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作业:推进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019-06-12 08:32刘善娜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解题知识点作业

□ 刘善娜

复习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查漏补缺、拓展提升。到了六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层次。改变一味解题讲题的复习模式,让学生深度有效地参与到复习的课前、课中、课后中来,是一线教师认可的理念。但是,如何实践,如何简单可操作又复习有效?

经由教学实践发现,探究性作业是非常有效的推进载体。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小学生在探究问题引领下,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究,以培养解决问题、探究、推理、传意、构思等数学高阶思维为着眼点,呈现整个探究过程的数学作业,有助于学生呈现个性思考,自主融入复习过程。

六年级第二学期和其他学期不同,这一学期的总复习包含六下各单元复习和毕业总复习。各单元知识的复习相对较快,属于平行式推进,重在整理、表达与单元过关,而毕业总复习时间长,属于递进式三轮推进,重在知识回顾、策略提升与综合检测。下面,笔者就这两段复习教学的基本策略做一个简单阐述。

一、六下各单元复习教学:择整理、表达、过关式作业融合推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负数、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等内容。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与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相关联的知识基本在上册的百分数(一)、分数除法、比、圆单元中。所以,单元复习可以较为独立地进行,与以往知识的关联梳理则可以统一放入毕业总复习中。

既然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复习,结合复习的功能,可以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究性作业进行复习教学。

类型一:表格式整理

【设计特点】

表格内填写内容的设计必定需要学生去“看书”、去“看错题”,去思考自己的“会”与“不会”。

【作业举例】

单元复习课前的作业表格

学生在填写这份表格时,需要通过看书来回忆相关知识点,再通过翻看错例重新思考和提炼自己的“纠错秘籍”,本质上是方法层面的回顾。而学生仍然觉得有疑问的地方,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或者拓展点,值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墨展开。

如运算意义的复习课。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点状解题练习后感受到的疑惑,这样的问题直接指向了租船问题的模型特征归结。

【作业与复习课对接流程】

问题1:这一单元分为几个板块?主要有哪些知识?

这个问题指向的目标是:梳理知识网络。

学生课前已经完成梳理,能很快罗列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板书配合梳理网络。每个单元都会有比较核心的知识,所以梳理知识网络时就可以凸显“根”和“叶”,抓住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2:同桌交换复习作业单,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哪块知识比较难?你现在有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指向的目标是:查漏补缺质疑。

毕竟已经学完一段时间,又是学生课前独立思考的结果,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在相互交流中,能比较分析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更能发现错误,发现问题。这一个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多发现问题,包括同伴的错误,多提出问题,推动集体交流。

问题3:大家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提到了这些问题比较难,我们来重点分析几道题。

如果说,前2个问题都是借助课前的探究性作业展开的话,这一板块则是教师层面备课的重点。教师基于对本单元知识的重难点把握,进行大约15分钟的练习巩固和拓展。15分钟时间,练什么题,如何一题多练、一题多解,如何扣住学生的发展点来设计解题习题,都是需要立足于班级实际情况去思考的问题。

类型二:板块式梳理

【设计特点】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读知识、梳理沟通,可以规定必要的一两个如“知识回顾”“我的疑惑”等栏目,其余内容学生可依据知识的特点自行设计创编。学生制作的自由度更大,适合周末或小长假时布置。

【作业举例】

百分数(二)单元复习作业

【作业与教学流程】

课堂对接:在课堂上,板块式复习作业的使用与上文所述的复习表的对接使用基本一致:梳理网络,查漏补缺质疑。

课后对接:课后,将学生作品展示粘贴在教室墙上。一用于展示交流鼓励,二用于进一步开展“啄木鸟”找错活动,让学生查看学习同伴的作品,发现一处错误给积分奖励。

类型三:单元命题式梳理

【设计特点】

单元过关检测前,让学生猜题式命题。学生需要综合考量整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猜过关卷可能考查什么内容,并根据猜测编题。猜题的过程是对整个单元重难点的把握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学生命题和教师命题,目标指向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为学生做好先期铺垫:指定选题资料,如数学书、作业本、数学报等;可以帮学生择定题型和题数,如圆柱和圆锥单元总共出10道题,5道填空,5道解决问题。最后只要对照过关卷看他们“猜题”成果如何,以解答思路(数据可以不同)为核对标准,猜对1题就给过关卷加1分,类推。

二、毕业总复习三轮教学:以解读、归纳、反思式作业分层推进

完成了六年级下册的单元知识复习之后,就进入了毕业总复习。总复习耗时较长,问题较多。

有些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是先按教材的编排复习完书上的内容,做完相应的课堂作业,然后统一做一份又一份的习题卷。之所以会有部分教师一直以“考考考”的形式进行总复习,是因为检测卷本身的确有一定的“巩固、查漏补缺、拓展提升”的功用。但优秀学生会在这个过程里感到厌烦,基础薄弱的学生常常是这张做错下一张还是做错。为了缓解总复习的枯燥,可以通过召开考前重点透露发布会、二次改卷等形式适当化解沉闷的气氛。考前重点透露发布会,也就是考卷的同类题型练习透露,吸引学生专注倾听,然后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其实就是讲评提前,能提高一定的积极性;二次改卷是第一次改卷不批分,只改出对的地方,发下去,再考20分钟,收卷,再打错,写上得分,这20分钟的思考和订正效果会上佳。

那么,以“知识回顾、策略提升、综合检测”三轮分步推进的复习与之比较,优性体现在哪里呢?第一轮“知识回顾”,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网络建构更加扎实,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整体架构更加清晰明了。考考考,就是一直点状的检测。学生常常会出现“考过的题考得好点,没考过的题就一团糟”的情况。其次,第二轮“策略提升”虽然只有七八节课,但却是针对学生的“缺漏”进行针对性解题指导和策略提点,关注的是方法的优化,解题能力的提升。再次,总复习历时较长,三轮推进复习,整个课堂和作业就在不断变化中,探究作业又让学生完全参与了复习过程,复习阶段就不是“炒冷饭”,而是“新拓展”。

(一)解读分析型探究作业推进第一轮复习:知识回顾与梳理

【作业布置时机】

复习课前。

这个阶段,复习的知识呈块状分布,要努力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当初是如何推导的,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要知道求圆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也就是要获取什么基础数据……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回顾。教师可以经常对学生说:“这是几年级学的知识呢?现在的你可和当初不一样了,你现在觉得可以怎样解决?怎样思考?”学生常常会有感而发,当初觉得难的问题,现在并不难了。

这个复习过程,可以依托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配套的课堂作业本展开。由于都是学生学过的知识,所以第一轮复习可以采用前置探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复习课前先自行复习。

【作业举例】

如这一轮第一次探究作业的要求为:

a.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1页上的习题。

b.制作这块内容复习导图,可以参考以下“温馨提示”。

学生需要先解题,再去剖析这些题目背后到底蕴含了哪些知识点,去思考哪些题目比较难,哪些题目容易错,想想自己有什么困难。

【作业与复习课对接流程】

问题1:《课堂作业本》第51页上的习题,你们解读出来了哪些知识点?你是怎么解读的?谁还有补充?

这个问题指向的目标是:学会从一道道题看知识点,能以不变的“本”应对变化多端的“形”。

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出很多习题。让学生多解读习题,思考背后的知识点,学生慢慢就会发现这道题和那道题原来都是要运用这个知识点,有助于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能力。以“解读”为重心,教师借助板书梳理成知识树,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根”“枝”“叶”。

问题2:同桌交换作业单,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哪块知识比较难?你现在有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指向的目标是:查漏补缺质疑。与单元复习类似。

问题3:大家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提到了这些问题比较难,我们来重点分析几道题。

教师基于对该板块知识的重难点把握,进行大约10分钟的练习巩固和拓展。练习的设计,要关注两个点,一是要立足该板块知识要点补充《课堂作业本》缺失的相应练习,二是解答的难度要略高于《课堂作业本》上复习题的难度。只能是略高,在第一轮的知识梳理阶段,知识点不要挖很深,主要是基本知识回顾。

(二)方法归纳型探究作业推进第二轮复习:策略归纳与提升

【作业布置时机】

复习课后。

这一阶段,复习的内容属于线轴式,从这个知识点到那个知识点,把运用同一种策略的知识点放到一块复习,重点是策略的提升。如画草图、假设法、抓住不变量求“1”、等积变形用方程等策略,课堂呈现类似新授课的状态。

【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错题引入→分析原因→提炼策略→练习。

如“用‘草图法’解决平面图形问题”一课。学生求圆环面积时,很容易出错,两个立体图形拼起来求表面积的出错率也很高。

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出发,落实“画草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教学。一节课就讲一两题,让每个学生都动手画一画,形成画草图的基本策略意识:一要画出简单的基本图形;二要标注数据,使自己能在图中找到图形的基础数据,如圆环的两个半径值。

又如“用方程解决‘等积变形’问题”一课。这类问题,数据信息较多,分析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思路混乱的现象。在肯定学生的一般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的共同点——等积变形。“积”既然不变,就可以发现“相等”的数量关系,就适合用方程来解答。不变的是“体积”,变化的是形态,需要选用各自的体积公式。这样分析下来,就发现这样的思路:只要两种立体形态的体积公式掌握了,就没有大的问题了。

【探究作业设计举例】

如探究问题:“草图法”的妙用,请举例说明。

探究问题:一招收服“等积变形”题,请举例说明。

完成这样的探究作业,学生需要举例来说明方法的巧妙。举例的过程,是回顾的过程,也是解题练习的过程,而描述解答这一类题的方法的过程,则是自我归纳、巩固策略的过程。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达成练习目的,更有方法能力多方面的提升。

(三)错题反思型探究作业推进第三轮复习:综合检测提升

到了第三轮,主要的复习手段就是检测卷+讲评反思。检测不需要多,一般近三年的毕业卷检测分析就可以了。可以透过一张卷子的错题,引申至一类习题,举一反三。一张卷子的分析一般需要两到三节课,一边分析一边加入该类练习。

【作业布置时机】

检测讲评之后。

【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出错人数超过10人的题目)归类分析→分析错误原因→变式练习跟进。

每次检测之后,需要统计每道题出错的人数。工作量很大,但非常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小助手一起批改卷子的对错,教师则进行扣分结分和统计出错率。在每道题扣分的过程中,教师一样可以掌握学生的解答情况,所以这样的精力置换是可行的。

比如某年毕业卷填空题中一题为:“把一根长为4米的圆柱形木料沿横截面锯成4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90平方厘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此题出错人数较多。在课堂上,呈现错例后进行分析,然后要进行变式。

通过变式,使学生抓住这一类题解题的关键点,而“画草图”是把握关键点的一个好方法。

对于这一类问题,学生如果能自己想到用数据代入——举例的方法,问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样的题目看似不同,就可以放在一起讲解,使学生解答问题更加灵活,从方法视角去分析题目的能力得到发展。

【探究作业设计举例】

如探究问题:综合卷一检测后进行错例分析与反思。结合自己的订正情况和教师、同伴的讲解,分析一下自己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在有什么好方法去解决?现在还有什么困惑?

这样的六下复习,整个过程充满变化和思考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第一轮知识回顾的练习设计,第二轮方法策略的提升课,第三轮检测卷的分析课件,都可以循环使用,针对每一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些修改即可。这样的一轮轮积累,才是有助于师生成长的积累。

此外,三轮复习的坚守,必定会导致学生测试次数大大减少。教师又会担忧一个问题——万一其中的一道题目毕业卷上出现了,学生没做到过,岂不吃了大亏?这就要求教师反复筛选练习卷中的好题。选题是需要精力的,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班级里学有余力的学生,这将是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力的机会。此处不做展开。

猜你喜欢
解题知识点作业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用“同样多”解题
作业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解题勿忘我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