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体现

2019-06-11 11:17林迎春于红红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工匠精神

林迎春 于红红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精神理念,是新常态经济下对职业技术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为此,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术人员培养的主阵地,必须积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和传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16-02

在德国、日本知名制造业中,无一例外存在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尊重和坚守“工匠精神”,才能掌握成功大门的钥匙。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国的制造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为此,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个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强培养人才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概述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一词来源于古代工匠在制作作品时精益求精、反复雕琢的理念。古代工匠在进行作品制作时,对其要求相对较高,经常在制作过程中反复雕琢,使产品进一步升华,力求创造出更优质的产品。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顾客至上、执着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又得以丰富,将严谨、耐心、敬业、淡泊名利等品质融入其中。目前在学术界对“工匠精神”仍未形成一个明确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技术能力,更是其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是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是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1]。

(二)“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经过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固定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术追求极致

技艺精湛、追求极致是工匠的生存之本,同样也是“工匠精神”对技术的追求价值体现。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在制造和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都拥有一份专注制作、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技术理念,并对自己的产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变,在一次次反思中、一次次否定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

2.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

拥有“工匠精神”的人在制造产品的时候,总是将自己的生活体会、职业敏感度以及自身的感悟充分融入其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 拥有“工匠精神”的人在制造产品的时候,更加注重心灵体验,力求在产品中体现“天人合一、法道自然”的审美境界。

3.追求崇高的道德取向

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拥有“工匠精神”的人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常常将“修身正己”作为为人处世最高的标准和要求。可以说,在优秀的工匠身上不仅拥有一种“经世致用”的神圣使命感,还拥有一份为之坚守终身的志向[2]。

二、“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均忽略了“工匠精神”这一核心灵魂。为了进一步调查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城市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以上的人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存在密切关系,85%的企業认为“工匠职业精神”是其在招聘职业人才时最看重的因素;53%的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并已经开始着手探索其培养路径。

可以看出,社会和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对职业院校来说,“工匠精神”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缺失的因素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导致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因素较多,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文化歧视

中国长期在“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白领至上”的错误观念,对体力劳动者、“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一定偏见,这就对“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带来了一定障碍。

2.教育体制缺陷

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体制中还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以至于多数家长和学生更加重视普通教育,而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轻视和偏见。同时,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均是以市场的技术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培养为主要任务,忽视并弱化了“工匠精神”的教育和传承,从而导致“工匠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3.办学模式僵化

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严重受到市场化思维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开设热门专业等,以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而忽视了学校本身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基础短缺、教学设备设施缺失等现状,以至于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出现频繁的专业更替现象,从而影响“工匠精神”的培养[3]。

4.工学结合不足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要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实现工学结合。但就目前而言,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将学校内部的实训作为工学结合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企业化的训练环境,很难形成一种“工匠精神”的培训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5.缺乏教师的引导

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的工作经历,根本没有经过专业的操作训练,更没有经过工匠师傅的历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

6.学生意识较弱

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弱,基本上都是没有达到普通教育标准而被迫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后均是以技能和工作谋求为主要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意识较强,但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式下,不仅要加强职业人才技术的培养,更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一)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工匠精神”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并据此重新定位办学目标,将工匠精神充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同时,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开工匠文化的营造。对此,职业教育学院必须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理念,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文化培育,通过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并定期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等,使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技能大赛活动,让学生在加工一个小零件、拧一颗螺丝钉的活动中培养专注、完美的精神,使其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4]。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必须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才能内化为职业人士的职业素质。因此,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方面,企业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训平台,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在良好的文化感染和熏陶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需求,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技能,并树立其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精神、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真正为企业发展所服务,并推动其发展[5]。

(三)优化课堂教学,践行“工匠精神”

让“工匠精神”走向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首先,学校必须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招聘工作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因为其在工作过程中已经养成较良好的“工匠精神”,具有较好的榜样效果;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以便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优化课程设置,将“工匠精神”教学理念充分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从而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凸显职业特性,以帮助学生形成“工匠精神”;最后,还要不断加大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所占的比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磨炼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耐力,并使其在实训过程中培养认真、极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6]。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针对目前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融入职业教育中,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催化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桂庭.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以工匠制度创造未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07-115.

[2]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2):63-65,78.

[3]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8):13-14.

[4]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6-71.

[5]芦羿君.“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6]施玉梅.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1):10-15.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周克耀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精益求精,收获蓝天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