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融合的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因素研究

2019-06-11 10:57李秉祥简冠群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师资队伍

李秉祥 简冠群

[摘 要]探究产学研情境下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与高校系统的融合共进。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发量表,通过正式问卷调研,采用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并验证产学研对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除网络契约治理会抑制教师个人能力外,产学研网络特征与治理模式均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中的个人能力与团队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师资队伍;个人能力;团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07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14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影响下,工程教育成为加速各国实体经济与高等教育循环共进的催化剂和纽带,为学术界探究科技创新与技术市场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脚本。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有助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作为知识载体的师资队伍,其整体素质和能力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与创新趋势已成为工程教育发挥助经济、促教育的关键。

产学研网络作为新兴的创新经济模式,是新形势下联合价值创造的新机制、新模式[2],不仅有助于应对日渐严峻的时代竞争,还有助于应对市场范围扩大引致的更新和淘汰等挑战。实践证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交融有赖于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工程教育如何借助产学研网络实现快速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探索产学研有效融合背景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快速建设方案,本研究基于网络理论以产学研作为网络情境要素,将高校工程教育核心——师资队伍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产学研系统对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影响要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要素作用机理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论能够为高校工程教育建设提供具有靶向指导作用的决策依据与理论指导,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与实体经济的创新融合与快速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师资队伍作为高校工程教育的基石,其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更是高校工程教育质量的命脉[3]。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新性的要求变得更为突出和迫切,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团队成为整个工程教育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所谓创新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其实质是集素养、创造、探索与开拓精神于一身的工程教育人才[4]。学术界对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性方案已有初步研究结论,即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工程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聘任高级技工。其中,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和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人才、选派骨干人才访学和研修在工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创新与实践复合型的现代教师。在此基础上,李志峰和梅雄杰认为,合格的创新型工程教育教师,应具备工程意识和实践背景,并且需要拥有一定的能力和方法[5]。

然而,随着工业技术创新环境与模式的变化,上述所强调的意识、背景、能力和方法需要重新审视和标定。产学研网络作为一种兼具环境与模式创新的系统与活动场域[6],这既对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也为工程教育师资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新的契机,并逐渐形成“适应环境——能力提升——影响环境——适应新环境”的正向循环。换言之,作为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创新形成的复杂系统,产学研网络既是高校工程教育必须适应的外生性约束,也是其创新发展的资源集聚系统。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说:H1:产学研网络能够影响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工程教育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基本特征是传授科学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最终导致产业革命[7]。它的建设与发展既是基于教师个体能力禀赋的内生性增长,也是源自外部知识的整合与内化。因此,延续前文学术界对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内涵的界定,并将网络化创新合作的要求加以融合,将产学研融合情境下的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划分为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团队的发展两个维度。

不可否认,作为产学研系统的重要节点,高校也在市场化运作的网络体系中通过互动合作开展创新与自身运营活动。超集群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内外部知识的交流和互动是组织转型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成长离不开组织学习[8]。学术界对此解释往往从“网络红利”视角加以论证,追溯網络的本质,产学研同样具有一般网络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并以灵活的关联治理模式协调网络成员之间关系与互动规则[9]。因此,网络特征属性与治理模式也成为众多学者探究网络价值化动力机制的重要视角。同样,产学研系统也在网络化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属结构与行为特征,并对高校及其师资队伍整体乃至教师个人产生影响。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说:H2:产学研网络特征及治理模式能够影响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个人能力与团队发展。

三、问卷设计

(一) 量表开发流程

为了设计产学研网络对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影响的问卷,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调研问卷进行入户深度访谈以获取一手资料,并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发量表[10](见图1)。

(二) 访谈提纲设计与资料搜集

基于探索性分析内容效度支持不足的特性,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以提高时效性[10],主要从两个维度、四个方面设计访谈提纲,即产学研维度下的特征属性与治理模式以及工程教育维度下的个人能力与团队发展两方面。为确保调研的有效性,于正式调研之前分组讨论访谈细节问题,汇总调研问题重点,汇编调研提纲,并邀请企业家以及专家对调研提纲及访谈方式提出建议。其中,与高校工程教育团队的访谈主要围绕教师个人能力与团队发展进行交流,而针对企业的访谈重点则是产学研网络化特征属性与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归纳。

为了获取客观真实的有效数据,前期研究主要选择西安地区内3所高校(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及16家与上述3所高校具有合作关系的同一产学研网络中的企业进行入户实地调研。其中,被调研对象中包括32位企业主管和联合研发项目负责人以及57位高校工程教育团队主管与联合研发项目负责人。该调研依托西安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西安理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在西安市高新区管委会产学研项目管理中心协调下进行入户深度访谈与后续跟踪调研,同时利用高新区产学研相关会议搜集部分访谈内容,并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 设计初步问卷

由于开放式深度访谈的内容性,我们并不能直接获取数据资料。基于此,首先需要利用筛选、整理、归纳、编码功能对上述访谈获取的资料最终编制初步封闭式问卷。其次,利用ROST CM软件提取关键词152个,进一步剔除相关性不强和不明确的词,最终获得41个关键词。其中,高频关键词的判定依据Donohue[11]提出的词频阈值计算方法,详见公式(1)。

T=[SX(]1[]2[SX)](-1+1+8Ij)(1)

Ij代表词频为1的关键词个数,T代表(高低)词频阈值。本研究中Ij=12,公式(1)求解得T=5.298,即本研究(高低)词频阈值为6。因此,本研究关注的高频词为词频大于等于6的关键词(见表1),并据此编制本阶段问卷编码。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编码的内容信度,还需要进行高频词检验。为此,从深度调研人员中随机抽取8位企业人员与12位高校人员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编码共同度为0.82,编码结果可信。通过上述方法,课题组最终整理出含有高频词的语干48条,并将其汇编为25个封闭式题项,同时采用李克特量表设计问项。

(四) 正式问卷设计

为了验证问卷外部效度,需要对问卷进行预测试,首先选取深度访谈过程中10位企业主管和23位高校工程教育团队负责人高管进行小规模预调研。通过歧义题项重述和低相关题项删除,问卷质量进一步提升,最终保留问项19个。

四、量表信效度分析

(一) 正式调研与数据搜集

联合西安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西安、武汉、京津、苏杭地区展开的调研,涉及被调研企业113家,高校工程教育团队43组,共计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17份,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68.3%。

(二) 问卷分析

通过对各问项高、低分组(前1/4与后1/4)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说明问卷回应程度,t结果顯示所有问项均显著,题项设置合理,且方差均大于0.7,题项分布广泛,不同调研对象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 探索性因子分析

利用SPSS17.0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0.782)表明数据适合探索性因子分析。其次,通过降维后得到6个公因子,累计总解释方差为76.435%,并且二阶问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各因子均通过问项得到显著性解释,同时对问项聚类归纳,将公因子分别定义为产学研网络规模、产学研网络异质性、关系治理、契约治理、个人能力、团队发展。最后,从表2可知,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5,组合信度超过0.7,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信度较好[12]。

(四) 验证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降维将产学研系统归纳为网络特征和治理模式两方面,同时将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整合为个人能力与团队发展两方面。但各因素能否在同一框架内解释产学研对工程教育建设发展的影响机理,还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关系模型验证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并对前文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基于理论分析与内容分析法对要素变量化操作,本研究设计如下模型,并利用Amos21.0软件对变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输出结果(如图2所示),变量间路径系数(表3),模型拟合优度指标(表4)。根据拟合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能够较为充分反映产学研网络与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间的关系。

分析发现,产学研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以及关系治理模式均能够积极影响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中教师个人能力,而网络契约治理模式反而会对教师个人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与此同时,产学研网络特性要素(规模和异质性)以及网络治理模式(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4个方面均能够积极影响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团队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问题日趋复杂,伴随着工程师工作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社会对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于高校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建设工程特色专业,加强创新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素质。随着市场与创新环境的日新月异,产学研创新系统能够为包括高校在内的创新研究主题提供更为开放的互动平台,并在不断丰富的资源池内寻找、发现、实验和使用新知识,并在契约模式(包括隐性社会契约)的规制和引导下确保参与组织持续成长[13]。因此,探究产学研视角下的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学术界挖掘网络化价值创造机理的实证脚本,更有助于提升我国实体经济与高校科研组织的创新融合。

实证结果显示,除了产学研网络契约治理模式对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个人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之外,产学研系统从特征视角(规模和异质性)与关系治理视角看,均有助于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在个人能力与团队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而契约治理模式在促进师资队伍团队发展的同时,却成为教师个人能力的枷锁。究其原因,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个体,其工作核心内容较少涉及合同与契约方面的问题,深陷契约泥潭可能会加重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对教师能力的提升而言,相对较为宽松的网路治理模式更有助于个体层面的发展。

高校工程教育团队,积极参与产学研网络的互动,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契机,也是团队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作为产学研网络的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政府应该在积极引导产学研网络发展的同时,以更为谨慎的态度治理网络,特别是对正式契约治理模式的设计更是过犹不及。因为,对于像高校工程教育教师为代表的众多微观节点而言,其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同样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绩效与发展。

囿于方法和实证工具的局限性,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本研究样本主要取自高校聚集区,随机性不强,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但这可以在未来通过扩大样本量解决;(2)实证研究并未细化产学研特征属性与治理模式对因变量(個人能力与团队发展)各维度的直接影响,未来可进一步细化研究模型,进而深入揭示产学研系统对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影响机理。

参考文献:

[1]许亮,程良伦.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5-106,123.

[2]陈恒,初国刚,侯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J].科研管理,2018(4):124-133.

[3]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4]吴文辉.高校工程教育特色专业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9-131.

[5]李志峰,梅雄杰.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场域、惯习与组织改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81-85.

[6]周涵婷,余晓,宋明顺.浙江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科研管理,2017(S1):164-170.

[7]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10,31.

[8]张国昌,胡赤弟.场域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17(5): 55-61.

[9]黄劲松.产学研合作的混合治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1):69-75.

[10]Harwood T G, Garry T.An Over view of Content Analysis[J].The Marketing Review,2003(4):479-498.

[11]Donohue J C.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s: A Bibliometric Approach[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3.

[12]Gilbert A C, Paul P.Research design effects on the reliability of rating scales: a meta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4(4):360-375.

[13]臧欣昱,马永红.协同创新视角下产学研合作行为决策机制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8(3):93-103.

(责任编辑:宇美臻)

Abstract: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IA Collaboration will help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university system. The research use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develop the scale, through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dopts the combination of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summarize and ver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o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e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besides the network contract governance will inhibit the individual ability of teach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A Collaboration network and the governance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ersonal ability and team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A Collaboration; faculty; personal ability; team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师资队伍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卓越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探析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