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农民市民化进程中老年教育大有可为

2019-06-13 06:56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市民化城镇化老年人

【内容提要】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成为破题关键。目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尤其是农村中老年群体,文化素质较低,市民化进程滞后。本文探寻在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下,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旨在抓住契机,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素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推动城乡老年教育均衡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进程。

国家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其核心和重点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真正打消农民跟市民的根本区别,使进城人口实现三维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换;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移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内,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极大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使农村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涉及农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以及行为意识的文明化。而这一切的转变,最迫切需要的是教育。在新形势下,农村老年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农村老年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实现新突破,是一个现实课题。

站在新型城镇化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农村老年教育的角色和功能

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让广大农村中老年人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这是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新形势的需要。

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区分,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户籍制度改革能为教育公平带来哪些推动?城乡老年教育差别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需要,也成为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尤其是农村中老年群体,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在观念转变及文化融合方面,仍然表现出与现代城市文明不合拍的落后、偏狭、封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并没有因户籍身份的改变而有实质性的提高,相反由于不适应城市文明要求,难以融入城市化,而且其负面影响将延续到孙辈,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现在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群出生在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教育落后,现今70岁左右的老年人中很多没有进过正规校门,有些老年人年轻时只上过农民夜校。60岁左右的老年人也只是接受过初等教育,只有少数人接受过初高中教育。这个庞大群体进入老年时代,已成为老年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人群。

农民变市民,是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老年人必然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老年人生活将显著改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增加,学习欲望不断增强。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开拓新视野,这将为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同时,新型城镇化以居住相对集中化为突破口,而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强了老年人之间的联系,为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创造了条件。

农村文化养老的需要。笔者在农村调研发现,很多农村成了“空心村”。现在年轻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即农民工将配偶和子女也带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而年迈的老年人留在农村。以前农村老人还能互相串门、聊天,现在这种传统的社交方式日渐缩减,农村生活公共空间缺失。农村老年人大量空闲时间难以打发,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或者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匮乏。可以说,农村老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中国农村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这种养老方式之所以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家庭养老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农村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功能逐渐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开始解体,家庭养老这种传统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的地位也开始松动,“养儿防老”“三代同堂”这些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美好希冀和许多老年人渴望的理想家庭模式,正与现实发生碰撞,使农村养老面临着新情况和新挑战。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成了农村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相当多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孤独单调,焦虑无助,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活得有乐趣,重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其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老年学校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学习教育和各项文艺活动,丰富闲暇生活,使他们感受到一种自我参与、自我体验的愉悦,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使老年人身心得到愉悦,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另一方面,组织起来的老年人群体,是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余热,为农村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使得老人能够感受到服务他人的生命价值,做到“老有所为”。所以要以先进的文化在农村催生新思想、新观念,激励农村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学校学习,让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是改善老年人处境的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农村老年教育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了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真正让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广大农村中老年人渴望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农村老年教育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三无”(无场地、无人员、无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而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困难,在城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全面创办农村老年学校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使勉强办起来,也难以巩固,这一困局亟需破解。

对策与建议

纵观世界各国的农民市民化,政府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借助新型城镇化的东风,抓住当前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事业的良好契机,将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来抓,融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全面提升中老年农民的劳动技能、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并融入城市市民阶层。

推进立法工作,促进教育公平。鉴于目前仍存在农村老年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办学层次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政策落实不力、扶持力度不大等问题,亟需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将老年教育纳入法制轨道,把完善保障政策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保障农村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使老年教育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依法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教育公平。

强化政府责任,理顺工作体制。成立由党委分管领导挂帅,民政、老龄、教育、文化、劳动、农业等部门参与的老年教育工作领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政府主导,一方牵头,多方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同时,立足于规范运作:一是建立督导机制。定期对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同步的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投入,完善农村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党委、政府要对基层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实行目标考核,调动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农村老年教育先进办学标准,每年开展评先选优活动,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坚持优化布局,提高办学效益。要在差别中推进相对均衡,在均衡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要实行区域统筹规划,与中心村、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老年学校规划位置、办学规模和覆盖范围上进行科学测算,谋求更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一是每一个乡(镇)都应当办好一所老年学校,使之成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基地。二是乡(镇)校在部分村校办分校或教学点,由乡(镇)校直接排课、授课。三是老年人较多、较集中的村办校,形成以县级老年大学为龙头,以乡(镇)校为骨干,以村校为基础的老年教育网络。

推动资源共享,抓好软硬件建设。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应致力于资源共享,要做到师资、校舍、设备等均衡发展。充分整合农村中小学校、基层文化站点、农家书屋、农村远程教育以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等相关资源。针对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居住分散、距离较远、路况较差的现实情况,将农村老年学校建设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老人活动中心、“幸福养老大课堂”援建项目等统筹规划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条件,降低办学成本。同时,激发老年人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引导老年人聚集,为创办老年学校凝聚人气,增强老年学校办学吸引力。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闲置的校舍,可经过改造,用于举办老年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从中小学分流教师到老年学校,既优化了教师队伍,又为广大老年农民接受学习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福建省德化县是个典型山区县,辖有18个乡镇、202个村居,创办老年学校221所,建校率100%;在校学员总数1.5万多人,入学率46%,位居福建省前列,其办学经验主要是坚持优化资源,“五个结合”解决办学场所。一是新建老年学校校舍10所,占村校总数的5%;二是老年学校与村部共用51所,占村校总数的25.3%;三是划拨公用房给老年学校使用18所,占村校总数的9%;四是借用闲置的中小学校舍111所,占村校总数的55%;五是利用祠堂等场所14所,占村校总数的7%。全县202所村、社区老年学校现有室内校舍面积3万多平方米,生均达2.04平方米。

发挥示范作用,促进规范化发展。县级老年大学在整个老年教育网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对农村老年教育起着直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县级老年大学承上启下的优势,影响和指导基层老年学校开展工作。一是建立帮扶制度。通过送教下乡、提供教学材料、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办学。二是建立培训机制。对基层老年学校的工作人员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进基层老年学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抓规范化建设。出台示范性农村老年学校政策,鼓励规模较大、质量高的农村老年学校争创示范校,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农村老年学校高质量发展。

结合农村实际,科学设置课程。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鼓励中老年农民通过老年教育改善知识结构,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较快地融入和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一是针对进城农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群体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基本文化素质。二是开设科技课,促进科学种植养殖。由于农村许多老人仍然需要从事生产劳动,因此,农村老年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应考虑如何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参与经济建设,为家庭增加收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课程设置重点可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上做文章,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类为主。三是加强地域文化传承教育。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四是开设孙辈教育课程。目前我国 65 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抚养孙辈的重担大都落在老年人身上。开设孙辈教育课程,可满足农村中老年人抚养教育孙辈的知识需求,更好地承担起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五是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农闲多学,农忙少学,抢收抢种停学。

发展远程教育,突破瓶颈制约。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是目前应用于农村的先进教育手段,农村老年教育可争取与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采取建设站点、多样教学、丰富课件和拓展平台等措施推进老年远程教育工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人人皆可学、时时都能学、处处均可学”的条件,拓宽老年学校的覆盖面和教育普及率,突破办学场所、资金、师资等瓶颈制约。

新型城镇化建设最终还得体现在亿万农民群众所应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层面上。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能够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推动农村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猜你喜欢
市民化城镇化老年人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