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草编及其数字化保护探讨

2019-06-11 07:07崔因
工业设计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

崔因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名草编的历史渊源以及大名草编保护现状的探究,对大名草编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艺术价值进行探讨,然后对其数字化保护策略进行分析,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保护:利用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大名草编完整保护提供保障;利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大名草编有效传承提供支撑;利用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大名草编构建展示与共享平台。通过对大名草编的数字化保护探讨,从而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101-02

1 大名草编的历史渊源与保护现状

1.1 大名草编的起源

大名草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是一种传统草编工艺品。大名县历史悠久,自汉高祖十二年建县始,距今已历时2000余年之久。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草编是由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传入时间为清代雍正年间。大名西付集乡朱家村则是其编织技艺的发祥地,而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其以掐辫草编为手工艺开始,遂至干家万户,妇孺皆能[1]。邯郸市大名县是小麦的主产区,其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这些优势为当地草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全县以及周边都善于草编加工,这项产业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而这项工艺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反映了我国古代简朴的观念和审美意识,对美化家庭、丰富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都有着有着积极的作用。

1.2 大名草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1.2.1 大名草编的传承优势

大名草编的群众基础较好、手工艺传承面较广,王群英作为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在大名草编的传承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她所创作的草编产品,与纯艺术油画、国画等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受到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她的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进出口贸易会,其创作产品远销欧亚等国,在王群英的不断的努力下,该项技艺于2008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1.2.2 大名草编的传承困境

大名草编所用的材料大多为手工收割的麦秸秆,而现代农业实现机械化,大量的原材料都是机械化收割,而机械化收割的麦秸秆在编织大名草编时候存在一些问题:(1)由机器进行收割的麦秸秆会存在锯齿切面,不利于编织;(2)机械收割的麦秆在加工处理方面存在难度,编织效果不如原始手工收割的方式,缺乏原有味道;(3)老手工艺人越来越少,而新手艺人的手工纯熟度未能赶上,因此大名草编的传承面临危机;(4)草编手工技术难以实现大工业发展;草编的制作工艺多依靠手艺人的巧手技艺来编织,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农业产型升级城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得传统制作方法与现代大工业生产相背离,从而阻碍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 大名草编的价值

2.1 大名草编的文化价值

大名草编拥有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底蕴,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手艺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采用无污染的材料即麦秸秆材料为原料来进行创造,优秀的物品也正是来自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也体现出了我国手工艺人们的独特的追求。

2.2 大名草编的工艺价值

大名草编的制作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其原材料为天然材料,即麦秸秆和玉米皮,其本身的特质的不同(例如长度、密度等)会使其用途也不同,麦秸秆本身可用来制作箱子、草垫类以及装饰类产品,玉米皮这种材质可以用来做拖鞋等生活用品。这种材料等制作工艺并不简单,工艺步骤具体为,先挑秆;再泡秆;然后漂白染色;最后进行编织等十几道等工序要求。编织技法也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平编、缠绕、编辫、绞编、钩针、盘花、缠口、编结等技法。不同的技法为了适应不同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花样,诸如编辫法又可分为三股辫、五股辫、七股辫、十一股辫甚至十七股辫。

2.3 大名草编的艺术价值

1)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大名草编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因此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民俗习惯。这种天然的材料体现出淳朴的自然之美,不同的编织技法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例如三股辫则体现出比较豪放的艺术特色,而十一股辫则精细编织则体现出精巧之美。

2)造型简练、题材丰富。大名草编手工艺术品的整体造型简练而大方,没有过于繁琐的细节,作为装饰品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型简练的造物法则,作为生活用品的大名草编则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大名草编制品的题材也丰富多样,民间艺人在不断进行创新,巧妙地将我们常见的国画和油画艺术融汇进入草编制品当中,使得草编制品具备了附加的艺术价值。因此作为设计师,更应当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去挖掘价值,从现代生活中去满足人们的需求。

3)色彩独特、材质古朴。大名草编的材质来自于天然材料,因此它的色彩更是古朴自然,如麦秸秆晒干后呈现出黄色和乳白色等非常古朴自然的色彩,在挑选麦秸秆之时艺人们也有着自己的经验,通常选取麦穗下第一节以上的那部分秆,因为这部分的材质长度较长,达20厘米以上,色彩多呈白色,梢部呈黄色,整体色泽光亮、耐拉,因此这部分的材料为上乘材料。草编也可进行染色处理,而染料也选取的微天然的矿物燃料,无毒无害。对于色彩的选择以及染料的选择无不体现出手工人的匠心与天人合一的思想。

4)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大名草编在特定地域与时空中其实用性是其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出在人们生活中的功用。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单一的功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于生活用品有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不满足于草编产品单一的使用功能,因此草编手艺人们不断进行创新,在采编的外观造型以及编织技法方面以及染色方面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创造,使草编产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如图1为手艺人所创作的京剧脸谱,受到国内外人们的一致喜爱;图2为草编在现代化家居生活中的应用。

3 大名草编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3.1 利用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提供保障

我国传统菲遗保护采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较为简单的工作方式,但这种保存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书籍的生霉、录像色彩的蜕变以及录像带的老化失真等会影响保存。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菲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全系拍摄或者数字摄影而提供全新的保护,并通过大数据云存储等手段来进行存储。对于大名草编的介绍以及编织技法可以通过文献等资料进行记载,但对于菲遗传承人的编织手法却缺乏记载,大名草编非遗传承人的在编织过程中的编织技法以及编织练习方法、制作技法等可通过传承人的示范与讲解进行视频记录,从而进行完整保存记录。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能更好地对大名草编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收集、记录,可以突破传统方式进行保存。

3.2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支撑

我国非遗传承多因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迁而难以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以及生存方式这些因素而存在困难,非遗所原有的生存环境以及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相背离。而现代计算机图形学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复原和再现技术日趋成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与方法。

将大名草编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可将其制作成可视化虚拟产品,供人们进行学习交流并进行创新,可采用3D数字动画技术,再现和解读大名草编,可通过视频动画再现大名草编存在的场景,实现其可视化,实现与原物完全一样的场景,完全进行再现;并可应用角色生成、场景搭建、人机交互、知识建模等技术,来快速生成菲遗大名草编生产中的情景和操作,从而实现其非遗的虚拟再现、知识可视化以及互动操作,以使人们通过观看而了解、熟悉诸如大名草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能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从而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

3.3 利用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构建平台

随着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展示以及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表现手段于一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全方位多视角向大众展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草编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场景建模、虚拟场景展示等技术对诸如大名草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等进行真实再现;(2)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知识建模技术来建立包括文字、声音、视频、图像和知识在内的非遗数字博物馆;(3)基于数字平台而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将多种媒介形式的菲遗信息进行整合,借助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平台进行传播,从而打破特定时间与场所等限制,使其成为现代数字技术条件下的适合于大众传播的新的展示与共享平台,使得大名草编以及其他非遗的展示和传播以及应用更为方便和充分,从而使得海量存储的非遗资源得到共享和应用。例如数字博物馆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它不仅仅是静态藏品的展示,更是将民间工艺制作的过程和历史流变以及工艺存在的状态和民间艺人的档案、艺术的传播方式、制作的过程、工艺等文化艺术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字化转换后存储进入网络数据库。因此,这种方式的传承是活态传承,大名草编的各种不同的编织技法、大名草编从收割麦秸秆到成品的所有步骤,在我们进入数字博物馆后只需轻轻一点便可以了解其全过程。

4 结语

大名草编是我国傳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作为我国菲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探讨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信息产业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使非遗的保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好地发展,诸如大名草编这样的菲遗,在对其有效保护的同时,也要使其成为具有满足大众的文化诉求,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之产业化,也是后期继承和创新中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军利.大名草编华美转身[J].当代人,2014(10).

[2]刘裕民,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辑粹[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文化传播网,2006,9,11.

[4]张金庚.草编生产技艺[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1.

[5]林乐成.纤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