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明家庭建设问题与成因

2019-06-11 12:11伊全胜吕晓玲
知与行 2019年3期
关键词:发展

伊全胜 吕晓玲

[摘 要]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也逐渐成为我国确立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思想。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有序发展。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家庭所处的重要位置,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文明家庭建设的推进,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促进家庭幸福,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明家庭;发展;问题与成因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3-0108-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我们努力的探索文明家庭建设的路径,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独有的风格,在当代中国文明家庭的建设问题与成因分析上,需要分析文明家庭建设的概念、特征、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为推进文明家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当代中国文明家庭的概念及特点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文明建设,换句话说,家庭文明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当代中国文明家庭的内涵

家庭的本质不是“对所有家庭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全部活动抽象概括”[1],而是在家庭发展的历史现象中进行抽象的总结和概括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阶段的形式进到较高阶段的形式”[2],也就是说家庭的变化始终是从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变化发展的过程。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我国在中宣部中提出文明家庭建设。所谓文明家庭,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它主要是家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一种外化与表现。笔者从以下几点将其概括:首先,作为家庭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家庭成员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分子,其素质的高低是家庭素质的最直接体现。而作为社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家庭同样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最直接体现。其次,要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学法才能够不犯法,才能维护好社会的安稳和平。守法,遵守社会的法律,对人才能有约束性。用法,在遇见事情的时候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的安稳。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是在学法用法的基础上才能够自觉地去履行义务,不会在明知道的情况下去犯法。社会责任,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每个人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还需承担的责任是家庭责任,二者是递进的关系。最后,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互敬互爱、理解沟通、包容接纳、责任共担,还要共同达成彼此分享、亲情陪伴、热爱学习、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二)当代中国文明家庭的特点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历史方位的判断。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最大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文明家庭表现出了其固有的特征。

一要符合当代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从党的十八大至今,党中央领导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文明家庭建设不仅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也是大力做好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家庭文明的建设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更好地推动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施行。

二要傳承中国家庭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最为看重的就是家庭建设。尊重老人、爱护幼儿、妻子贤惠、兄长友好、弟弟恭敬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更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4]。因此,全方位推进文明家庭建设时,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融入到我们每一个特定家庭的具体生活之中,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要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家庭和谐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家庭幸福社会才能祥和发展,家庭文明社会才能文明。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地提醒着我们,家庭的未来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强,民族兴,人才会幸福,这不是抽象的,最终是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体现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5]。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文明家庭的存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才能让“文明中国”根基更加稳固。

二、当代中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发展变化

关于当代中国的文明家庭建设的发展变化,主要可从两个阶段划分阐述,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前的文明家庭建设状况,第二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文明家庭建设状况。从两个阶段家庭或者文明家庭的建设状况对比,来看我国文明家庭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文明家庭建设状况

新中国建立前的文明家庭建设状况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文明家庭建设状况,第二个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文明家庭建设状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们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婚姻家庭中,妇女地位低微,同时受到政权、神权、族权、男权的多重压迫。人们要想建立婚姻关系,往往都是听从父母,换句话说就是结婚由不得自己,有可能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结婚的对象。这种婚姻观念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婚姻自由的观点。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下,纵然夫妻二人深爱对方,丈夫也必须要承担“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任务,所以要在妻子以外进行纳妾,以便于更多的生育子女,传宗接代。这时候的家庭结构和制度是畸形的,也就更谈不上文明家庭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西方新思想越来越受推崇,西方婚姻理论也随之盛行,这得到了知识分子们充分的谈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冲破封建婚姻的牢笼,社会开始呼吁离婚的自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就明确规定:在革命区内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并且禁止重婚和纳妾的行为,并确立了在革命区内男女离婚自由的原则。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就是一夫一妻制,只有真正实现一夫一妻制,才能消灭两性之间的不平等,消除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文明家庭建设状况

了解我国新中国建立后的文明家庭状况,就要先了解我国《婚姻法》的订立、修改、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封建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从根本上已经不适应新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第一部《婚姻法》出台了。这部法律中明确给出了应对的政策,并且司法部门也给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并在1980年、2001年两次对婚姻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通过几次修改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同时构建起我国婚姻家庭法律的基本体系。这三部《婚姻法》彻底确立了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观念也在此确定出来。这不仅标志着传统腐朽的旧观念彻底在中国得到改变,自由、平等、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婚恋家庭观念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同、推崇,也使得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形成具有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与支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的今天,我国的文明家庭建设情况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我国的婚姻家庭观处于重塑时期,关于文明家庭的建设基本属于空白。我国关于文明家庭、家庭文化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五好家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了推进家庭文化建设,我国陆续开始了“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最美家庭”建设。为了深化文明家庭建设,我国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以评比表彰各类活动为载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建设活动。

三、当代中国文明家庭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变革正在加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社会的改变促进家庭各方面的转变,人们对待婚姻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态度同时发生着转变。人们对待传统的婚姻家庭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作为社会以及家庭组成的最小细胞——人,在作为最基础细胞进行改变的时候,无数个家庭的细胞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不仅是在改变着家庭,同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家庭矛盾、代际矛盾等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家庭,更深远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如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优秀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父慈子孝”、“相敬如宾”等传统观念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大量涌入的新思想,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赶不上精神建设的步伐,家庭暴力现象也越来越多。婚内出轨、第三者插足、家庭冷暴力等家庭问题不断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家庭暴力中往往男性是施暴者,女性是受害者,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还会产生依赖心里,使施暴者愈加变本加厉。一切向钱看齐,以钱为本的思想,更加速着家庭暴力的产生。坚决杜绝家庭暴力,从思想源头改变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思想的改变形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家庭教育有所偏颇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现偏颇,将不利于家庭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每个家庭最大的心愿,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教育往往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上出现扭曲,教育孩子看重学习成绩,看轻品德教育,教育过度功利化等问题突出。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份好工作,好收入,让他们上名牌大学、重点高中、初中、甚至幼儿园不惜花费血本,买学区房、陪读、上课外辅导班、才艺班,孩子一天累的晕乎,家长忙得不亦乐乎,孩子的文化课分数越来越高,特长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造成了“分分分,父母的命根”,却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成长,導致孩子出现许多不良问题。近期发生的“北大学霸杀母案”震惊了整个教育界,映射着我们家庭教育上的偏颇。另外,现代家庭教育倾向于西方的自由式思想培养,强调孩子在集体中的获得,忽视孩子为集体的付出,对待他人、集体、社会表现十分冷淡,这是家庭教育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三)家庭养老矛盾日益加剧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医疗水平和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家庭养老问题也十分尖锐。当前,家庭的组成方式大多是一对年轻夫妇要供养1个孩子和4位甚至更多的老人,无论是在经济上的压力,还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无疑都给年轻夫妇带了繁重的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现在老龄人口的极速增加,老年人寿命的延长,使得社会养老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在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养老问题突出。现代年轻人虽然工资收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家庭道德的退步,也使得养老问题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家庭美德受到不良文化的冲击,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盛行,年轻人只顾自己的美好生活,不管父母的生活,在农村表现的更加突出,老人将一生的积蓄都花费在子女身上,但子女之间相互推脱,不赡养老人,甚至5、6个子女没有1个愿意赡养老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对老人不仅言语上过分,还拳打脚踢,迫使老人宁愿流浪也不和子女同住,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不断模糊,让人寒心。

四、 我国的家庭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文明家庭的建设一定要在充分认识我国存在的家庭问题基础上来研究,并详细地分析这些家庭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真正地构建现代的文明家庭。

(一)家庭自身的变化是导致家庭问题的内在因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由内因起决定作用,家庭问题的产生也是同样,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家庭结构作为家庭内部的基本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家庭问题的变化。

我国家庭模式从延续千年的几代同堂转为现今的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模式,家庭模式的小型化和核心化给家庭带来了新的矛盾。家庭联系由最初的亲子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为夫妻联系,夫妻关系逐步成为家庭的核心,由最初的不重要变成现在的核心,家庭构成也由原来的血亲联合,变成以婚姻为核心的構成,这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但这种改变也使新旧两种模式发生了冲突,传统的家庭模式遭到新型家庭模式的挑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关系,文明家庭的构建受到了阻碍。新时期的家庭功能,从以往注重家庭的生产、生育、赡养和家常事物中,转变成更加注重学习、教育、娱乐等方面,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家庭功能的转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是家庭成员生活理念的转变。尊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在不断丧失,一些有悖家庭伦理的虐老也时有发生,这些不利因素给文明家庭的建立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产生家庭问题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活生产力,也改变了劳动生产方式,在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某些变革中也必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各种问题。作为社会关系基本单位的家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必将会受到重大的冲击。在转型的社会中,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不均衡性和多元性使得人们更加向往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大都市去就业,这既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至于很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打拼,家里常年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意识已经广泛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和功利性已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更多的关注其物质基础,表现在房子有多大,车子是什么牌子,银行有多少存款,传统的婚姻价值观正在被打破。某些庸俗的思想腐蚀着年轻人的婚姻观,特别是在物质消费的刺激下,出现了婚姻价值丧失和爱情信仰缺乏的现象。赡养老人本就是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却变成了以金钱为条件的交换,更有甚者手足之间为了争夺父母的财产不惜拳脚相加,对簿公堂。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家庭问题的激化,家庭关系的功利化,使得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更加不易。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家庭关系也越来越简单化,家庭以夫妻为最小单元,年轻人个体意识越来越强,家庭成员、亲属关系变得淡漠。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这当代文明家庭的建设。

(三)社会意识的复杂性是家庭问题存在的诱导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些封建的落后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新时代女性不可避免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严重阻碍了文明家庭的建设。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个高速发达经济的时代,社会在不断转型和发展,人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的享受,淡化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家庭物质观念无限放大,家庭关系、夫妻关系被一味的物质追求所牵引着,家庭关系变的利益化、商品化和快餐化。同时,影视剧的不当引导,使得原本就物质的家庭关系,在舆论和诱导下更加摇摇欲坠。

(四)社会不良风气是滋生家庭问题的温床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西方的思想和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理念,一些错误的甚至是腐朽的负面思想,侵害着年轻人的价值观,改变了他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家庭问题的出现。

我国伦理文化的精神即我国传统的父慈子孝、夫义妇贞家庭美德,是建立家庭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越来越多人的行为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他们过分强调和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个性的解放和张扬,忘记了情感,忽视了家庭义务和责任。同样,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多样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多方位、多层次接受信息,人们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见识和视野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也毒害着他们,使得他们对家庭的观念更加淡薄,阻碍着我国文明家庭的构建和社会安全与稳定。

家庭对子女教育因各种错误信息的误导,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偏差,严重阻碍着和谐家庭的建立。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没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忽略德育培养;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只是单纯的呼吁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没有采取实质性有效措施,这些现状促使我们家庭成员道德伦理建设方面缺少必要的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周余宝.论家庭的本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4):25-2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3.

[3]王毅平,毕伟玉,姜玉欣.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家庭建设——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01,(1):18-19.

[4]王冠中.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功能弱化[J].探索,2006,5:41-42.

[5]王露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J].江苏大学学报,2007,(6):81-82.

〔责任编辑:张 毫〕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