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2019-06-14 05:29金美兰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态度个体居民

引言

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深入,旅游地边界的逐渐淡化,旅游吸引物的范围不断扩大,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意识逐渐增强。对旅游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于人为的破坏,而相比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环境的涉入更多,人地关系更为紧密,所以其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尤其是对于自然型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地来说。

亲环境行为是个体为保护旅游地而进行的主动、积极的行为。研究表明旅游地亲环境行为是改善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维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旅游地居民涉入性、地方依恋、价值感知、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概念入手,探寻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梳理旅游地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理,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政策指导意见。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涉入性

涉入性概念首先由Serif等人(1947)提出,包括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心理涉入是指个体参与某一环境的内在心理状态,是态度的内生变量;行为涉入是指个体进入某一环境的外在表现形式。涉入性概念多应用于情境营销学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现有研究多从心理层面对旅游涉入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行为层面的涉入表现。根据个体行为的一般规律,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映射,并随着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在旅游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多从旅游者角度开展,鲜少从旅游地居民的角度开展研究。本文认为涉入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因此,对于涉入性概念,应从旅游地居民角度探讨其对人地关系及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感知价值

感知价值是指个体对某一产品/服务心理上的价值认同。旅游活动中,旅游吸引物是其核心产品,其中,自然型旅游吸引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具有保存价值,尤其是那些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吸引物,更具有遗产价值。感知价值被认为是企业吸引和维持顾客的重要武器,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相比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对环境的涉入时间更长和频率更高,其对环境的感知更为强烈。张莉莉(2016)研究发现游客涉入通过旅游体验间接地影响到旅游者游后的分享意愿、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Ujanga和Zakariya(2015)对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心街道的居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法,结果表明不仅只有人口统计变量(用户角色和种族背景)对感知价值显著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设如下假设。

H1:涉入性对感知价值有积极的影响。

(三)地方依恋

地方依恋是基于地方理论和依恋理论提出的,是指人与特定地方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定情感和心理联结(Page,2014),强调个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对特定地方的依附。地方依恋概念被引入旅游领域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形成及影响(范钧等,2014)。而从地方依恋的核心概念出发,依恋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访问频率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从这一层面来看,相比旅游者,居民与特定地方更容易形成情感依恋且相对稳定(保继刚,2012)。

陆相林,孙中伟以西柏坡红色游客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涉入的愉悦性,对地方依恋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旅游涉入所产生的心理层面的愉悦情感越强烈,其与地方的关系越紧密,说明其对地方的依恋情感越强烈(陆相林,孙中伟,2017)。王坤等(2013)以徐州古城彭城为研究案例地,研究结果显示游客的旅游涉入,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013)。张安民,李永文(2016)的研究表明游憩涉入,对游客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通过地方依恋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设如下假设。

H2:涉入性对地方依恋有积极的影响。

H3:感知价值对地方依恋有积极的影响。

(四)环境态度

环境态度是旅游地居民对特定场所环境保护问题所持有的赞成或反对的主观看法。环境态度的测量主要采用Dunlap和Liere(1978)提出的新环境范式量表(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NEP),量表包含个体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对环境态度的测量。Kim等(2012)运用该量表对居民与非居民对保护海豹的支付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有可靠的信度,同时对居民和非居民的支付意愿起到显著的积极影响。

人与地方的情感聯结越紧密,个体对保护该地方生态环境的态度越积极。唐文跃(2011)以四川九寨沟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情感依恋对资源保护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美兰等(2017)以2017年央视春晚分会场桂林居民为研究对象,研究节事感知、地方感、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感对居民环保态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4:地方依恋对环境态度有积极的影响。

(五)亲环境行为

Kollmuss和Agyeman(2002)将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概括为个人或群体有意识实施的使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的行为,这一概念从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而来,主要被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领域。此外,与亲环境行为相似的概念还有环境责任行为、环境关怀行为等概念,这些概念强调个体实践环保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态度—行为”的研究范式,在自然型生态旅游目的地,环境态度被认为是负责任旅游行为的关键决定性因素。黄静波,范香花,黄卉洁(2017)以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态度好感知价值对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就影响。范钧等(2014)以浙江社旅游的地方依恋对于环境态度、环保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5:环境态度对亲环境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概念模型

本研究构建如下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二)资料搜集和分析方法

南方喀斯特2014被收录世界自然遗产,其中桂林喀斯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桂林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桂林市是以自然型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代表景点有漓江、银子岩、冠岩和灵渠等。本文采用现场问卷的形式对桂林居民进行调查。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正式调查前,笔者对20名桂林居民进行了事前测试,对问卷中语义不清、指代不明的项目进行了修正。问卷采用自我填写的方式进行,共发放400份问卷,剔除回答不完整、全部同一选项的问卷17份,得到有效问卷373份。

本研究运用SPSS19.0和AMO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以此掌握数据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测定模型的拟合、集中有效性和判别有效性;最后,通过对结构方式模型的测定确定模型拟合度、构念概念间的因果关系,并对所提假设依次进行检验。

三、分析结果

(一)人口统计特性描述

本文所搜集的373份有效问卷中男性154名(41.3%),女性129名(58.7%);应答者中20~29岁所占比例最大(40.8%),其他依次为20岁以下(24.1%)、30~39岁(18%)、40~49岁(11.3%)、50~59岁(4.3%),所占比例最少的是60岁以上的人群(1.6%);应答者的教育水平分布较为均匀,中学及以下98名(26.3%),高中101名(27.1%),大专67名(18.0%),大学92名(24.7%),研究生12名(3.2%);已婚与未婚人士各占一半;收入多集中在5 000元以下(59.8%),其次是5 000~10 000元,有91人(24.4%),高收入人群相对较少。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果

本研究首先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测定模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测定模型的拟合情况良好,具体结果见表1。测定模型中CMIN/DF=2.199(<3),GFI=0.927(≥0.9),NFI=0.926(≥0.9),NNFI=0.948(≥0.9),CFI=0.958(≥0.9), RMSEA=0.057(<0.08)。拟合度指标均符合基准值范围,可以判断该测定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本研究使用了3个及3个以上的观测变量解释构念因子,以期达到测定模型的最佳拟合效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分析结果表明,各构念因子的载荷范围为0.629~0.863,均大于0.6,说明各观察变量对构念因子的解释程度较高;各构念因子的Cronbachs ɑ值在0.703~0.866,均大于基准值0.7,说明各构念因子具有较高的内部信赖性;各构念因子内部一致性(CR)在0.847~0.939,均大于基准值0.7,表明观测变量之间的问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测定模型拟合度分析结果

本文在评价测定模型判别有效性时,采用最为严格的检验方法,即构念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同其他构念因子相关系数平方值(?2)比较的方法。若AVE>?2,表明构念因子间具有判别有效性;反之,亦然。表2为构念因子间相关关系行列和AVE数值,地方依恋和涉入性的相关关系最大为0.756,其相关系数平方值(?2=0.572),小于地方依恋的AVE(0.678)和涉入性的AVE(0.730),表明地方依恋和涉入性之间具有判别有效性。以此类推,其他构念因子的AVE值均大于其相关系数平方值(AVE>?2),可以判断该测定模型内各构念概念之间均具有判别有效性。

表2 构念因子间判别效度检验

(三)结构模型及假设检验

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其中绝对拟合指数χ2(CMIN/DF)=2.657(<3),GFI=0.907(≥0.9),RMSEA=0.067(≤0.08),增量拟合指数TLI=0.929(≥0.9),NFI=0.907(≥0.9),CFI=0.939(≥0.9)。所有拟合指标均符合基准值范围,可以判断该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结构模型的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旅游地居民涉入性对感知价值(β=0.449***,t=5.950),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接受H1假设;旅游地居民涉入性对地方依恋(β=0.365***,t=11.131)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接受H2假设;感知价值对地方依恋(β=0.472***,t=6.205)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接受H3假设;地方依恋对环境态度(β=0.684***,t=8.994)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接受H4假设;环境态度对亲环境行为(β=0.756***,t=10.225)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接受H5假设。

图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四、结语

旅游地居民的涉入性和地方依恋是感知价值的先行变量。本文主要以居民的行为涉入为研究出发点,探究在旅游地居民行为反复发生背后,其与地方的关系,研究表明旅游地居民的涉入环境的频率越高,对环境的所属价值越认同,包括观赏价值、保存价值、遗产价值等。同时,越频繁地涉入旅游环境,其与地方的联结情感越紧密,即越经常访问旅游景区的人,对景区的情感越深厚,且通过感知价值对地方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

地方依恋对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效应。旅游地居民与旅游地的情感联结越强烈,其保护环境的态度越积极,即居民越依赖和认同旅游地,越认为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进而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环保态度。基于“态度—行为”范式,态度是个体行为的先行变量。个体对环境持有积极的环保态度,会影响其对环境的保护行为,这种行为是积极主动的,是个体为保护旅游地环境而自发做出的行为。个体对旅游地持有越积极的环保态度,越容易做出亲环境行为。

旅游地居民的亲环境行为是保护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旅游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可以通過增加和提高旅游地居民的地方涉入、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来提高其践行亲环境行为的可能。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提高居民的价值认同,提高居民的“利得”感知,使居民与环境之间产生持久的、稳定的情感联结,激发居民做出更为自主自觉的环保行为。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态度个体居民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1/4居民睡眠“不及格”