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

2019-06-11 15:59郑亚楠
奋斗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舆论融合

郑亚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重要战略部署。2014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新闻单位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旨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刻阐述,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人民日报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这一重要判断,将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引发我们按照新的历史逻辑进行思考,即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完全就是一次重构。

逻辑之一:技术赋权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引擎

在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走向信息文明的演进中,媒介技术锻造了相应的媒介介质。报纸诞生于1609年,通讯社诞生于1835年,广播诞生于1920年,电视诞生于1936年,这些今天被定义为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其诞生都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一切正如谷登堡发明印刷术后,恩格斯笔下欧洲人的反应那样:“禁锢在独卷手抄书内的思想,无法传扬到四面八方”,而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看,刹那间,欧罗巴吵吵嚷嚷,多么激动,多么震惊;熊熊的火焰,宛若狂飙,喷射而出……”。随着历史的演进,技术促使媒介介质之间交叉、更替的时间越来越短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从阿帕网中分离出来的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全球,就如十九世纪末,电作为能源的一种供给方式给工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一样,互联网也正在重构人类的生活。当前,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发展期,应用于各行业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机器学习、可视化人工交互、无线传输技术、海量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群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类脑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扑面而来。以信息革命为基础、为核心、为主导的当代科技倒逼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倒逼传统媒体选择与全媒体时代相适配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两会报道中,可以感受到媒体在技术赋能下的融合“汇报单”。一批AI合成男女主播亮相,这些AI主播有基本的表情,有准确的唇语,而且能坐能站。新华社有“新小浩上两会”,还有第一个机器人女主播的节目“新小萌上两会”;人民网有“@全部人全息3D强影!这有一份‘立体陈诉等你来看”的主播;《光明日报》有“光亮政论——AI小明说两会”。一批5G、AR场景技术也投入使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在国际上初次实现5G技能一连传输4K超高清信号;新华社初次启用智能AR直播眼镜;《人民日报》使用5G客户终端装备(CPE)和VR全景相机;央视网初次在主题主线报道中运用“VR+AR”实现“全景陶醉看报道”等。以上探索再次表明,人类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人类信息需求的增长相依相伴,媒介技术史同时也是社会变革史,传播技术是塑造传播历史、社会历史的永动力量之一。同时,这也是我国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战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之二:国家治理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上和考察新闻单位时,对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全球已由PC时代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并逐渐走向智能传媒时代。首先,历史已步入国家治理的新时期。反观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中国曾长期属于工业后发国家,只有在迎来改革开放后,终于在上世纪末赶上了全球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具备了与全球同步发展的可能性。1993年,互联网有了万维功能,开始走进千家万户;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2009年以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网民已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智能手机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简单的通信功能,而是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的既有格局,重新规划了人际关系,也因此形成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社交网络。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个性化的网络应用成为人民生活的标配。在信息前所未有的海量丰富、能够被便捷获取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舆论生态的复杂性。历史坐标决定我们必须选择国家治理的新路径。其次,融合媒体有担当国家治理重任的义务。世界上任何传播都是意义的传播,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遮蔽性决定了传播内容的选择性。当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集结号吹响时,作为主流媒体,必须能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要乘风破浪、不畏浮云,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要以融合媒体的新架构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公共场域,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阵地。只有主流媒体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響力、公信力,我们的舆论场才能风清气正,凝聚共识;只有主流媒体担当起传播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方面的责任,才能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打开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网页或“地方领导留言板”APP,会发现这个栏目就是一部网上群众路线的微观史。创办12年来,该栏目的历史总留言1688473条,总回复1117112条。可以说这个栏目画出了网上网下同心圆,将群众心声和国家治理连在了一起。在线便民、零距离接触,通过这个同心圆,折射出的是人民对生活的希望、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人民的巨大肯定和党领导力量的不断增强。能不能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新形势下执政党治理水平的试金石。

逻辑之三:行业改革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非移动互联时代,以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为什么能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们既能成为时代船头的瞭望者,也能成为感知社会温凉的神经末梢。它们是全社会信息传播的最大通道。只有通过它们,人们才能及时地了解世界,准确地判断社会形势变化。互联网到来后,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获得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传统媒体信息垄断的地位被撼动。所以,传统媒体要想继续发展,就要与新兴媒体融合,与互联互通技术吻合,与智能社会契合。其一,移动传播优先原则。传统媒体应主动改变过去的生产模式,拥抱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实现信息发布的快速、海量、准确、实用、多样、个性。将策、釆、编、审、发,形成信息链条,构建新的生产流程。无论是突发性报道还是日常报道,都要在中央厨房的指挥下首先进行新媒体各个平台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增强时效性、影响力,让主流声音传得更远、讲得更强。其二,优质内容规模生产。虽然舆论场众声喧哗,但人们对主流声音的需求依然是刚性的;虽然信息芜杂,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拥有依然是稀缺的。内容为王的传播属性决定了媒体融合的过程也是内容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两年来“军装照”“时光博物馆”“新春走基层”都以“爆款”“10万+”赢得民心。可见,优质的智能传播产品才是正能量、好声音的依托。其三,网络传播人才聚集迭代。有人说,在传统媒体工作的人和在新媒体工作的人是两类物种,这个判断绝对中也包含着警醒。它提示我们媒体融合的最终生产要素是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得好是真本事。自2014年党中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2019年提出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媒体融合发展逐渐从“相加”迈向“相融”,目标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坚定。如果说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笔力、脑力与媒介机构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之间是生命个体与事业整体的辩证,是基础与升华的统一的话,那么,在媒体融合中定会产生属于新时代全媒体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精彩答案。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舆论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