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山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综合配套技术试验

2019-06-12 03:57赵敬钊田茂会李润忠
防护林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石质植苗立地条件

赵敬钊,田茂会,李润忠

(1.湄潭县林业局,贵州 遵义 564100;2.湄潭县黄家坝街道林业站,贵州 遵义 564100)

湄潭县地处黔北乌江流域,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形成的石质山地广布,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临时性干旱较为频繁,新种植成活的苗木抗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很弱,对于频繁性的临时干旱极为敏感[1],因此石质山地造林除了造林成活率不高外,造林保存率也非常低。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进程加快,到2015年,全县已宣布无宜林荒山,剩下的无林地多为砂石山、半石山、废弃砂场等难利用地。这些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难度大,造林要求高,所需投入大,为彻底解决造林绿化最后剩下的“硬骨头”,开展石质山地造林试验示范,探索出一整套科学、合理、适用的造林技术方法,对推进全县困难地造林绿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造林地基本情况

1.1 造林地选择

为了使本次造林试验具有代表性,技术人员在黄家坝街道漆树湾、湄江街道枇杷坳和高台镇尖坡三个地方,选择立地条件相似,均历经造林失败的砂石山无林地进行造林对比试验。三个造林试验地块立地因子调查见表1。

表1 造林地立地因子调查结果

造林立地条件均为典型的低山、丘陵白云质灰岩砂石山地,坡度15~25°,土壤为石灰土,土层厚15~25 cm,石砾含量15%~30%。白云质砂石山其表面剥蚀严重,土被虽大部分连片,发育为砂质石灰土,但土壤瘠薄,土壤经常处于干旱状态。

1.2 造林地植被

造林试验点植被为典型的灌丛、草坡型,以扭黄茅形成的单优势群落。主要灌木树种有烟管荚蒾、火棘、马桑、悬钩子、小果蔷薇、黄荆、盐肤木、月月青、细叶铁仔等,高度0.6~1.5 m,盖度15%~20%,呈丛状分布。主要草本植物有扭黄茅、白茅、五节芒、蕨类、地瓜藤等,高度0.2~1.2 m,盖度85%~90%,呈片状均匀分布。灌丛中零星分布有少量的人工栽植后保留下来的滇柏和女贞幼苗幼树,高度0.6~0.8 m,长势一般。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造林工具 造林工具包括铁锹、锄头、镰刀、皮尺、塑料绳、竹框、石灰等。

2.1.2 苗木 针对造林地土壤瘠薄,石砾含量高,造林不易成活等特点,在树种选择上要同时考虑实地适树和绿化美化的需要,本次试验苗木选择3年生女贞移植苗和1年生滇柏容器苗,对照用1年生滇柏裸根苗和女贞裸根苗。

本次造林试验用苗为一年生滇柏塑料袋容器苗,为县林业局专为本次造林试验,在当地指定专人订单生产的苗木,苗高45~50 cm,地径0.35~0.45 cm,苗木充分木质化,无枯梢。女贞选用3年生移植苗,苗高80~90 cm,地径1~1.2 cm,苗木根系带土,用塑料袋包扎运到造林地。为减少女贞苗水分散失,提高造林成活率,防止枯梢,栽植前由专人对女贞苗进行适度疏叶,保留1/3叶片。

2.2 试验方法

2014年1月中下旬,利用大穴整地、容器苗造林、灌草覆盖植苗穴综合配套技术,分别在三个造林试验点进行造林对照试验,当年7月20—25日,对造林成活率、土壤干湿度进行调查,2016年10月20—25日作造林保存率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统计数据,判定造林试验结果。

2.2.1 割灌除草 利用当地农户用短把镰刀进行带状割灌除草,尽量保留原生乔木幼苗幼树,并把割除的灌草捆成小捆堆放于林地中供苗木栽植后覆盖备用。带间距为造林行距3 m,割灌带宽80~100 cm。

2.2.2 大穴整地 割灌除草结束后,按2 m株距进行定点,采用大穴状整地,整地规格50 cm×50 cm×40 cm,对照用常规30 cm×30 cm×20 cm规格小穴状整地。整地结束及时回填土壤,以防止土壤失水干燥,回填过程中需捡出粗石块、草蔸和树根。

2.2.3 苗木栽植 植苗穴土壤回填结束,待雨后土壤充分湿润,便组织苗木栽植,植苗时将苗放于穴正中,做到苗正根疏,踩紧踩实,最后壅成“泡巴形”。植苗时须严格按试验设计的树种及苗木类型配置模式进行配置,试验行用滇柏容器苗和女贞带土移植苗,对照用1年生滇柏裸根苗和女贞裸根苗。

2.2.4 覆盖灌草 植苗结束后,将造林地清理割除的灌草覆盖于植苗穴上,每株用灌草2 kg左右,覆盖厚度4~6 cm,最后在灌草上覆盖少量石块或土块压实。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配套技术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

按照造林试验方案,按时调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当年新梢高,每个试验区分树种调查100株,4次重复,并与常规造林对照。

表2 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和当年新梢生长调查结果

通过4个试验区2个树种造林对照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取综合配套技术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5~31个百分点,提高造林保存率12~26个百分点,当年新梢生长量增加19.7~23.6 cm,与对照试验结果显著差异。

3.2 灌草覆盖对植苗穴土壤的影响

利用造林地的野生灌草作材料,在湄潭石质山地取材方便,通过覆盖灌草,解决了促进苗木生根,抗旱保成活率问题,同时增加了土壤肥力。一是利用灌草覆盖层切断了土壤毛细管水分流通渠道,阻止或减缓了植苗穴土壤的水分蒸发,起到了抗旱保墒的效果;二是覆盖层腐烂后可增加土壤肥力,为栽植的幼苗起到增加肥料的作用[2]。

3.3 造林成本分析

造林经费投入是保障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成功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相关技术和措施无法在造林施工中应用实施,造林成效难以保障,甚至失败。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必要投入主要包括造林地清理、整地、苗木、栽植、抚育和管护等费用,通过本次造林试验调查,相关参数见表3。

表3 石质山地造林费用调查结果

从本次造林费用调查结果分析,以湄潭县为例,在黔北地区实施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塑料容器苗造林的最低费用每667 m2不得少于965元,带土移植大苗造林的最低费用667 m2不得少于1 765元。

4 结论

4.1 大穴整地、容器苗、覆盖灌草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高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强抗旱保墒,促进苗木生长,确保造林成效,达到造一片成功一片,成林一片。即使遇到干旱严重时,可确保造林一次性达到或超过国家验收标准,无须补植,节省了造林成本,避免了同一地点“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

4.2 植苗穴覆盖灌草,结合造林前林地清理就地取材,简单易行,抗旱保墒效果好。覆盖的灌草腐烂后可增加植苗穴局部土壤的肥力,减少造林地野生杂草数量,对控制造林地当年火灾隐患也有一定作用。

4.3 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较一般宜林地造林,技术要求高,难度和风险大,造林投入是一般造林的2倍以上,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石质山地等困难立地条件造林应加大投入,才能确保造林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石质植苗立地条件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露天石质文物表面苔藓的科学认知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技惊世界
北方常用造林工具介绍
不同立地条件6年生云南松幼林的生产力及其分配研究
浅谈循化县云杉的造林种植技术方法
改善华蓥山森林立地条件措施浅析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技术探讨
浅谈植树造林的主要技术方法
接穗品种等因素对核桃嫁接改良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