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豫东南地区诸国文化交流探讨

2019-06-13 06:46陈亚琳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楚文化吴国

陈亚琳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东周时期,豫东南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中既有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蔡国、息国、蒋国、东蓼、赖国,又有受淮夷文化影响的江国、黄国和樊国,以及受其他文化影响的番国和弦国。东周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强大,楚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同时,吴国的文化也于春秋后期向中原渗透。在吴楚文化的双重冲击下,豫东南地区各诸侯小国通过通婚、盟会、战争等多种交流方式,逐渐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环境,促进了先秦文化的繁荣发展。

1 豫东南地区文化交往的形式

一般来说,诸侯国之间交流的形式有很多,但是由于豫东南地区的各小国发展较晚、国力尚弱,因此,主要采取通婚、盟会和战争3种交流方式。

1.1 通婚

楚国起于“荆蛮之地”,曾多次与豫东南地区诸国通婚联姻。楚成王时,楚国曾与江国联姻。楚大夫潘崇曰:“享江芈而勿敬”(《左传·文公元年》)。杜预注“江芈,成王嫁妹于江”。楚庄王时,楚国曾与樊国联姻。《韩诗外传·卷二》载:“楚庄王听朝罢晏。樊姬下堂而迎之,……三年,而楚国霸。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楚康王、楚平王、楚昭王时期,楚国和蔡国也有联姻。蔡景侯之子曾娶楚康王的女儿。《左传·襄公三十年》载:“蔡景侯为大子般娶于楚,通焉,大子弑景侯。”楚平王时曾娶蔡女。《左传·昭公十九年》载:“楚子之在蔡也。郹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史记·楚世家》载:“建时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无宠于王,王稍益疏外建也。”楚昭王时,也有蔡国、越国送来的姬妾伴其左右。“楚昭越姬者,楚王句践之女,……昭王燕游,蔡姬在左,越姬参右。”(《古列女传·节义传》)

吴国自阖闾起,也频繁与豫东南地区的诸侯国开展交流。夫差为太子时,占领豫东南地区的番国并与宋国联姻。古番国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1978年3月发掘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1],墓主就是嫁于夫差的勾敔夫人即宋景公之妹。

除了楚、吴等大国在豫东南地区的联姻,豫东南地区诸小国之间也相互通婚。《左传·僖公五年》载:“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这说明豫东南地区的江国、黄国、弦国都是友好的姻亲关系。

1.2 盟会

豫东南地区的盟会多围绕“楚伐”和“伐楚”展开。公元前710年,同为姬姓大国的蔡国和郑国首次会盟于邓。《左传·桓公二年》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公元前704年,楚国首次以大国的身份召开沈鹿之会。《左传·桓公八年》载:“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公元前658年到公元前659年,黄国、江国多次与大国盟会,商讨伐楚。《春秋·僖公二年》载:“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次年,江、黄又与齐、宋等国会于阳谷。《左传·僖公三年》载:“谋伐楚也。”

1.3 战争

豫东南地区战争多发,从公元前683年楚文王灭息国开始,到公元前343年楚宣王最终灭蔡国,40年间楚国灭亡了豫东南地区约10个诸侯国。《左传·庄公十四年》载:“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人伐黄,败黄师于踖陵。”《春秋·僖公五年》载:“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左传·襄公二十年》载:“蔡公子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楚子围蔡,以报柏举也。”《左传·昭公四年》载:“楚子、蔡侯、陈侯……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2]《史记·楚世家》载:“(楚)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3]

除了楚国入侵之外,吴国也加入了豫东南地区的战局,通过伐楚获取番地。《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子狩于州来……使荡侯、潘子……帅师围徐以惧吴。”《史记·楚世家》载:“(昭王)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但由于楚国实力雄厚,豫东南地区各大小诸侯国连同吴国,最后均被楚国所灭。

2 豫东南地区诸国文化交往的原因探析

豫东南地区各诸侯国通过通婚、战争、盟会等方式进行交往,是由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军事背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2.1 诸国争霸的政治环境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使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打破了之前周天子禁止诸侯国结盟的传统。周王室的名存实亡,使齐、楚、吴等国逐渐崛起,各自称霸并残食小国。因此,强国通过召开盟会来实现争霸意图。而弱国积极参加盟会,以求抵御外敌、减少损失。如楚人围攻江国时,江国的盟军及时赶到,“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迫使楚军暂退,江国得到了喘息之机。

概言之,楚国与江、樊、蔡等国联姻,可以稳固其在淮河流域的地位;吴国与宋国联姻,可以扩大其在豫东南地区的势力;淮域小国之间相互联姻,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2.2 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

豫东南地区地处淮河流域,属于交通要道,是诸侯国称霸中原的必争之地,其中息国更是被楚国视为“中原之门户”。楚国采取战争的方式灭“息”,通过建立“申息之师”来占取交通要道。吴国也通过取“番”地,打开豫东南地区的缺口,成功侵入豫东南一带。此外,淮河流域铜矿资源丰富。《戮生盨》载:“王征南淮夷,……俘戎器,俘金。”《仲父鼎》载:“……征南淮夷,俘金,用作宝鼎。”而这里的“金”指的就是青铜器。铜矿是古代铸造青铜器和兵器的重要原材料,豫东南地区新蔡县北的“繁阳”一带,是运送青铜器的要道。因此,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豫东南地区战事频发的重要原因。

2.3 迭变纷繁的军事实力之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而言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人将春秋时期的战争依其目的分为掠夺性、兼并性、报复性、干涉性和争霸性五类[5]。因此,军事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各国的交往方式,军事实力越强,国与国的交往就越具有主动权。

蔡国是武王克商之后受封的中原大国,在西周时期实力雄厚,而在春秋后期,由于受到楚国和吴国的频繁侵略,国力逐渐衰弱。在楚、吴两国的压迫之下,蔡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蔡平侯在楚平王的帮助下复蔡于新蔡,因此,平侯时期的蔡国主要受楚文化的影响,“所制货币是用金块、青铜铸的郢爱、蚊鼻。币面铸有‘郢爱’字样”[6]。蔡昭侯时,蔡国和楚国反目,蔡迁都吴国的州来地区,开始受吴文化的影响。“出土铜器的铭文,生动地反映了蔡侯当时的境遇,既要虔诚左右楚王,又要嫁姊以敬配吴王。蔡昭侯墓中的吴王光鉴,蔡声侯墓中的吴王夫差戈和吴太子剑,更是蔡、吴两国关系的物证。”[7]蔡国与吴楚两国的交往方式充分显示了军事实力对国家生存方式的影响。

同样是受强楚压迫,黄国却因军事实力较强拒不参与楚国的盟会。其通过与齐国结盟以及与相邻的随国甚至是弦国等小国联姻等方式增强实力。虽然黄国最终为楚国所灭,但其在交往方式上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这些不同军事背景下爆发的直接或间接性战争,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豫东南地区的交往。

3 豫东南地区诸国文化交往的影响

豫东南地区的诸国通过战争、盟会、通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促进了吴文化、楚文化、淮夷文化之间的融合,打破了豫东南地区小国林立、文化繁杂的原始状态,使诸侯国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水平渐趋一致。

3.1 对淮夷文化产生的影响

1978年信阳平桥区发现了“樊君夫妇墓”[8],1983年河南光山县发现了“黄君孟夫妇墓”[9],1988年河南光山县又发现了“春秋黄季佗父墓”[10],这3个墓葬中发掘的器物大都既有江淮地方特色,又有北方中原特点,证实了淮夷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

通过研究出土文献和器物,可以发现各诸侯国文化上的密切联系。黄夫人墓和樊夫人墓中均出土两件束腰风格的陶盉,这种风格在北方文化中并不多见,属于典型的江淮地方特色。此外,樊君夫妇墓和黄君夫妇墓中出土的铜器铭文,出现了“樊君”“樊夫人”“黄君”“黄夫人”等称呼,这与同时期出土的番国器物铭文中“番君”称谓一致,说明受中原文化影响,春秋时期淮河流域小国出现了中原地区的普遍称谓。另外,在出土器物上,淮夷文化与中原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黄夫人孟姬墓中出土的紫色绣绢,史称“齐紫”。据《韩非子·外储》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由于黄国与齐国是友好的盟国,黄夫人墓中的紫绢很可能由齐国传来。在墓制上,以黄国为代表的淮夷诸国融合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特点,形成自身特有的墓制形式。古代楚地墓制,采取的是平地起坟的土墩墓制,而古代中原墓制,采取的是“墓而不坟”。黄君孟夫妇墓与黄季佗父墓均是地下掘墓、地上起坟,这种墓制形式的出现,充分证实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对淮夷文化的重要影响。

3.2 对楚文化产生的影响

受封于西周初期的楚国实力尚弱,春秋时期,熊通自立为王,楚国历经改革走上强盛之路。特别是灭申、息之后,楚国逐渐在豫东南地区站稳脚跟。在河南省固始县发掘的固始侯古堆一号墓,被认定为楚墓,其中出土的器物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体现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融合。随着楚国的扩张,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到春秋中后期以后,青铜器的造型、工艺以及铭文字体,都显出一定特点,逐渐形成以楚为中心的传统。”[11]可见楚文化在春秋后期一度成为了豫东南地区的文化主流。

3.3 对吴文化产生的影响

商代晚期,太伯南至荆蛮之地建立吴国,由于地势偏远,吴国与中原各国的联系并不密切。吴王寿梦之世,吴国才开始与中原大国加强联系,并逐渐强大起来。《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载:“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寿梦之孙阖闾,重用贤臣伍子胥,扩大吴国的版图,使吴国具备了与楚国争土夺权的实力。阖闾之子夫差,通过夺取番地,加强了与豫东南地区诸国的联系,使吴文化逐渐在当地渗透。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中出土的一批带有吴国特色的青铜礼器,均以红铜镶嵌或饰乳钉方格纹,色彩鲜明、纹饰清晰,体现了吴文化的特点。以上史料说明吴文化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传播。

3.4 对中原文化产生的影响

楚文化、吴文化在豫东南地区的渗透,改变了之前豫东南地区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状态。“中原南部诸国文化在西周晚期均属于中原文化范畴,约从春秋早期开始,渐渐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从器物的形制和花纹来看,出现了一些楚文化的因素。楚灭中原诸小国以后,使得当地原有的文化发生深刻的变化,并被纳入了楚文化的范畴。”[12]诸国文化在豫东南地区的充分交融,减弱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楚文化和其他诸国的文化实力。

4 结语

东周时期,通过通婚、盟会和战争的方式,楚国、吴国以及淮河流域的残余小国在豫东南地区展开交流,促进了诸国文化不同程度的融合。豫东南地区的文化由受中原文化影响最深,转化为以楚文化为主流、吴文化、淮夷文化并存的状态,最终质朴厚重的中原文化、华丽洒脱的楚国文化、秀美壮丽的吴国文化共同谱写了绚丽的华夏文化。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楚文化吴国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吴国良花鸟画选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吴国平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