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地素三彩看明清时期素三彩之发展

2019-06-11 06:17黄林纳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藏釉色瓷器

黄林纳

早期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时期,1986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了数件用黄、绿、紫等彩釉烧制的素三彩瓷。正德时期素三彩传世品与成化、弘治时期一样,并不多见,但是与前、后时期相比,制作水平非常高。在明代时还没有素三彩这个名称,一般称为“黄地绿彩”“绿地酱彩”等。素三彩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清末寂园叟的《陶雅》中,上记载:“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器为素三彩,声价极高。”可见其名称最初来自民间。目前陶瓷界对于素三彩的定义大都认为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从釉色上来说,古人认为:“红色为荤色,非红为素色”,而素三彩是以黄、绿、紫三色為主的瓷器,不用红色,因此得名。二、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的“素胎”烧制。因其与唐宋时期的三彩制作工艺类似,故此命名。

经过明嘉靖、万历等朝延续到清代,素三彩工艺得到了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康熙年间素三彩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具体表现在,工艺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釉色上的突破以及出现了新的釉色。而在众多素三彩中黄地素三彩较为多见,其在明代就已出现,且十分流行。到了清代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下面简要介绍几件明清时期的黄地素三彩,试图表现明清时期素三彩之不同。

1.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

明万历时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4.4、口径23.3、足径16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心微下塌。通体黄地素三彩装饰,内底饰双龙戏珠纹,外壁饰缠枝莲纹。圈足内施黄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外壁黑彩晕散严重,盘的造型不太规整,爪如花朵,口、腹、足底均有窑裂。(图1-1、图1-2)

2.黄地素三彩紫彩双耳三足炉

明万历时期,定陵博物馆藏,高17.8、口径15.8厘米。此炉是一件专门为陪葬用的明器,炉体结构为一直口平底钵,下承以三螭足,出土时炉内有铜香插,双耳高而直,炉体堆贴图案花纹。遍体施黄釉,双耳和三螭足绘以紫彩。器身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三螭倒立成足,螭前足支持炉身,身体和后足堆贴于器表。(图2-1、图2-2)

3.黄地素三彩龙凤牡丹纹碗

明崇祯时期,高16.6、口径35.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碗敞口,深腹,圈足,造型硕大,古朴。里外以黄彩为地,上绘绿、蓝、紫等色为装饰,里壁绘四凤穿牡丹花,外壁绘二龙戏珠纹,珠下莲华托一匾,上有“玄山苍水”竖行楷书字铭。足内用红彩书写的字迹,尽管模糊不清,尚能看到“皇明崇祯十一年腊月八吉日时,福有悠归”。(图3-1、图3-2)

4.黄地素三彩龙纹绣墩

明万历时期,现藏上海博物馆,高34.1厘米。鼓墩风行于明、清两代,万历时,鼓墩名式尤多。此鼓墩以黄釉为地,紫、绿彩绘双龙、荷花。墩上下各有一排鼓钉突起,施以紫彩。造型敦厚,堪称大器。(图4-1、图4-2)

5. 黄地素三彩莲池图攒盘

清康熙时期,现藏上海博物馆,高2.2、口径40.3厘米。此盘由七格小盘合成,中心盘呈六瓣花形,折沿,周围六盘与中心盘的花瓣弧度恰好吻合。盘呈扇形,折沿,浅圈足,盘底不太平整。盘内纹样均先用黑彩勾勒轮廓线,主题纹样为莲池图,由于每小盘内均与中心盘一样绘有莲华荷叶,七盘合在一起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纹样除以黄、绿、紫、黑等色填绘外,还出现了色泽浓厚的胭脂红,这种没有经过渲染的胭脂红色具有康熙初戗金红的特点,传世弥足珍贵。(图5)

6.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

清康熙时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折沿,深腹,圈足。内外满施黄釉为地,盘内底心绘双龙纹作“喜相逢”式构图,分别填绘紫色和绿色,即所谓的加紫绿彩,四周祥云缭绕,盘腹内壁饰牡丹、桃花、梅花、茶花、菊花、秋葵、莲花、月季等八种折枝花卉,折沿表面和盘腹外壁饰六条赶珠云龙,姿态生动,极富韵律。“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图6-1、图6-2)

7.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瓷碟

清乾隆时期,现藏河南博物院,高2.5、口径10.8、底径7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满施黄釉为地,素三彩装饰,内腹壁等距离有序排列6个折枝花卉纹,内底装饰紫、绿色双龙戏珠,四周祥云缭绕,外腹壁装饰紫、绿色夔龙灵芝纹。外底足内赭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竖行篆书体年款。全器色彩搭配艳丽,纹饰规整,尽显皇家之气。(图7-1、图7-2、图7-3)

明清时期,黄色属于御用色,一般属于宫中使用。如《明英宗实录》记载,在明正统十一年(1446)时,曾经就瓷器的颜色作了严格的规定:“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货,丁男充军卫边,知而不告者,连坐。”以上提到的几种颜色瓷器特别是黄色,民间私自制造的话将会受到重罪。到了清代,黄色瓷器仍然是宫中的专属,而且在宫中使用黄色还具有一定的等级差别。如清代规定: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外黄内白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殡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答应用各杂色瓷器,皇子、福晋用各色瓷器。皇子侧福晋用各色瓷器不分等级,后宫人都可以用。清乾隆八年(1743)督陶官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之例,以杜民窑滥折,建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 。乾隆朱批“黄釉发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 。这段史料再次证明黄釉瓷是断然不许流落民间的。从釉色和瓷器本身的款识我们不难判断,目前所见黄地素三彩大多应是皇家的御用瓷器,其生产场地应是明清时期的御窑——景德镇。

明清时期的素三彩在胎体、釉色、纹饰、工艺等方面有许多继承和发展之处。从胎体和釉色上说,明代时期的素三彩胎体厚重,更加古朴庄重,胎体整体较疏松,釉和胎结合不紧,釉层较薄或者厚薄不均匀,光泽感稍差,釉面具有一定的凝重感。而清代素三彩的胎质更加纯正细腻,釉面光滑细润,釉质坚硬,更加透澈亮洁。明清时期的素三彩大多是以黄釉为地杂以绿、紫色等,清代在继承了这个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特别是新创作出许多珍贵的素三彩品种,例如“虎皮三彩”由黄、绿、紫白等色点染成斑点状,经过烧制晕散形成犹如虎皮状的斑点。(图8)“黑地三彩釉”,是以绿釉上施加黑釉形成墨地,填绘黄、绿、紫、白等色。“白地素三彩”,是在素白瓷上刻出轮廓,再绘上黄、绿、紫等三彩图案,罩上白釉入炉烧成。这几类素三彩堪称瓷器中的精品。清代的素三彩甚至突破了不用红色的禁忌,在个别器物上出现了红彩点缀的图案。这种加红彩图案极为罕见,故有“三彩加红,价值连城”之说。

从纹饰上说,清代继承了明代素三彩,仍然以龙纹为主,辅以花鸟或者花卉纹或锦地“开光”。但是清代的纹饰更加繁复、丰富,表现得更加生动、细腻,对比更为强烈,色调更加鲜明。

从器型和用途上,明清时期的素三彩也是以碗、盘、瓶、罐、盒等日常用品为主,也有陈设把玩等,但清代又进行了一些发展。根据器型设计的要求,出现素三彩瓷塑人物及不同形状的香薰等,大大丰富了清代素三彩瓷器的表现能力。在明代仍有部分素三彩是用于随葬的明器,这和传统三彩的用途有相同之处。而清代的素三彩中,却没有一件是作为明器的,更多的是为了实用或者装饰、赏心之用。可见从用途上来说,明代的素三彩仍然属于传统三彩的范畴;到了清代,三彩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变革。

从工艺上来说,明代时期的素三彩是在传统的低温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运用的传统工艺、制作工艺是在瓷胚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画,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无釉的素彩,再将作底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待其干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要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烧出来的器物釉面肥润,纹饰层次分明。清代时期继承这种工艺并对其进行了创新,首先是在瓷坯胎体上先刻画纹饰,素烧后涂以各种彩色作地,在色地上直接彩纹样后,再在纹样上罩一层“雪白”,经低温二次烧成,以此来增强色彩的光泽度,此为康熙朝首创的工艺。

总之,素三彩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代时期的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以及低温釉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明代曾经流行一时,但是随着釉上彩的兴起,特别是五彩和斗彩的兴起和普及,令明代的素三彩一度暗淡下来。

直至清代特别是康熙时期,对于素三彩进行了工艺上的变革,制作更为精细,在器物造型、制作技术、图案纹样、色彩变化、艺术表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变革,从而使素三彩到了康熙时期又重新焕发生机,出现了一个高潮,并在明清五彩斑斓的瓷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现藏釉色瓷器
《玄宗避蜀图》
中国的名牌瓷器
七月·美梦
一月·如意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高傲的瓷器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