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人须当真人弄,一口能传万口言

2019-06-12 15:58邵凤丽
百科知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傀儡木偶戏木偶

邵凤丽

“刻木为偶,以偶作戏”,说的就是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中国木偶戏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是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中国木偶戏的历史非常悠久。关于木偶戏的起源,通常认为早期的木偶并非是为了娱乐,而是主要在丧葬仪式上使用,它的前身是俑。商周时期,奴隶主死后常常要用奴隶殉葬,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的主体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用活人殉葬的习俗逐渐被废止,于是就出现了用草、木制作的假人。早期制作的俑造型比较简陋,只是粗略具备了人体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俑的制作工艺不断精进,并从中发展出一种可以灵活活动的木俑。

木俑最初在丧葬仪式中使用,模拟方相氏驱祟逐鬼,被称为“丧家之乐”,直到汉代末期才开始在一些喜庆娱乐场合使用。《魏书·杜夔传》中记载,三国时期,扶风人马钧能利用水力激发,让木人击鼓吹箫,还能让木人跳丸、掷剑、倒立等。可见当时木偶的制作技艺已经非常高超。

到了隋唐时期,木偶戏的发展日臻成熟。一方面木偶戏已经能演出比较复杂的故事。隋炀帝曾和众大臣在曲水观看水上木偶,演出的节目共“七十二势”,有《周处斩蛟》《许由洗耳》《巨灵开山》《屈原遇渔父》《刘备过檀溪》等故事。另一方面,当时木偶戏在民间流行也很广,成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集异录》中记载,唐玄宗十分喜好斗鸡,贵臣外戚也都趋之若鹜,一些贫寒的人虽也喜欢斗鸡,但是只能用木偶表演斗鸡。从这则记录中可以推测当时木偶戏已经非常普及。

关于当时木偶戏的种类,唐代文人梁煌在《傀儡吟》中说:“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刻木牵丝”指的就是提线木偶。到了宋代,木偶戏已成为当时戏剧领域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一个剧种。南宋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木偶戏艺人。《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崇观以来,在瓦肆技艺中,有杖头傀儡任小三、悬丝傀儡张金线和药发傀儡李外宁等。另外,周密在《武林旧事·诸色技艺人·傀儡条》中也记载:“傀儡有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五种不同类型。”

唐代《朝野佥载》中也记载了一个有关木偶的故事:杭州杨务廉制作了一个十分精巧的木偶,这个木偶不仅能用手捧着一个木碗沿街乞讨,还会发出声音,每天都有几千人给木偶施舍钱财。洛州殷文亮制作的小木人还可以有条不紊地给人斟酒、敬酒,兩旁的“木歌女”唱歌吹笙,如果酒没喝完,“木歌女”就会用乐声催促,如果一饮而尽,小木人就会上来斟酒。

唐宋以后,随着雕塑、绘画、文学的蓬勃发展,木偶的动作越来越灵活,木偶戏的剧情也日益复杂。当时老百姓最爱看名叫“鲍老”“郭郎”的木偶表演,它们穿着宽松衣裳,表演滑稽,还配有唱词,常常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元、明曲中的《鲍老儿》《憨郭郎》等曲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木偶戏常用鼓和笛子两种伴奏乐器,黄庭坚诗云:“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在明清时期的日常生活中,木偶戏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点从明清两代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无论古今,有了木偶戏,孩子们的生活就有了无穷的乐趣:“广场上,大戏台,小朋友,坐排排。锣鼓敲,咚锵锵,木偶戏,演起来。小蝌蚪,找妈妈,小白兔,拔青菜。锦鲤鱼,跃龙门,孙悟空,打妖怪。说唱蹦跳真精彩,笑声阵阵飞天外。”

幕后真人牵线索,台前假偶振衣冠

在木偶戏表演中有一种提线木偶,又称“悬丝傀儡”,艺人通过提拉丝线来控制木偶做出各种动作。提线木偶比较大,一般高两至六尺(0.6米~2米)左右,由偶头、笼腹、四肢、偶衣、提线和勾牌等部件组成。

木偶的偶头不仅造型精致,而且特别灵活,多用柳木、樟木等原料雕刻,中间是空的,内部安装联动机关,用来操控偶头的各种动作。笼腹一般是用竹子制成,分量较轻,容易提举。木偶的手分挥扇走笔的“文”和舞枪弄棍的“武”两种,脚分旦、赤、靴等,如果是女性,就穿绣花鞋;如果是身份地位比较低的男性,就光着脚不穿鞋;如果是文臣、武将等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脚上就穿靴。勾牌是艺人通过提线操控木偶关节活动的终端。

提线木偶戏以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泉州木偶戏为重要代表。在泉州地区,每逢婚丧嫁娶、寿辰、婴儿周岁、修盖新房、迎神赛会等重要日子,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郑重。因此,泉州地区自古以来就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至今还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独特的“傀儡调”,并且形成了一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一口能传千古事,两手举起百万兵

杖头木偶,又名杖头傀儡、举偶,这种木偶高约二尺(0.6米)左右,头部和四肢多为中空,装有3根操纵杆,头部的操纵杆是主杆,双手及其他是侧杆。艺人表演时一手持主杆,一手持侧杆,将木偶举过头顶进行表演。如果将手杆放在木偶衣服里面进行操作,叫作内操纵杖头木偶;如果手杆放在木偶衣服外面进行操作,叫作外操纵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种类繁多,按照地域划分,主要有三大杖头木偶戏:西北地区的“耍杆子戏”、西南地区的“木脑壳戏”和南部地区的“托戏”。在山西孝义地区,人们十分喜爱杖头木偶戏。孝义木偶造型简洁、神态灵动,机关设计巧妙。旧时,木偶、皮影各成戏班,但因为晚间照明条件差,无法演出木偶戏,而皮影戏班恰好需要灯光照明,只好在晚上演出,白天只能空等,于是慢慢地,木偶戏班就和皮影戏班合并成为灯影班,当地俗话形容“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

万古人情囊布里,千秋事业弹指间

在木偶戏当中,有一种十分小巧的木偶—布袋木偶,也称“手托傀儡”“指头木偶”“掌中宝”。这种布袋木偶形体很小,约一尺(0.3米)大小,由头、双手和偶衣组成,艺人表演时直接把手伸入布袋,食指控制偶头,中指、拇指控制木偶的双手,手掌支撑偶衣代表下肢,多数时候艺人要同时用左右手控制木偶。

人们常常称布袋木偶艺人或戏班为“掌上班”。“八寸戏偶,五指乾坤。”布袋木偶操纵灵活、行为简洁,主要以表演神话传说为主。布袋木偶戏的种类包括扁担戏、被窝戏、耍苟利子、布袋戏等。扁担戏是用一根扁担挑起木偶、乐器等物,表演时用扁担支撑出一个戏台而得名。被窝戏是因为一副扁担不仅挑着演出用具,还挑着生活用的被褥。耍苟利子是北京人对扁担戏的俗称。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扬州演出的扁担戏:“(凤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佩,金鼓喧阂,词白则用叫顺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所谓“叫顺子”,就是模仿人的声音来伴奏和说唱。

有口无口口对口,是人非人人舞人

铁枝木偶戏是在广东一带流行的民间傀儡戏,也叫“铁线木偶戏”“阳窗纸影戏”,又因为它发源于潮州一带,被人称为“潮州木偶戏”。

铁枝木偶戏与皮影戏关系十分密切,是在纸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末时,潮州的皮影戏开始“木偶戏化”,艺人们将原来皮影戏中的皮影进行了替换,用稻草捆成身体,再用纸扎成手,用木头做脚,用泥做头,木偶的后边和双手还被安装上一根硬铁丝来操纵,完成各种表演动作,这也是铁枝木偶戏最大的特点。

在潮州地区,木偶戏的唱腔融合了“昆曲”“梆子腔”“弋阳戏”等戏曲的特点,又采用了大量潮汕当地的素材,逐步形成了今天潮汕地区为人所熟知的铁枝木偶戏。清代黄钊的《潮居中杂诗》中写道:“落彤朝问鬼,影戏夜酬神。”从皮影戏到铁枝木偶戏的彻底转变发生在20世纪初期,艺人们开始用帘布作幕布,直接在幕布后面操作,让木偶直接在舞台上表演。潮汕人非常喜歡木偶戏,当地人把木偶戏当作真正的“老爷戏”。

按照传统习俗,木偶戏要在人戏之前演出,真人演出的潮剧要排在木偶戏之后。当地木偶戏班表演的剧目主要是吉祥戏,开台时演《五福连》,也称《八仙祝寿》。铁枝木偶戏班的传统配置是9个人,3个艺人操纵木偶,3个艺人负责演唱,3个艺人配乐伴奏。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拔、抖等,小小的木偶会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等动作,操纵技艺十分独特。演出时,在台上正中的人,通常是资历较浅的小徒,叫中剧;位于台上左侧的人,是操纵偶人的二号人物叫副剧;位于台上右侧的人,是戏班资深台柱,叫正剧。

除了以上几种木偶戏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药发木偶戏。药发木偶戏又称“放花木偶”,这是将烟花和木偶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这种药发木偶戏通常在庙会、年节、寿诞等大型活动上表演。演出时,艺人们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在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木偶凌空飞旋,色彩斑斓。泰顺药发木偶的基本单位是“树”,因为它的一切活动都要在一根长长的毛竹杆上完成,主要经过5个主要步骤,分别是制火药、烟花及造型动作、花树干制作、花树组装、竖立和燃放。

须臾舞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

木偶戏要想演的好,受到观众的喜爱,首先要看木偶的造型是否精美、灵动。造型艺术是木偶戏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主要经历了“三雕七画”“雕绘结合”和“创造性发挥”三个阶段。

在木偶戏发展初期,木偶造型讲究“三雕七画”,说的

是“三分雕刻,七分绘画”,这阶段艺人们认为雕刻是木偶的基础,而绘画是点睛之笔,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雕刻木偶上。木偶最传神的部分是偶头,想要制作出一个完美的偶头,艺人们要耗费许多心力,精心雕刻,不能错过每一个细节。后来,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开始将雕刻和绘画并重,绘画色彩方面得到了凸显,还出现了“南江北徐”两位有名的匠师,即南派江加走和北派徐年松,他们在雕刻和绘画方面造诣颇深,深刻影响了木偶造型艺术的发展。第三阶段“创造性发挥”阶段,又称“三分雕三分画二分材二分艺术”阶段,这时雕刻、绘画仍占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木偶的偶头可以改用更加轻便的纸张、塑料等材料,服装的材料也改用更加飘逸的丝绸、聚酯纤维等现代材料,整体艺术风格开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木偶戏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简单的舞台、惟妙惟肖的道具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木偶戏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弘扬、传承了中华民族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猜你喜欢
傀儡木偶戏木偶
木偶和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水傀儡考论
传统戏剧——木偶戏
东汉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木偶戏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傀儡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