周思赵峻岩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关键能力教师

周思 赵峻岩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合的教育理念日渐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在适合的教育视域下,教师的关键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现每个学生全面地、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而应该具备的能力,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关键能力包括知识力、思维力、洞察力;外部关键能力包括协作力和幸福力。本文根据构建的模型对教师关键能力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教师;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06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13

适合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适合的教育应是问题导向,而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1]。适合的教育是当下最需要的教育,教师应当具备适合的教育的能力以促进其理念的实现,而这种能力就是教师的关键能力,它的确定是学生开展适合的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即适合的教育发展的有效性建立在教师对各种关键能力的概念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

一、教师关键能力的概念界定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教育家梅腾斯于1974年提出,指的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2]。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关键能力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学者姜大源认为这里的“关键”一词,在德语中的原意为“钥匙”,意味着关键能力是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3]。还有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针对当今快速变换的市场,个体不仅能够胜任当前需求快速变化的工作,而且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变化所具有的跨职业多种能力的整合。关键能力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资源。”[4]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将关键能力定义为: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之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5]。并指出关键能力应该适合于所有人。目前,国内对于关键能力特别是教师的关键能力方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多数是针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研究,较少从教师的角度辨析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关键能力的定义还存在含糊不清的问题。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提出“key competence”一词,在国内被译为“核心素养”,在日本被译为“关键能力”。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把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做出明确的区分呢?有学者指出:“总体来看,研究者对关键能力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方面的观点趋向一致,但在关键能力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目前已有的近三百种关键能力概念的描述中,很难找出具体完全一致的概念。”[6]而笔者认为:在适合的教育视域下,教师的关键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现每个学生全面地、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而应该具备的能力。本文将从教师的内部与外部关键能力展开分析。

二、教师关键能力的构成

适合的教育是以每一个学生为原点,实现适合学生的教育,实现这一科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关键能力是重要环节。笔者结合适合的教育的特质基础上,对适合的教育视域下教师关键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见图1),将教师的关键能力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部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力、思维力、洞察力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生成统一的整体。其中,思维力的产生必须以知识力的输入为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方能实现最基本的“传道”;洞察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是思维力的进一步细化,通过推理不断深化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深入事物或问题本质的洞察力,思维力是洞察力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洞察力能够促进新的知识输出,这是教师在自我锻炼中不断发现、开发、创新的过程。这三种内部关键能力不仅能督促教师进行终身学习,对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应当加强外部关键能力的提升,即协作力和幸福力的提升。协作力是教师面对“权威性”的领导、“竞争性”的同事、“疏离性”的学生、“对抗性”的家长而能够处理好彼此关系的能力。教师的协作力不仅体现在事业和学业上,更体现在教师的心理上——获得认同、得到归属感。幸福力

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充满热爱,不感到倦怠,并且能够将这种幸福的情绪带给身边的人。良好的协作力和幸福力能够促进教师内部关键能力的发挥,让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三、教师关键能力的解读

(一)教师的内部关键能力

1.知识力。知识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的特征,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对知识进行正确地辨别、合理地选择有效知识,并能感知知识的整体性,容纳各种不同的知识。知识力是教师内部关键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能力要求,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身为知识传承者,有效获取知识是教师具备知识力最首要的能力。教师具备的知识力分为外显知识力与内隐知识力两种。外显知识力是指教师在通过语言或文字的方式呈现给他人知识的能力,具有正式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如教师在课堂上将教材指定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王方华教授认为:“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的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公式化和明晰化。”[7]教师的内隐知识力指的是教师不带有目的性、不易呈现而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力量,如教师在阅读和筛选知识的过程中习得许多学生未知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外显知识力与内隐知识力不是割裂独立存在的,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有许多学者提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注重“隐性知識显性化”,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能够对自己的知识群进行辨别,而且还要具备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相互转化的知识力。

2.思维力。教师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其自身专业发展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儿童的思维就像这样一条小溪流淌着,然后汇成一条总的水流。”[8]连立荣认为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能力[9]。杜萍教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便捷有效的教学, 寻求智慧的执教行为的思维活动能力[10]。笔者将教师的思维力界定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感性材料加工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能够切实对学生起到积极影响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方法。”[11]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播知识,逐渐磨灭了学生的思维激情,阻碍了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严重与当下适合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近年来,一些学者重视“思维可视化”,让学生的思维可见,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关注思维可视化,不仅让自己可见,也让学生可见。总之,教师具备深刻性、批判性、逻辑性、广阔性的思维力是教师内部关键能力的核心,是促进“适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有效路径。

3.洞察力。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它更多的是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说洞察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的洞察力可以分为三类:对自我的洞察力、对学生的洞察力和对知识的洞察力。教师对自我的洞察力主要表现在知识习得或实践反思的过程中,而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洞察力,对学生的探究将是教师永远的课题[12]。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鲜明的差异性与潜力性的特征将教师洞察力分为感知和预测洞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人格特质、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当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在具体情境中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或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适合这个学生,这是一种感知洞察。而教师的预测洞察是指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具有哪方面的巨大潜能,有效挖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倡导适合的教育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要“以生为本”,教师对不同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是因材施教的关键前提。伴随着教师的洞察力日趋成熟,教师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或是对课程有新的开发,或是对教学方法有新的改进,亦或是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13]当前教师教育中,洞察力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势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二)教师的外部关键能力

1.协作力。协作力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其一,教师明确领导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不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可以适当参加由学校管理者或教师外部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发起的活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而出力。其二,协作必然伴随着竞争,教师间的互动一般分为专业互动和非专业互动。饶从满、张贵新指出专业互动为社会—情感互动确定方向和边界,而社会—情感互动则为专业互动[14]。教师间资源共享、共同决策,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彼此是一种诤友关系,而不是一种只做表面工作的“伪协作”。其三,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创造一个相互信任、利于沟通的小环境。信任不是人为的或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诚心诚意争取来的。彼此疏离只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无回应、教师零反馈,这只会让适合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合。其四,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接触也不断增多,虽然对学生的教育更加上心,但难免会出现“对抗性”,所以处理好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新平认为“适合的教育”强调每一位学生个体的成长都是在具体的课堂、班级、年级、学校、社区等活动交往中,通过积极对话获得和实现的,“适合的教育”乃是基于集体、通过集体才能达致的教育[15]。因此,教师具备良好的协作力不仅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发展意愿,提高反思能力,同时对学生也会起到良好示范的作用。

2.幸福力。教师的幸福不仅仅只是感觉,它还是一种能力,是人最本质、最核心的主体能力。郑晓边认为有幸福力的教师就是习总书记说的“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6]。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知识力、思维力、洞察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力,才能拥有更好的幸福力。幸福力较高的教师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而无力改变的时候,具有调整好自己心态,调节好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教师努力达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时,正是教师对幸福力的追寻。

四、教师关键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丰富知识多读书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阳光,多读书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教师更应该多读书。图书馆不应该只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应该多一些教师专注阅读的身影。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谈到“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能读的书,也不会超过2 000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好书,在读书中学习,在读书中思考,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创新自我,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激发思维多好奇

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是培养教师良好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好奇心是开启思考之门的“金钥匙”。令人遗憾的是,每日机械重复的工作和多方面的压力,使不少教师丢失了宝贵的好奇心,特别是“久经沙场”的教师。教师经常告诉学生要多问自己为什么,却忘了追问自己。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也许是因为教师缺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缺少思维空间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生活工作中多追问自己,捕捉自己的好奇心,多角度观察,促进自己的思维力发展。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实际上是思索和探究的过程;也是提升思维力的过程。

(三)形成洞察多反思

反思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具有洞察力是进行反思的前提,而不断地反思能够使洞察力更加敏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 一段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最多也只是肤浅的知识而己。他指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应该是:成长=经验+反思。适合的教育理念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思考、细心挖掘。葛道凯指出学生兴趣爱好的力量是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兴趣需要发现、培养,而这恰恰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可以联系具体实际,将反思贯穿于工作和生活中,反思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学生或是同事;反思的时间可以是工作之后,也可以是过程之中;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失败的经历,也可以是成功经验。

(四)增强协作多交流

对于学生,教师除了在课堂之中的互动,课后也应当主动与学生多一些心灵上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还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教育。对于领导,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进行交流,表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同事之间应当虚心向骨干教师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同时有经验的教師要学会主动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对于家长,少一些形式,多一些真实,教师和家长需要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真正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五)持有幸福多調节

提升教师的幸福力,就要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不仅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并且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检测结果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有严重的自卑心态。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情况也较为突出。因此,提高教师的幸福力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宣泄室、设立心理热线、开设网上心理论坛等,为教师解决心理困惑、减轻心理负担、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解铃还须系铃人。

参考文献:

[1]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J].江苏教育,2017(14):7-8.

[2]胡琳.德国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12.

[3]胡昌送,李明惠,卢晓春.“关键能力”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112-115.

[4]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教育与职业,1996(01):34-36.

[5]Dominique Simone Rychen, Laura Hersh Salganik,滕梅芳,盛群力.勾勒关键能力,打造优质生活——OECD关键能力框架概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7(05):24-32.

[6]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7]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02):127-129.

[8][1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4、180.

[9]连立荣.简论思维力与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02(01):45.

[10]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06):26-30.

[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9.

[12]赵艳红,徐学福.论教师洞察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03):56-61.

[14]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01):12-16.

[15]张新平.何谓“适合的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7(24):61-62.

[16]郑晓边.做一名有幸福力的教师[J].少先队研究,2017(05):63.

(责任编辑:王世君)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concept of suitable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opriate education, the key ability of teachers mainl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hat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 and lively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nal key ability includes knowledge, thinking and insight; Key external competencies include collaboration and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ways to realize teachers key competence.

Key words: suitable education; teachers; key competence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关键能力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秋天在哪里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美育教师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